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輻南峪村

車輻南峪村隸屬萊城區和莊鄉,位於萊城東北27公里、鄉政府駐地東3公里處。東界博山,南接北平州,北與東車輻、西車輻村一河(淄河)相隔,西邊山頂分水嶺是與和莊村的分界,該村194戶人家,672口人,耕地535畝。人,耕地1573畝。是和莊鄉第一大行政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車輻南峪村
  • 行政區類別:村莊
  • 人口:672人
村莊名片,人文自然,

村莊名片

車輻南峪村隸屬萊城區和莊鄉,位於萊城東北27公里、鄉政府駐地東3公里處。東界博山,南接北平州,北與東車輻、西車輻村一河(淄河)相隔,西邊山頂分水嶺是與和莊村的分界,該村194戶人家,672口人,耕地535畝。人,耕地1573畝。是和莊鄉第一大行政村。
該村原名翟科,明朝末年立村,因址在東車輻南山峪中,故改村名車輻南峪。村里最先有孫家在此居住,孫姓為“世代戶”,後有毛、張、孫、姜姓陸續遷來。據《毛氏譜》記載,毛姓明朝末年由車輻村遷來。四姓中孫、姜兩姓占多數。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杓山保·車輻南峪”。民國時期屬萊蕪縣第六區。1941年5月屬石馬區。1945年10月屬萊東縣(博山縣)常莊區。1951年3月歸萊蕪縣第十區管轄。1955年復歸常莊區。1958年3月又屬和莊鄉,後改為和莊人民公社。1959年3月併入常莊公社。1984年3月改為常莊辦事處。1985年11月屬和莊鄉管轄至今。
該村自古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穀子、胡蘿蔔、紫色土豆。村民有種地能手,有經商行家。早年毛家,孫家,姜家有趕騾子出遠門做生意的,也有跋山涉水挑茶簍販賣茶葉的,在家的也有身懷絕技服務家家戶戶的。孫覃亮、孫英秋、毛玉明是當時的出名的巧匠,劈石、鑿字、刻畫樣樣通,慢鑿細琢的字剛勁有力,輕雕精磨的圖案形象逼真。名廚孫維蘭,爐灶獨特,燒木塊,煤坯均可,既節柴又旺火。一爐身兩爐口,高層爐口可蒸煮,低層爐口可爆炒。她做的燉雞、蒸魚、紅燒肉塊、清水丸子……味美可口。近到周圍村,遠至石馬村,無人不知她的芳名。她為人大方厚道,教徒傳藝,流傳至今。
1929年前後,村里辦起戲班,班頭李山泉,教唱萊蕪梆子戲。除此以外,每年正月十五前後,村裡的青年男女還組織高蹺隊、鑼鼓隊,走村串巷去演出。
該村自古以來就重視教育。早年在關帝廟的西屋設過學堂。從這學堂走出了兩名秀才,也出了不少將才。20世紀60年代遷至村東平頂山。腳下,蓋有北房3間,西房4間,辦起了村國小。70年代初,又在該校東南志公峪口蓋起了一校兩院12間房屋的新學校。從此,車輻南峪村有了自己的中學。西車輻村有部分學生也在這裡上過學。幾年後該校撤消,只保留國小。1985年村又投資十幾萬元在村西首建起了高標準的校舍,把國小搬了過來。
古往今來,車輻南峪村為國家輸送了不少優秀人才。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氏老二毛景田的3個兒子相繼參加抗日。長子毛德甫從東北講武堂畢業後參加了八路軍,1939年在章丘埠村被敵特暗殺。1940年,毛景田55歲,擔任和莊鎮參議長。這年秋天的一個晚上,毛景田被青石關據點的漢奸抓去。敵人使用了灌辣椒水、坐老虎凳、用烙鐵烙等種種酷刑,將他折磨得死去活來,遍體鱗傷,但他堅貞不屈,敵人拿他沒有辦法,便把他拖到青石關西南面山坡上殺害了。毛氏老大之孫毛梓才,從長山縣中學畢業後,在普通村以教師身份為掩護開展黨的工作。1938年任萊蕪縣六區(常莊區)區委書記,1939年11月調萊蕪縣敵工部,1945年任博山縣縣長。在毛田和毛梓才帶動下,毛氏家族共有20名青年參加抗日。
在毛家的影響下,抗日時期107戶、400口人的小村莊,就有抗屬占74戶。除參加八路軍外,青壯年都參加了民兵自衛團或游擊小組。全村有共產黨員22人,為石馬區之冠。車輻南峪是當時名副其實的抗戰堡壘村。毛景田、毛玉明、孫積強等12人為國捐軀。經過戰爭洗禮倖存下來的便成為治理國家的出色人物。其中毛梓才原任國家一機部副部長,姜來勝、姜昆曾任濟南軍區副司令員;姜萬珍曾任陳毅的秘書;姜豐傑原任福建省廈門市邊防檢查站政委;毛凱明、毛昌明等多位幹部。畢業的大中專畢業生也都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默默無聞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無私奉獻著自己的一切。
車南峪村,北靠博山,東鄰博山區石馬鎮,特殊的文化交流使村里人思路開闊,極易接受新鮮事物。自20世紀70年代村里用上電,修了路,建起方塘後,1988年又打機井l眼並配套,村里人喝上了永不枯竭的地下水。後來又在與西車輻村交界的淄河上建起水泥橋一座。2001年村民自發修水泥路多處。70戶安上了電話。
車輻南峪村已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新世紀改革開放、招商引資的大好形勢下,車輻南峪村將會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編織更美好的明天。

