農村婦女就業模式變化對農村發展的影響

副題名:基於遼寧省的研究

論文作者:李旻著

導師:趙連閣指導

學科專業:農業經濟管理學

學位級別: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瀋陽農業大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村婦女就業模式變化對農村發展的影響
  • 副題名:基於遼寧省的研究
  • 論文作者:李旻著
  • 導師:趙連閣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基於遼寧省的研究
外文題名
論文作者
李旻著
導師
趙連閣指導
學科專業
農業經濟管理學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瀋陽農業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8
關鍵字
農村 婦女 就業 經濟發展
館藏號
D669.2
館藏目錄
2010\D669.2\1

內容簡介

隨著農村勞動力市場的不斷發展,單一的、非流動性的、以農為主的自然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就業模式正在逐漸被多元化的就業模式代替,農村婦女的就業模式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形成了市場經濟下農村婦女新的就業模式。在這個過程中,農村婦女的社會地位、家庭地位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本文首先從農村勞動力就業模式變化的三個階段— —自然就業模式、計畫經濟體制下的就業模式、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就業模式,以及三種就業模式產生的制度背景、特徵入手,對農村婦女就業模式變化、就業模式變化的階段進行了界定。將農村婦女就業模式變化界定為:由自然就業模式下農村婦女更多地從事著生兒育女、繁重的家務勞動等,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村婦女新的就業模式。在新就業模式下,農村婦女的就業模式表現出以下兩個特徵:一是年輕的、文化程度高的女性更多地實現了非農就業;二是年齡大或文化程度低的女性則大多滯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和家務勞動,在一些地區,農村婦女甚至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本文主要基於遼寧省農調隊2000~2004年連續五年農村固定農戶跟蹤調查數據,實證分析了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村婦女就業模式變化對農業、農村發展產生的影響。 首先,本文統計分析了農村婦女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新就業模式的變化趨勢。研究表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婦女的非農轉移在不斷加快,但與農村男性勞動力比較,仍有較大的差距。 其次,利用比較分析法和面板數據模型中的時間固定效應分析法,分析了影響農村婦女非農就業的因素,得出以下主要結論:農村婦女能否獲得非農就業機會與農村婦女自身受教育程度有著密切聯繫;專業技能培訓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彌補缺少正規教育的缺欠;年齡是影響農村婦女非農就業的另一重要因素;家庭中是否有學齡前兒童,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農村婦女的非農就業;在校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村婦女的非農就業,家庭中有15歲以上(正在讀高中、中專或大專及以上)的在校學生,比有7~15歲(正在讀國小、國中)的在校學生更能促進農村婦女非農就業。 第三,通過比較分析“男性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男性勞動力主要從事第二、三產業生產、農村女性從事農業生產”、“男性勞動力外出打工、農村女性從事農業生產”三種類型家庭在農業生產結構、農業生產技術套用、農業生產經營、農業生產收入等方面的差別,分析了“農業女性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研究發現,農村男性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比農村女性從事農業生產更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村女性在農業生產上與男性勞動力相比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生產決策差異和對新技術、新信息的接受能力;農村婦女家庭農業生產決策權與經營管理權的分離不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按照絕大部分已開發國家的經驗,最先離鄉入城的是那些在農業生產與農村經濟活動中的“弱勢者”,正因他們在農村經濟中難以有優勢,才到城市中尋求立足之地,而那些以“種田能手”為主體的擅長農村經濟活動的“強勢者”則在農村留守,逐步成為農業規模化經營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體。“農業女性化”是中國勞動力市場特有制度環境下,勞動力生產要素配置中所發生的一個特殊現象,在短期內很難徹底改變。中國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的發展不能長期建立在“農業女性化”的基礎之上。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和“男女同耕”的現代化家庭農場是長期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基於目前“農業女性化”的客觀現實,當務之急就是通過教育培訓,提高農村婦女的科技水平和文化素質,使之能夠勝任現代農業生產發展的要求,在農業產業化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第四,通過對從事農業生產與非農就業的農村婦女與受教育程度、接受專業技能培訓的關係的比較分析,研究了農村婦女非農就業轉移對農村女性自身受教育程度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農村婦女非農就業轉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農村婦女參加專業技能培訓,從而進一步提高農村女性自身的受教育程度。非農就業對知識技術的實際需要使農村婦女產生內在的教育需求,使她們自覺自愿地參與職業教育以提高競爭力。在這個過程中農村婦女的教育水平整體有所上升。 第五,通過對農村家庭對下一代子女教育投資的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發現:隨著勞動力市場的不斷完善,影響家庭對子女教育投資的因素也在不斷變化,農村婦女的非農就業轉移在家庭對子女教育投資的影響中正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農村婦女非農就業轉移與農村教育發展二者之間能夠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加快農村婦女的非農就業轉移,不僅能有利於實現農村婦女身份的轉換,而且也會促使她們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從而加大對子女教育投入的力度。可見,農村婦女非農就業轉移的意義不僅對其自身發展意義重大,對下一代的發展乃至農村的未來發展同樣意義重大。 最後,在分析農村婦女外出打工的特徵基礎上,從兩個方面考察了農村婦女外出打工的工資收入對家庭收入的影響。一是“有無女性勞動力外出打工家庭”的家庭勞均純收入差異;二是在有女性勞動力外出打工的家庭中,農村婦女外出打工工資對家庭收入的影響。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的計量分析表明:在所有農戶家庭中,女性是否外出打工對家庭收入的影響是不顯著的,但在只考慮有女性勞動力外出打工的家庭中,女性外出打工的收入仍然對家庭收入產生了顯著的影響。表明目前農村婦女外出打工雖然能提高家庭的收入,但並不是決定農戶家庭收入高低的關鍵,更不能提升農戶家庭收入水平的層次,也不可能靠農村婦女外出打工改變農戶家庭的命運。在所有農戶家庭中,女性是否外出打工對家庭收入的影響是不顯著的,但不能由此認為農村婦女外出打工、非農就業不重要。相反,在只考慮有女性外出打工的家庭中,女性的外出打工收入仍然對家庭收入產生了顯著的影響,說明農村婦女非農就業的潛力還沒有得到充分挖掘。能力弱、素質低是制約農村婦女尤其外出打工婦女發展的重要因素,也使農村婦女只能臨時性打零工,無法徹底轉移到非農產業就業。如何改變農村婦女就業層次低、收入不穩定的現實是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在上述實證分析的基礎上,本文提出農村婦女長期的就業戰略應是走出農業,實現非農就業。並針對目前的現狀提出了應對“農業女性化”的對策建議和加快農村婦女非農轉移的對策建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