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測試管理

軟體測試管理

《軟體測試管理》是2010年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鄭文強、馬均飛。

基本介紹

  • 書名:軟體測試管理 
  • 作者:鄭文強, 馬均飛 編著
  • ISBN:978-7-121-11221-8
  • 頁數:404頁
  • 定價:35.00元
  • 出版時間:2010年7月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本書學習,牢記,理解,套用,分析,前 言,管理是什麼?,軟體測試發展,創作的過程,本書的結構,推薦的閱讀方式,致謝,目 錄,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覆蓋了測試估算、基於風險的測試、測試過程監控、測試外包、測試行業價值分析等測試管理過程中比較棘手的問題;分析了複雜的綜合系統和安全關鍵系統的測試管理的難點;結合ISO 9126質量模型和IEEE 1044事件管理等國際標準,闡述了實際項目中缺陷管理的解決方案;結合軟體測試領域的國際標準和能力模型(TMM、TPI、CTP和SETP等),闡述了測試過程和測試能力改進的方法,為測試團隊的過程改進提供了指導性的方法。本書還為自動化測試工具、測試團隊管理和測試人員考核等難題的解決提供了非常具有參考價值的實踐。

編輯推薦

本書將軟體測試管理知識和項目測試實踐經驗緊密結合,詳細闡述了如何有效地開展軟體測試過程中不同的測試管理活動。
本書適用於測試工程師、測試經理和質量改進人員,同時也可以作為國際軟體測試認證委員會(ISTQB)高級測試管理模組的培訓參考教材。

本書學習

牢記

可以識別、牢記和回憶術語或者概念的內容。
關鍵字:牢記、回憶、識別、認知。
例子
可以識別“失效”的定義:“不能向最終用戶或其他干係人提供服務”或“組件或者系統的實際運行情況與預期的發布、服務或結果背離”。

理解

應可以對給出的相關主題選擇原因或解釋,能夠對事實(例如:對比術語)、測試概念、測試過程(解釋任務順序)等進行總結、區分、分類,並給出相應的實例。
關鍵字:總結、歸類、比較、映射、對比、舉例說明、解釋、翻譯、描述、推斷、結論、分類。
例子
請解釋為什麼需要儘早進行測試的設計:
在清除缺陷成本低的時候就發現它們。
儘早發現那些最重要的缺陷。
請解釋集成測試和系統測試之間的異同:
相同:需測試不同的組件,可以對非功能性特性進行測試。
不同:集成測試關注於接口和互動,而系統測試則關注於從全系統角度進行測試,例如:端到端的過程處理。

套用

應可以選擇正確的測試概念或者技術,並套用於給定場景中。K3通常適用於規程知識方面。在K3知識等級中並沒有太多的創造性工作,例如,評估軟體套用、為特定軟體創建模型。針對給定的並且在本大綱中已經覆蓋的模型,從該模型中按照規程步驟生成測試用例,就是類似於K3的工作。
關鍵字:實施、執行、運用、遵循規程、使用規程。
例子
可以識別有效邊界值和無效邊界值。
使用通用的測試用例生成規程,從給定的狀態轉換圖(和相關的測試用例集)中派生出測試用例,並覆蓋所有的狀態轉換。

分析

應可以將與規程或技術有關的信息分成不同的組成部分,以便更好地理解,可以對現象和結論進行劃分。典型的套用是為解決某些問題或任務而進行的文檔、軟體、工程環境的分析,並提出合適的建議,以解決實際問題和任務。
關鍵字:分析、區分、選擇、結構、定位、特性、解構、評估、判定、監控、協調、創建、合成、產生、假定、計畫、設計、構建、生產。
例子
分析產品風險,進行風險預防,並進行糾正工作。
描述事件報告中的哪些部分是基於事實的,哪些內容是從測試結果中推導出來的。

前 言

管理是什麼?

