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歪炮台

車歪炮台

車歪炮台 又稱大黃滘口炮台,位於荔灣區委東南,東塱大黃滘口,珠江河面的沙洲島上。是清代廣州的護城炮台,始建於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 該炮台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由於扼守珠江要道, 在抵禦英國軍艦入侵廣州中起到過戰鬥堡壘的作用。車歪炮台是廣州市唯一保持得比較完整的鴉片戰爭時期的古炮台,故1993年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今已經成為軍事禁地,禁止市民登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車歪炮台
  • 地理位置:廣州市荔灣區
  • 開放時間:不對外開放
  • 景點級別:軍事地區
  •  又稱:大黃滘炮台
  • 地位: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軍事禁地
地理位置,經歷事件,炮台小史,製造過程,歷史意義,炮台歷史,天津大沽口炮台,廣東虎門炮台,炮台遺址,天津大沽口炮台,廣東虎門炮台,廈門胡里山炮台,澳門大炮台,深圳赤灣左炮台,相關記載,地圖信息,

地理位置

大黃滘本指由東塱流入珠江一段河道,後兼指大黃滘邊的小島。因大黃滘炮台建於該島龜岡,故又稱龜岡炮台。大黃滘島扼守珠江西南航道的主航道,船近該島必須轉航方能駛入主航道,故俗稱該島為車歪島。島上炮台為車歪炮台,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阮元就任兩廣總督時所建,見《清史稿·阮元傳》。2003年出版的《廣州近現代大事典》第7頁:1941年3月13日,英艦“攻占大黃滘崗上的綏定炮台,”《簡明廣東史》則說“大黃滘水道上龜岡的綏定台”。

經歷事件

原名大黃滘炮台。位於廣州市南石頭附近珠江中流的龜崗島上,距白鵝潭水路約10里。島的面積不大,地勢險要,水道南通香山(今中山),東南通黃埔,為商船、軍艦從珠江南航道進入廣州的必經之地。船從虎門到島前,必須轉舵通過,船體側露於炮台前,故此俗稱車(舵車)歪炮台。
炮台建於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十二月,由兩廣總督阮元會同巡撫陳若霖奏準添建。安裝大炮22門。炮池向東南,為灰沙三合土結構,現有護牆遺址長約40米,炮池多已毀壞。島中有藥局一座,是存放彈藥的倉庫,保存尚好。
鹹豐六年(1856年),英國藉口“亞羅”號事件,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次年初,英法軍艦進犯珠江,遭到廣州軍民頑強抵抗。敵軍退守車歪炮台待援。1922年7月10日,孫中山率“永豐”等艦通破車歪炮台,遭陳烱明叛軍頑抗,“永豐”艦尾部中彈,孫中山指揮艦隊炮轟盤踞炮台的叛軍,衝過車歪炮台封鎖,安全進泊白鵝潭。
大黃滘炮台於第一次鴉片戰爭時,道光二十一年(1841)3月13日陷於英軍,後收復。《簡明廣東史》440頁:“3月3日,英軍占領了定功炮台,廣州垂危。琦善向英軍求和。義律提出《戢兵條款》:“要求於3月5日午時由義律與琦善共同蓋印。但由於楊芳於3月5日到達廣州,琦善已不可能在《戢兵條款》上蓋印。”誤。楊芳不過是靖逆將軍奕山的參贊,何能阻止總督琦善前去蓋印?琦善沒去蓋印乃因廣東巡撫怡良揭發其擅割香港於英人,朝廷於是年2月26日下令將其革職解京。道光三十年(1850)又在大黃滘南增建大黃滘腰沙炮台,安炮十五位,見《番禺縣續志》。鹹豐七年(1857),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亦為英艦擊毀。鹹豐十一年(1861)修復。光緒六年(1880)增裝洋炮一尊。民國十一年(1922)6月16日陳烔明叛變,孫中山深夜出走到天字碼頭,由陳策接應登上寶璧艦,次日再轉永豐艦。孫中山率艦由黃埔駛向白鵝潭,遭沿岸叛軍炮擊。孫令各艦還擊,後回泊黃埔。7月9日,黃埔長洲炮台為叛軍攻陷。孫中山乃率永豐等艦移泊新造。10日駛向白鵝潭途中,遭大黃滘炮台叛軍炮擊。
車歪炮台車歪炮台
建國後,該島為收容麻瘋病人場所,俗稱麻瘋島。麻瘋病人遷離後,1956年,政府將該島劃屬交通部廣州海運局廣州船舶修造廠。當年該廠黨委書記湯國良在職工大會宣布該廠建設規劃,擬辟該島為職工俱樂部,在廠區與該島間建一道橋。後因種種原因,迄未落實。今該廠為廣船國際公司屬下的廣州造船廠,仍領有該島。該島現已成為市屬空防據點之一。 1993年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炮台小史

