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酉宮變

辛酉宮變

辛酉宮變是1861年(鹹豐十一年)鹹豐帝病死後,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的一次宮廷政變。打倒了顧命八大臣勢力。為贊襄政務大臣(又稱顧命八大臣),輔弼皇太子載淳為帝,總攝朝政,以時在夏曆辛酉年得名。又因改變其祺祥年號而稱“祺祥政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辛酉宮變
  • 外文名:The Palace Coup in the Year Renyin
  • 時間:清代末期
  • 主人公:慈禧太后
  • 類別:宮廷政變
事件背景,事發經過,後繼發展,

事件背景

辛酉宮變
鹹豐皇帝死。他臨終前把體現最高權力的載體兩枚刻有“御賞”、“同道堂”的印章交給了皇后和小皇帝(由其母慈禧代管),且明確顧命大臣擬旨後需蓋這兩方印。不蓋這兩個“戳”,肅順他們起草的檔案就不生效。也正因為這兩枚印章,最終導致肅順一黨的失敗,成全了兩宮“垂簾”,保證了皇權沒有旁落權臣之手。
清朝鹹豐素與兄弟恭親王奕訢不和,所以他絕不敢將身後朝政交給奕訢。而用大臣輔政,又有鰲拜的教訓,故此也不敢草率託孤。但皇帝年齡尚小,又得有人管理朝政。思前想後,親王乃皇家血脈,對皇位最有野心者,莫過皇上他親叔;而大臣即便功高蓋主,卻也輕易不敢承擔篡位罵名。兩者相比,鹹豐決定起用大臣。但他一用用八位,讓大臣互相監督著幹活,並冠以“贊襄”加以限制。“贊襄”,即幫助、協助的意思。從權力分量上,與“攝政”根本無法比,比“輔政”也輕去許多。加之肅順等人傲氣,因此慈禧和八大臣矛盾驟起。
葉赫那拉氏乃鼓動鹹豐帝皇后鈕祜祿氏(即慈安太后)與八大臣爭權,授意御史董元醇上朝奏請由皇太后垂簾聽政,隨即遭到八大臣抵制。另一方面,宗族中比較最近的恭親王奕訢與鹹豐朝顧命大臣僧格林沁軍機大臣文祥等人被排斥在最高權力之外,亦極為不滿。於是葉赫那拉氏與奕訢等人聯合,發動政變。

事發經過

肅順曾勸鹹豐仿漢武帝殺鉤弋夫人殺慈禧。而那一時鹹豐猝然歸天,且不在京城,隨行大臣只以顧命八大臣為首。肅順根本不將孤兒寡母放在眼裡,全然沒體會鹹豐留下那兩方印的分量。於是,肅順與慈禧在承德鬥法,一直採用的是“攻勢”,全無防範之心。而慈禧則主要用“守勢”,麻痹對方,最終在京城完成了這場驚心動魄的宮廷一變。
正當慈禧與奕訢準備行動時,肅順等人犯了個致命的錯誤,為表示盡心贊襄,他等辭去了幾個重要的軍隊職務(類似京城衛戍司令、皇宮衛隊長等)。而批准者,即兩宮皇太后。
慈禧先行回京後,即與慈安在宮中召見奕訢等大臣,斥罵肅順等八大臣大逆不道。眾大臣憤慨無比,周祖培說:“何不重治其罪?”慈禧順水推舟:“彼為贊襄王大臣,可徑予治罪乎?”周祖培答道:“皇太后可降旨先令解任,再予拿問。”慈禧見眾大臣態度明確,遂拿出早已擬好的諭旨,交恭親王奕訢宣讀。
1861年10月7日,葉赫那拉氏以供“以減其勞”為名,解除了載垣領禁衛軍兵權;奕訢再拉攏爭取了掌握京畿與直魯重兵的兵部侍郎勝保和僧格林沁的支持。10月26日,葉赫那拉氏由熱河起行,攜幼帝載淳由載垣、端華跟隨從間道迴鑾北京。鹹豐帝靈柩則由肅順走大路護送。
1861年11月1日剛到北京,慈禧就迫不及待的接見了恭親王奕訢,軍機大臣文祥等。第二天一早,奕訢手捧蓋有玉璽和先帝兩枚印章的聖旨,宣布解除了肅順等人的職務,當場逮捕了載垣、端華;又命令將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撤職查辦,嚴加看管。並派醇郡王奕譞在京郊密雲逮捕了護送梓宮回京的肅順。不久(8日),慈禧發布上諭,否認鹹豐遺詔,下詔歷數載垣、端華、肅順等人的罪狀,下令將肅順斬首;讓載垣、端華自盡;另外五大臣則被革職或充軍。八大臣的第一個重要罪狀就是“不能盡心和議……以致失信於各國”,也等於向侵略者表示,她是“盡心和議”的賣國賊。

後繼發展

1861年11月11日)載淳正式登基,太后聽政,時年26歲的葉赫那拉氏篡奪了清朝大權,宣布廢除八大臣原擬的祺祥年號,1862年改為同治元年,東、西二太后垂簾聽政。加封恭親王奕訢為議政王大臣,軍機大臣領班。奕譞、文祥、勝保等人也得以加官晉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