是藝術?是責任?是科學?是決策?
不同的人,對管理有不同的理解。儘管很多大師對管理進行了各種不同的定義,但是編者認為:無論管理是什麼,管理者都必須掌握行業內不同的技術和方法。這些技術和方法的正確套用是成為一名成功管理者的前提,這同樣適用於軟體測試的管理:
當你掌握了FMEA(失效模式和影響分析)的時候,對測試風險的管理將更加輕鬆。
當你了解了TPI、TMM等模型後,對軟體測試過程的改進就不會那么頭疼。
當你閱讀完書中不同度量的案例之後,你就不會在面對一堆測試數據時毫無頭緒。
當你了解了質量成本後,你將更加容易地與其他利益相關者進行測試方面的溝通。
當你洞悉了測試過程的所有階段和活動後,你對軟體測試管理將不再迷茫。
本書就是用來解決軟體測試管理過程中的技術和方法問題的書籍。書中沒有偉大的思想、沒有崇高的人生境界,有的是經典實用的技術和方法,有的是編者近10年的軟體測試管理實踐的經驗,以及技術、方法和經驗相互結合,提煉得到的一些測試管理問題的解決方案。相信書中介紹的技術、方法和實踐經驗能夠給讀者帶來對軟體測試管理的全新認識。

軟體測試發展

時光飛逝,轉眼間,我們跨入軟體測試領域已經有10年之久了。在這10年裡,參與了很多項目的測試,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其中的酸甜苦辣,也隨著編者的不同經驗、角色和職責而不斷發生變化。
回頭看看這10年走過的軟體測試之路,可以非常明顯地感覺到國內整個軟體測試行業的飛速發展:軟體測試從編者剛入門時的“打雜”角色,已經變成軟體工程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軟體測試行業水平低下、測試人員技能水平不高、測試人員待遇差等,是過去經常可以看到的觀點和論調。但是時至今日,我們已經完全不贊成這樣的觀點了。中國的軟體測試在過去的10年中取得了飛速的發展,無論是人才的儲備、測試技術和測試管理能力,還是軟體測試從業人員的地位,都已經獲得了極大的提高,總體水平越來越接近於世界一流水平。甚至在過程實施、技術套用方面已經可以和世界水平保持同步。
但是,我們還是應該認識到我們和歐美成熟的軟體測試行業之間某些方面的差距,例如,我們在行業發展趨勢的把握和推動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國外的軟體測試行業活躍著很多從業超過20年的資深軟體測試專家,他們在不斷推動整個軟體測試行業的進步。
相比之下,國內目前還沒有形成這樣的氛圍。儘管工作年限越多,並不能完全代表能力越強,但是能夠專注於一個行業超過20年的人,對行業的理解是深厚的,也是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的。因此,中國的軟體測試行業還有很多路要走,我們也希望國內能有更多的人在軟體測試行業投入終身的熱情,共同推動軟體測試行業的不斷發展。

創作的過程

儘管在工作後對軟體測試有較大的興趣,但是系統地學習軟體測試管理是在2007年國內第一次舉辦的國際軟體測試認證委員會(ISTQB)高級測試管理認證培訓上。那次培訓由國際著名軟體測試專家Hans Schaefer(挪威軟體測試認證委員會主席)主講。在培訓過程中,結識了很多軟體測試領域的專家,同時也開始認識到軟體測試管理的博大精深。軟體測試管理不僅僅依賴於我們平時工作中積累的經驗,同時也需要軟體測試管理知識體系中提供的技術和方法,不斷指引我們做正確的事。
就職於Alcatel的時候,馬均飛和我是同一個項目的同事,大家對軟體測試都有濃厚的興趣,也經常在一起討論一些軟體測試的問題。2009年春天,有一次我們在聊天的時候,覺得在軟體測試領域呆了近10年了,在測試管理方面都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大家是否應該寫一本關於軟體測試管理方面的書。通過出書的方式,將我們的經驗與軟體測試管理技術和方法緊密結合,提煉出在測試管理過程中套用的不同解決方案,希望能和更多的人分享這些經驗。
確定了寫作目標之後,我們就開始收集資料、準備素材、梳理框架結構,然後根據每個人的特長和經驗進行分工,接著分頭開始寫作。由於我們兩個以前在測試和測試管理方面交流比較多,開始動筆以後,基本上是各自埋頭負責自己的問題。馬均飛和我花了將近4個月的業餘時間,在2009年10月完成了各自寫作的任務。
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對對方的內容進行Review(評審),由於在寫作過程中並沒有對中間的輸出進行任何Review,因此,各自負責內容的Review工作進行了兩輪。前期的Review是最辛苦的過程,不僅僅是精力方面付出很多,同時由於大家在某些知識點和經驗方面無法說服對方,常常出現針對某個管理點爭論幾個小時的情況。
直到2009年12月,才完成第一個統稿版本,在這個統稿版本的基礎上,我們每個人針對全書繼續進行了兩輪完整的Review,主要是修改格式、錯別字以及其他一些低級的錯誤。到2010年2月,終於迎來了另一個里程碑:版本的定稿,到這個時候才算是完成了本書的創作,我們對整本書的質量還是比較滿意的。
馬均飛和我在整個寫作和Review過程中合作非常默契,不僅在軟體測試管理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時在寫作技巧、溝通和合作方面也有了新的理解,這也將推動我們在以後的合作中不斷前行。