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阮元任兩廣總督,他早已察覺到英帝國主義欲侵略中國的野心,奏請朝廷批准,在珠江河上增建了兩座炮台,一是大虎山炮台,二是位於芳村地區東朗村邊的車歪炮台。在修築車歪炮台工程時,阮元曾親臨芳村區視察。?
根據《清季野史》:“車歪炮台,坐落芳村區東塱大王滘口,靠近東塱約六十米的珠江河畔。”之所以稱“車歪炮台”,乃是民間的俗稱,言其大船行駛至此,必要側身駛入珠江航道,故曰“車歪”,其正名是“大王滘炮台”。又同治《番禺縣誌》卷十四之“內護城炮台”條目亦有記載:“大王滘(炮台)在大王滘口海心洲龜崗,安炮二十二位。嘉慶二十二年總督阮元奏準添建。”?
車歪炮台車歪炮台
大王滘炮台是建築在珠江河畔的一塊大礁石之上的,當時炮台工程浩大,建築相當堅固,也是現在保存得最好的一座古炮台,是芳村地區重點保護的文物。現在還可以觀察到,炮台基礎厚約3米,炮台上炮位通道牆厚2米多,垛口高1米餘,厚約1米。當時建築炮台還沒有使用水泥鋼材,只是用土法建築,用糯米漿加黃糖水拌灰沙,逐層夯實。現在從炮台下裂層橫斷面上,還可以看到一層層如“水成岩”般的痕跡,其堅固之程度,不亞於現代的水泥鋼材建築。炮台貯藏彈藥的倉庫建在龜崗之北岩石下,高約5米,直徑為8米,牆壁厚達1.5米之多。?
大王滘炮台,當時的地位相當重要。不但扼守珠江中流的主要航道,還控制著大王滘支流。這裡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傳說:明代黃蕭養起義,大軍進攻廣州城失敗,這大王滘一夜之間,小鬼為他開掘,使黃蕭養得以逃脫。昔日,這條人工河水深河闊,是從珠江南水道三山河,直經大王滘而流入珠江,載重千噸以上之大船,也可通行無阻。根據《海防記略》曰:“廣東省河廣闊,惟東路二十里之獵德二沙尾,西南十五里之大王滘,河面稍狹可以扼守。”並有“獵德大王滘,珠江兩咽喉”之稱。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後,至林則徐被撤職,琦善到了廣東,他為了討好英帝國主義,便盡撤了珠江兩岸炮台之大炮。對獵德和大王滘炮台一帶,僅是採取“沉船塞石”的消極防守。這情況為英侵略者探悉,於是大王滘炮台在炮火不備的情況下,經過苦戰終於失守了。?
鹹豐七年至十一年(1857-1861),炮台修復。又到光緒六年(1880)再將大王滘炮台改建,增設洋炮。現在還可以看到安裝洋炮的痕跡(參見《番禺續志》)。?
1922年,陳炯明叛變,為了阻止孫中山從番禺新造河面親率艦隊回師白鵝潭,陳派重兵駐守車歪炮台。還加派兩個炮兵連,以阻止孫中山回師。經過在車歪炮台的激烈戰鬥,孫中山以座艦“永豐”號被炮火擊傷的代價,才得以進駐白鵝潭,反擊陳炯明叛變。?
現大王滘炮台除了東西的一角,經過百年來潮水的衝擊侵蝕有多少裂痕外,其餘炮台的暗堡、炮垛及藥庫都保留得較好。