人文自然

車輻南峪村東西相接成“工”字形。村西就是新建瓦房,這裡多是青年人居住。村辦公室、學校都建於此處,成為該村文化、信息傳播中心。村東部的舊房也在逐漸變成新瓦房,這裡多是中老年人居住。立於平頂山之巔可觀其村全貌,排排紅色瓦房在片片綠色的掩映下,像一幅油畫。
進村自西東行,行至村中可見一座石拱橋——這就是在舊橋被洪水沖毀後重修的新橋。過橋順光滑的舊石板路上行30米處有一平台,平台上建有關帝廟。此廟座北朝南,四合院,青磚黑瓦。此廟是從廟台子上搬遷來的。靠近南屋牆腳處有一大國槐,已有400年的歷史。樹幹直徑1米左右,樹幹和粗枝已有腐朽空洞,但枯枝吐新綠,遮天蔽日。盛夏,村里男女老少聚於樹下乘涼聊天。三月十五廟會,村民們都匯集於此處,祭神祈福。
石拱橋:該橋架於村中水溝之上。.村南三條峪中都有山泉,泉水匯集流經一深溝(南北向)又名下溝。此溝把村莊分為東西兩半。雨季,山泉噴涌,匯聚一起,急流而下,勢不可擋。為行走、運輸方便,清朝光緒二十六年村民在覃清孫公帶領下出資出力架起了這座石拱橋。橋長10米,橋寬3.5米,橋高4.5米。橋面全用平整的方石塊鋪成,橋面南北沿都有石欄。拱橋兩側正中刻有龍形圖案,圖案形象逼真,活靈活現。傳說是為避水怪,請工匠精鑿細琢鑲上去的。這座橋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觀賞價值。
平頂山:該山位於村東部,海拔360米,山路蜿蜒崎嶇,山頂十分平坦。上有一棵古柏,蒼翠欲滴,許多根系露在一光撻撻石台上。來往村民大都在此樹下攀坐歇息。站在此處遠望可觀到博幕高速路立交橋,博馬路及周圍村莊的美景,是休息、乘涼、觀景的佳地。
志公峪:此峪在村東南方向。峪深500餘米,峪中樹木茂密。攀援而上進至峪中可見一懸崖峭壁,壁左端有一直立的石柱,高迭30餘米,名將軍柱。攀石階而上靠近石柱右行便進一懸掛在石壁上的石洞。該洞口寬20米,高2米左右,洞外沿壘有石牆:聽老人言,洞中塑有志公的神像,故得名志會洞二文化大革命時期神像被破除,只剩神座。解放戰爭時期,來祭奉神靈的許多百姓,曾在該洞中躲過了敵機的多次襲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