本書的結構

本書共8章,以整個軟體測試過程作為基礎,講解了測試過程中每個階段相關的測試管理知識點。讀者根據該書的測試管理知識點和對應的解決方案,可以完成其日常的測試管理工作,並能達到基本的測試管理的目標:測試質量、測試進度、測試成本和測試資源之間的平衡。
第1章 介紹了各種不同的軟體開發模型,組件測試、集成測試、系統測試和驗收測試四個測試級別的特點、目的和測試環境要求等;闡述了兩個特定系統:綜合系統和安全關鍵系統;通過具體的案例,說明測度對於測試監控和作出決定的重要指導作用。
第2章 以測試過程為基礎,詳細闡述了系統化測試過程的組成:測試計畫和控制、測試分析和設計、測試實現和執行、評估出口準則和報告,以及測試結束活動;針對測試過程的每個階段,分別闡述了各個階段的主要測試活動、輸入和輸出,以及監控這些測試活動的度量指標等。
第3章 對測試管理過程中的多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包括:測試管理文檔、測試估算、測試計畫制定、測試過程監控、測試商業價值、測試外包、基於風險的測試、失效模式和影響分析和測試管理難題等。
第4章 介紹了基本的評審過程的主要組成階段,以及其中的角色和職責;描述了不同評審類型之間的區別,並分析了如何在測試過程中選擇合適的評審類型,以及如何才能保證評審獲得預期結果。
第5章 介紹為了保證有效而及時地解決測試過程中發現的缺陷,組織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過程和規則對缺陷進行跟蹤和管理;還介紹了如何通過缺陷的屬性對測試過程和測試質量進行度量,以及測試過程中與缺陷相關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第6章 講解了和測試過程改進相關的標準,以及測試過程改進和最佳化的過程;通過具體的案例分別闡述了多個軟體測試相關的能力模型(TMM、TPI、CTP、STEP和CMMI)在測試過程改進中的作用和步驟,以及注意事項。
第7章 描述了貫穿整個軟體測試過程中可能套用的各種測試工具,並介紹了測試工具的成本和收益;通過案例詳細講述了測試工具和自動化策略,以及如何有效地引入測試工具和自動化。
第8章 闡述了測試人員應該具備的各種測試技能和軟技能,通過案例描述了如何開展有效的個人技能評估,為招聘合適的測試人員提供合適的準則;同時描述了成功的測試團隊應該具備的架構和特點,以及如何有效地對測試團隊中的測試人員進行激勵和溝通。