製造過程

車歪炮台的工程浩大,當時還沒有使用水泥鋼材,只是用土法建築。但就相當堅固。它的建築材料是用糯米漿、黃糖,混了水之後加上灰沙,一層層夯實的,所以說它的基礎和大炮經得起大炮的攻擊,很牢固。在島的中央,還有一個保存完好的火藥庫,這個火藥庫牆面有一米半厚,在火藥庫的門口,還有清晰的“藥局”兩字。而車歪炮台建成之後,曾有過多次的戰鬥,其中最近一次在1922年。一九二二年的六月份,陳炯明發動了兵變,就利用這個炮台做屏障,阻止孫中山進入廣州。為了阻止孫中山艦隊回師廣州,叛軍陳炯明派重兵駐守車歪炮台。經過在車歪炮台的激烈戰鬥,孫中山以座艦“永豐”號被炮火擊傷的代價,才得以進駐白鵝潭。傳聞現在炮台附近的岩石隙中和河道底,還遺留不少炮彈頭。100多年來,炮檯曆盡滄桑,但是依然保存的相當完好。如今,作為廣州歷史上最重要的炮台,車歪炮台還依然靜靜守望在珠江口上。
車歪炮台車歪炮台

歷史意義

由於靠近車歪炮台的河道有很多礁石,一般的大船至此都要轉舵靠著南石頭的河道側身駛入主航道,而水上人家一般稱轉舵為“車歪”,所以當地民眾都稱它為“車歪炮台”了。車歪炮台建於1817年,當時的兩廣總督阮元察覺到英帝國主義欲侵略中國的野心,奏請清政府批准興建的。廣州有東面、南面和西邊幾個進出口,這個進出口是就是護城的重點口,當時政府由“千總”,千總是當時軍隊的頭銜,或者是“把總”來把守這個炮台的。可見這裡是非常重要的。據歷史記載,車歪炮台在當時的地位相當重要。不但扼守珠江中流的主要航道,還控制著大王滘支流。並有“珠江咽喉”之稱。
車歪炮台所在小島車歪炮台所在小島

炮台歷史

天津大沽口炮台

中國近代史與大沽口炮台有著緊密的聯繫。19世紀30年代,英國侵略者向我國大量傾銷鴉片,殘害中國人民,造成大量白銀外流。在北方,鴉片經大沽口進入天津。1839年,林則徐到廣東禁菸,觸怒了英國侵略
者,於1840年6月悍然挑起鴉片戰爭。8月,英軍入侵大沽口,提出割地、賠款等無理要求。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同意割讓香港島給英國、賠償巨額賠款、開放五個通商口岸、協定關稅等。中國開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從第二次鴉片戰爭到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西方列強先後四次入侵大沽口炮台。大沽口軍民奮勇抵抗,同侵略者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戰敗後,清政府意識到了大沽口重要的戰略地位。因此,1858年7月,鹹豐皇帝任命僧格林沁為欽差大臣,督辦海防軍務,鎮守大沽口。他在大沽口原址重建新炮台,增高、加寬、增厚舊炮台。修建後的炮台共五座,南岸三座,北岸兩座,分別以“威”、“鎮”、“海”、“門”、“高”五字命名。後又在北岸石頭縫中增建一座炮台,作為後路策應,俗稱“石頭縫炮台”,因它的位置在西北方向,西方文獻又稱之為"西北炮台"。此外,僧格林沁還增強了炮台的布防和火力配備,加強守軍的戰備訓練,做了一系列的戰備。

