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莊村(山西省隰縣陡坡鄉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8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辛莊村位於陡坡鄉東北面,距鄉政府所在地約10公里,共有7個自然村,分別為:劉家莊,王家莊,聶家渠,龐派,西岑,新農村,辛莊。本村有157戶,總計540口人,其中勞動力有180人。國土面積32平方公里,占全鄉總面積的33%,其中耕地面積6000多畝。主導產業是玉米和土豆,產出的土豆塊大,皮細,食味優良。副業是小雜糧類,如黃豆等,再有就是草資源豐富。2011年辛莊村人均年收入達到2790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辛莊村
  • 行政區類別:山西省隰縣
  • 政府駐地:山西省
  • 電話區號:0357
  • 地理位置:辛莊村位於陡坡鄉東北面
  • 人口:540
  • 車牌代碼:晉L
  • 類別:村莊
基本情況,紅色歷史,產業發展,存在問題,地圖信息,

基本情況

我村的新農村建設從2010年開始,陸續投資27萬元,建成了廣場,籃球場,黨員活動室,以及各村的巷道硬化。辛莊村無衛生所,水、電、路全部開通,廣播電視達到了戶戶通。全面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提升了農村生產生活水平。
根據辛莊村的基本情況,村兩委班子決定大力發展梨果產業。回響縣政府號召,栽植玉露香2500畝,優質馬鈴薯3000畝,玉米3000畝。到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

紅色歷史

1935年12月25日,根據全國抗戰形勢,中共中央瓦窯堡會議決定,1936年應準備直接對日作戰。為此紅軍把行動與區發展的主要方向放在了東邊的山西和北方的綏遠等省,紅軍東征是日本帝國主義吞併了東北四省後,又在吞併整個華北,而且準備把整箇中國從帝國主義者的一項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創舉,起到了宣傳紅軍政策,打擊敵人(日本帝國主義、蔣介石集團)的作用。1936年紅軍東征,4月3日,毛澤東率一分隊路居隰縣龐派村,彭德懷率領的四分隊在隰縣陡坡鄉王家山村居信一個晚上。據當時王家山村民候萬生講,他小時候記得有部隊在那裡住了一個晚上,村里十幾戶人家,全都住了部隊人員,由於他當時年齡小,也不知道住的是彭德司令員。
龐派村在革命戰爭年代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毛主席率領的紅軍總部曾路居該村。據龐派村知情人介紹,1936年4月,毛主席率紅軍總部一分隊路居龐派村,將紅軍總部扎在村民王運人家,院子為三孔土窯洞,圍牆大門完好。紅軍住進村子後,就忙著給老百姓劈柴、擔水、掃院子,一下就把軍民之間的距離拉近,村民都說紅軍是好人。第二天隊伍出發時,由村民閻好德和姚明義(兩人均已去世)帶路,一直把紅軍領到黃土鎮大坪附近的碾溝。臨別前,總部後勤人員給了他倆幾包餅乾。當時,他們不知道總部首長就是毛主席,只是覺得這位首長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後來聽其他人說,這就是毛主席本人。

產業發展

陡坡鄉辛莊村共有七個自然村,分別是辛莊村、新農村、西嶺發、王家山、劉家莊、聶家渠、龐派村。其中辛莊村有人口80人,耕地面積700畝,其中玉米500畝,土豆200畝。新農村共有人口30人,耕地300餘額畝,其中玉米200畝,土豆100畝。西嶺共有人口60人,耕地1000餘畝,其中玉米800餘畝,土豆200餘畝。劉家莊共有人口105人,耕地1000餘畝,玉米600畝,土豆150米,果業300餘畝。王家山共有21戶,人口74人,耕地1000餘畝,玉米800餘畝,土豆200餘畝,乾果300餘畝。聶家渠共有人口64,耕地900餘畝,玉米700餘畝,土豆200餘畝,乾果200餘畝,龐派村共有16戶,73口人,耕地2300餘畝,其中玉米1900餘畝,土豆100餘畝,優質核桃樹500餘畝。玉米畝產可達到每畝1300斤,土豆畝產可達每畝3000斤。

存在問題

1、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無村辦企業,村集體運轉靠上級轉移支付維持。辦公條件簡陋。
2、產業結構為種植玉米為主,無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力量薄弱。
3、人畜飲水方面未安裝自來水。
4、村民飲食較為單一,尤其是春冬兩季,大部分艱白菜土豆為主。出行以摩托為主,生產運輸以農用三輪為主。沒有國小,孩子們全在縣城上學。
5、文化娛樂廣場設施簡單,功能單一。村民們精神文化、娛樂生活單調。缺少娛樂載體,娛樂設施,基本以撲克、麻將為主。
6、未勘探出可利用的礦產資源。
7、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龐派村到村委所在地沒有一條公路,只有一條僅能機車行駛的小路,村民和外界的聯繫非常困難,生產出的農產品很難賣出。

地圖信息

地址:臨汾市隰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