推薦的閱讀方式

本書融合了中興、華為、Alcatel、Lucent、IBM等公司的實踐管理經驗,以一個貫穿始終的大型項目案例為背景,系統地介紹了軟體測試管理知識體系。每個章節都設定了明確的學習目標,有利於讀者的理解和學習。學習目標分為4個等級:K1(牢記)、K2(理解)、K3(套用)和K4(分析),詳細的介紹見“本書學習目標等級”。書中採用統一的軟體測試術語,並隨每個章節出現的術語提供了解釋。
本書在介紹自身經驗的同時,還介紹了大量的業界最佳實踐,融合了國內外軟體測試領域專家的思想精華。本書直接參考的文獻達上百篇,並通過腳註的形式提供給讀者,為讀者的擴展閱讀提供方便。
如果讀者希望全面了解軟體測試管理知識,建議從頭到尾按順序閱讀。如果暫時只對部分章節感興趣,也可以直接跳到相關章節。本書系統地介紹了軟體測試管理知識,讀者一口氣閱讀完是比較困難的,其中涉及很多技術和方法,讀者可以在用到的時候再回頭來翻閱本書,相信書中的一些內容一定能夠對讀者的學習和工作起到幫助。

致謝

本書的出版離不開在我們成長過程中給予我們幫助的同學、同事和朋友,尤其要感謝劉琴博士和周震漪老師給我們的幫助,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敬業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們不斷進步和成長。本書的出版也離不開?>崔啟亮博士和朱少民老師的幫助,他們為此書的出版提出了寶貴的意見。
感謝電子工業出版社孫學瑛編輯和李利健編輯為本書提供的寶貴意見和大力支持,本書才得以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與大家見面;同時感謝楊繡國編輯和其他博文視點同事,他們的專業素質和敬業精神令我們感動。
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這本書的寫作占用了大量晚上和周末的時間,沒有她們的支持和鼓勵,本書將很難和大家見面。
由於編者水平和時間的限制,書中難免會出現錯誤,歡迎讀者不吝指正。
鄭文強

目 錄

第1章 軟體測試基礎 1
1.1 簡介 1
1.2 軟體開發生命周期中的測試 1
1.2.1 軟體開發生命周期模型 2
1.2.1.1 順序模型 2
1.2.1.2 增量疊代模型 6
1.2.1.3 模型中的測試 11
1.2.2 軟體測試級別 12
1.2.2.1 組件測試 13
1.2.2.2 集成測試 16
1.2.2.3 系統測試 21
1.2.2.4 驗收測試 22
1.2.2.5 維護測試 23
1.3 特定系統 24
1.3.1 綜合系統 24
1.3.2 安全關鍵系統 28
1.4 度量和測度 32
1.4.1 測度的意義和要求 34
1.4.1.1 測度的意義 34
1.4.1.2 測度的要求 38
1.4.2 基本過程 40
1.4.2.1 確立和維持測度承諾 42
1.4.2.2 計畫測度過程 42
1.4.2.3 實施測度過程 45
1.4.2.4 評估測度 46
1.4.3 度量數據套用 47
1.4.3.1 案例分析:測試用例設計進度 47
1.4.3.2 案例分析:測試用例執行進度 48
1.4.3.3 案例分析:測試的充分性 49
1.4.3.4 案例分析:產品發布準則 51
1.5 道德規範 53
1.6 小結 53
第2章 測試過程 55
2.1 簡介 55
2.2 測試過程模型 56
2.3 測試計畫和控制 57
2.3.1 主要活動 57
2.3.2 測試計畫 62
2.3.3 測試執行進度 62
2.3.4 階段度量指標 63
2.4 測試分析和設計 64
2.4.1 主要活動 64
2.4.2 階段度量指標 65
2.5 測試實現和執行 66
2.5.1 主要活動 66
2.5.2 測試實現 68
2.5.2.1 測試規程規格說明 68
2.5.2.2 測試環境搭建 68
2.5.2.3 測試執行準備 72
2.5.3 測試執行 74
2.5.3.1 入口準則 74
2.5.3.2 測試結果比較 75
2.5.3.3 測試日誌 76
2.5.3.4 確認測試和回歸測試 76
2.5.4 階段度量指標 77
2.6 評估出口準則和報告 78
2.6.1 主要活動 78
2.6.2 評估出口準則 78
2.6.3 測試報告 80
2.6.4 階段度量指標 80
2.7 測試結束活動 81
2.7.1 主要活動 81
2.7.2 數據收集和分析 82
2.7.3 經驗總結報告 83
2.8 小結 85
第3章 測試管理 86
3.1 簡介 86
3.2 測試管理文檔 89
3.2.1 測試方針 90
3.2.2 測試策略 91
3.2.3 主測試計畫 92
3.2.3.1 介紹 93
3.2.3.2 詳細內容 95
3.2.3.3 其他 96
3.2.4 級別測試計畫 101
3.2.4.1 測試項和不測試項 102
3.2.4.2 測試的質量屬性 103
3.2.4.3 測試時間進度 105
3.2.4.4 測試準則定義 105
3.2.4.5 測試風險 108
3.2.4.6 測試文檔輸出 109
3.2.4.7 角色和職責 109
3.2.5 級別測試設計規格說明 110
3.2.6 級別測試用例規格說明 111
3.2.7 級別測試規程規格說明 112
3.2.8 級別測試日誌 113
3.2.9 異常報告 114
3.2.10 級別測試報告 116
3.2.11 主測試報告 117
3.3 測試計畫裁減 118
3.4 測試估算 119
3.4.1 影響因素 122
3.4.2 基於百分比的方法 125
3.4.3 基於專家團隊的方法 125
3.4.4 基於類似項目的方法 127
3.4.5 基於工作分解結構的方法 127
3.5 測試計畫制定 128
3.5.1 儘早制定測試計畫 128
3.5.2 測試計畫的疊代 131
3.6 測試過程監控 133
3.6.1 風險 135
3.6.2 測試 138
3.6.2.1 案例分析:測試用例設計進度 138
3.6.2.2 案例分析:測試用例執行進度 139
3.6.3 覆蓋率 141
3.6.3.1 案例分析:基於需求的測試覆蓋率 141
3.6.3.2 案例分析:基於平台的測試覆蓋率 142
3.6.4 缺陷 143
3.6.4.1 案例分析:缺陷發現階段分布 143
3.6.4.2 案例分析:缺陷所屬模組分布 144
3.6.4.3 案例分析:發現缺陷的測試類型分布 145
3.6.5 信心 146
3.6.5.1 案例分析:測試發現缺陷狀態變化 146
3.6.5.2 案例分析:測試用例通過率 147
3.7 測試商業價值 148
3.7.1 預防成本 149
3.7.2 檢測成本 149
3.7.3 內部失效成本 150
3.7.4 外部失效成本 150
3.8 分散式測試、外包測試和內包測試 155
3.8.1 分散式測試 155
3.8.2 外包測試 156
3.8.3 內包測試 157
3.8.4 風險 158
3.9 基於風險的測試 161
3.9.1 什麼是基於風險的測試 161
3.9.1.1 風險的定義 161
3.9.1.2 產品風險和項目風險 162
3.9.1.3 基於風險的測試策略 163
3.9.2 風險管理過程 168
3.9.2.1 風險識別 169
3.9.2.2 風險分析 175
3.9.2.3 風險應對 177
3.9.2.4 ISO/IEC 16805 182
3.9.3 風險管理實踐 189
3.9.4 基於風險的測試方法 191
3.9.4.1 作用和優點 192
3.9.4.2 基於FMEA的測試 197
3.9.4.3 注意點和誤區 206
3.10 失效模式和影響分析 207
3.10.1 什麼是FMEA 208
3.10.2 套用領域 211
3.10.2.1 產品 212
3.10.2.2 過程 213
3.10.3 實現步驟 213
3.10.3.1 了解分析對象 215
3.10.3.2 識別失效模式 216
3.10.3.3 分析失效影響 217
3.10.3.4 確定嚴重程度 217
3.10.3.5 確定可能性 218
3.10.3.6 確定檢測難度 218
3.10.3.7 分析潛在原因 219
3.10.3.8 計算風險優先權因子 219
3.10.3.9 確定處理優先權 219
3.10.3.10 採取應對措施 220
3.10.3.11 重新計算RPN 221
3.10.4 收益與成本 221
3.10.5 確定RPN 222
3.11 測試管理難題 223
3.11.1 探索性測試 223
3.11.1.1 什麼是探索性測試 223
3.11.1.2 基於會話的測試管理 225
3.11.2 綜合系統 226
3.11.3 安全關鍵系統 227
3.11.4 非功能性測試 228
3.12 小結 231
第4章 評審 233
4.1 簡介 233
4.2 基本原則 236
4.3 選擇合適的評審類型 238
4.3.1 審查 238
4.3.2 技術評審 240
4.3.3 走查 240
4.3.4 非正式評審 241
4.3.5 管理評審和審計 242
4.3.6 特殊工作產品的評審 243
4.3.7 正式評審的開展 244
4.4 有效的評審過程 244
4.4.1 計畫階段 245
4.4.2 預備會階段 247
4.4.3 個人準備階段 247
4.4.4 評審會議階段 248
4.4.5 返工階段 249
4.4.6 跟蹤結果階段 249
4.5 評審成功因素 250
4.6 小結 252
第5章 缺陷管理 253
5.1 簡介 253
5.2 缺陷發現階段 255
5.3 缺陷生命周期 255
5.3.1 識別 256
5.3.2 調查 257
5.3.3 改正 258
5.3.4 總結 259
5.3.5 案例 260
5.4 缺陷要素 264
5.5 缺陷度量 266
5.5.1 缺陷發現進度 266
5.5.2 缺陷修復進度 267
5.5.3 缺陷優先權 268
5.5.4 缺陷嚴重程度 270
5.6 缺陷溝通 271
5.7 小結 277
第6章 標準和測試過程改進 278
6.1 簡介 278
6.2 相關標準 278
6.2.1 標準的來源和有效性 278
6.2.2 國際標準 280
6.2.2.1 ISO 280
6.2.2.2 IEEE 281
6.2.3 國家標準 282
6.2.4 特定領域標準 283
6.2.4.1 航空電子系統 284
6.2.4.2 航天工業 285
6.2.4.3 食品與藥物管理局 285
6.2.5 其他標準 285
6.3 測試改進過程 285
6.3.1 改進的方法 286
6.3.2 改進的類型 286
6.4 測試過程最佳化 287
6.5 TMM 288
6.5.1 成熟度等級 288
6.5.2 內部結構 291
6.5.3 評估模型 293
6.6 TPI 295
6.6.1 模型結構 295
6.6.2 評估過程 300
6.7 CTP 301
6.7.1 模型結構 301
6.7.2 評估模型 305
6.8 STEP 306
6.8.1 組成 306
6.8.2 架構 307
6.8.3 活動時序 308
6.8.4 工作產品 309
6.8.5 角色和職責 309
6.9 CMMI 310
6.9.1 模型組成 310
6.9.1.1 表述方式 311
6.9.1.2 過程域 313
6.9.1.3 評估方法 314
6.9.2 驗證和確認 314
6.10 小結 316
第7章 測試工具與自動化 318
7.1 簡介 318
7.2 測試工具的概念 318
7.2.1 成本效益和風險 319
7.2.2 測試工具策略 322
7.2.3 測試工具集成 323
7.2.4 腳本和腳本語言 324
7.2.5 測試準則 328
7.2.6 測試工具部署 330
7.2.6.1 工具引入的成本效益 331
7.2.6.2 工具選擇 332
7.2.6.3 工具引入 332
7.2.7 開源測試工具 333
7.2.8 測試工具開發 335
7.3 測試工具分類 337
7.3.1 測試管理工具 338
7.3.2 測試執行工具 339
7.3.3 調試工具 341
7.3.4 錯誤傳播和注入工具 342
7.3.5 模擬器與仿真器 343
7.3.6 靜態和動態分析工具 343
7.3.6.1 靜態分析工具 343
7.3.6.2 動態分析工具 344
7.3.7 關鍵字驅動測試自動化 345
7.3.8 性能測試工具 345
7.3.9 Web測試工具 346
7.4 小結 347
第8章 個人技能和團隊構成 349
8.1 簡介 349
8.2 個人技能 349
8.2.1 角色和職責 350
8.2.2 軟技能 353
8.2.3 個人技能評估 356
8.3 團隊能力 359
8.3.1 團隊角色分類 360
8.3.2 案例:測試團隊分析 361
8.3.3 測試團隊最佳化 364
8.4 測試團隊獨立性 366
8.4.1 測試組織結構 366
8.4.2 測試外包 369
8.5 激勵 370
8.5.1 激勵方式 371
8.5.2 量化管理 376
8.6 溝通 377
8.6.1 正確對待缺陷 378
8.6.2 開發和測試的合作 378
8.7 小結 379
參考文獻 381
附錄A IGMP需求列表 383
示例目錄
☆示例:未來作戰系統 25
☆示例:企業級存儲設備 28
☆示例: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對軟體開發活動的要求 30
☆示例:安全關鍵系統組件 31
☆示例:Practical Software and Systems Measurement 33
☆示例:測試過程監控:測試執行進度 34
☆示例:測試過程改進 35
☆示例:測試團隊激勵 37
☆示例:系統測試執行入口準則 75
☆示例:編寫測試設計規格說明的測試任務 95
☆示例:智慧型寬頻接入伺服器iBAS R1.0主測試計畫 97
☆示例:iBAS R1.0 IGMP系統測試計畫中對測試項和不測試項定義 103
☆示例:iBAS R1.0 IGMP系統測試計畫中定義的IGMP系統測試需要覆蓋的質量屬性 104
☆示例:iBAS R1.0 IGMP系統測試的進度甘特圖(部分) 105
☆示例:iBAS R1.0 IGMP系統測試計畫中定義的系統測試各種測試準則 107
☆示例:iBAS R1.0 IGMP系統測試風險列表(部分) 108
☆示例:iBAS R1.0 IGMP系統測試中需要輸出的文檔 109
☆示例:iBAS R1.0 IGMP系統測試中定義的角色和職責 110
☆示例:iBAS R1.0項目中對自動化測試的計畫 130
☆示例:iBAS R1.0項目測試計畫對於自動化測試內容的疊代 132
☆示例:內部失效成本 150
☆示例:套用質量成本分析測試的投資回報 153
☆示例:風險應對和管理在iBAS R1.0項目IGMP功能中的套用 165
☆示例:風險問卷調查法 170
☆示例:風險模板 171
☆示例:失效模式分析的模擬場景 172
☆示例:下面是IGMP測試過程中,由於在早期沒有有效地管理和監控“採購IGMP測試儀表”風險,而對後續測試執行導致的後果 190
☆示例:探索性測試 224
☆示例:“IGMP系統需求規格說明”評審邀請信 246
☆示例:IGMP系統需求規格說明審查收集的數據 249
☆示例:iBAS R1.0中針對IGMP功能提交的一個缺陷報告 265
☆示例:缺陷發現進度度量 266
☆示例:缺陷修復進度度量 267
☆示例:缺陷優先權度量 268
☆示例:缺陷嚴重程度度量 270
☆示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法的部分描述 279
☆示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法部分內容 280
☆示例:中國標準分類 282
☆示例:DO-178B中的軟體生命周期數據 284
☆示例:TMM集成級中監控測試過程的子目標 291
☆示例:部分測試監控過程的ATRs 292
☆示例:驗證活動的方法 315
☆示例:確認活動的對象和方法 316
☆示例:iBAS R1.0項目的自動化測試用例挑選標準 321
☆示例:TOOL COMMAND LANGUAGE 325
☆示例:針對“創建檔案”的檢查點 327
☆示例:開源測試工具 333
☆示例:iBAS項目自動化測試工具開發 335
☆示例:測試管理工具 339
☆示例:性能測試工具 346
☆示例:Selenium 347
☆示例:有效授權 372
☆示例:有效溝通 373
☆示例:提供學習和培訓的機會 374
☆示例:尊重和認可 375
☆示例:物質獎勵 375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