廣東虎門炮台

乾隆中後期開始清王朝政治日趨腐敗,國力日漸衰落。西方各國開始覬覦中國。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英國的鴉片大量走私到中國。清朝內部堅決主張禁菸的大臣林則徐於1839年到達廣州,查禁鴉片,收繳鴉片兩萬多箱,從6月3日到25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同時與愛國將領關天培在東莞縣虎門積極布防,設定炮台11座,大炮300多門。但腐敗的清政府卻將林則徐革職查辦。1841年1月7日,英國駐華商務監督查理·義律派兵突襲珠江口大角、沙角炮台,守將陳連生等英勇犧牲。主張投降的清朝大臣琦善私下向義律求降,答應割讓香港島給英國、開放廣州等通商口岸、賠償煙款。道光帝感到失地賠款,嚴重損害了清朝聲威,於是下令對英宣戰。義律於2月25日率軍艦進攻虎門炮台,關天培身先士卒,率先死戰,守衛戰士多次擊退英軍,但始終等不到援軍。他們一直堅持到晚上,終因寡不敵眾,400多名將士全部壯烈犧牲。現在虎門炮台上的“義勇之冢”,埋葬的就是當時抗擊英軍的部分士兵。虎門白草山西麓沙角炮台後方還有“節兵義墳”,埋葬著1月7日犧牲的陳連升和大部分士兵。

炮台遺址

天津大沽口炮台

大沽口炮台位於天津市東南60公里塘沽區海河與渤海的交匯處,是“外接深洋,內系海口”的“海門古塞”。大沽口是京津門戶,海河要隘。歷史上被稱為“津門之屏”。 民間素有“南有虎門,北有大沽”之稱,是我國近代史上兩座重要的海防屏障之一。
炮台始建於明嘉靖年間,最初是為了抵抗倭寇。清代多次進行修築。中國軍民曾在這裡多次浴血抗擊外國侵略者。1840年至1900年60年間,大沽口炮台曾4次被帝國主義列強入侵。1858年(鹹豐八年)5月,英法聯軍進攻大沽,大沽口炮台失陷;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使天津被迫開闢為通商口岸。

廣東虎門炮台

虎門炮台舊址分布在珠江兩岸的大角山、大虎山等地。林則徐銷煙後,和水師提督關天培一道動員民眾籌備防務,加固和新建11處炮台,設定大炮3O0多門。以沙角、大角炮台為第一重門戶,威遠、鎮遠、靖遠、鞏固、永安、橫檔、前山、月台為第二重門戶,大虎炮台為第三重門戶,組織了3道防線。
其中較為著名的是威遠炮台,它位於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威遠島南山前偏西南海灘處,是鴉片戰爭的古戰場遺址之一、虎門海口防務的主要陣地,也是我國保留得最完整、最具規模的古炮台之一。威遠炮台是鴉片戰爭時期虎門炮台中規模最大、配炮最多的一座指揮台,它是鴉片戰爭時期愛國將領關天培抗擊英寇的地點。1982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著名導演謝晉拍攝的電影《鴉片戰爭》就曾在威遠炮台進行實景拍攝。
虎門炮台遺址現建有鴉片戰爭博物館(也是虎門林則徐紀念館、海戰博物館),坐落於廣東省東莞市虎門,是紀念性和遺址性相結合的專題博物館,是鴉片戰爭的歷史見證。

廈門胡里山炮台

位於廈門島西南部,建於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當初修築此炮台用了五年時間。炮台上最有名的是當時購自德國克虜伯兵工廠的一門巨炮,至今保存完好,有效射程可達6460米,花費白銀5萬兩。該炮在抗戰初期還擊中過一艘來犯的日本軍艦。1997年9月,胡里山炮台設立了榮光寶藏博物院,其中展出的一門小炮是葡萄牙人於十三世紀製作的,長11厘米,重0.22公斤,直徑2.4厘米,是世界上最小的火炮。所以,胡里山炮台目前擁有世界上最大和最小的兩門炮。

澳門大炮台

澳門大炮台(Fortaleza do Monte)(又名聖保祿炮台、中央炮台或大三巴炮台),位於大三巴牌坊附近。歷史上曾是軍事防禦設施的重心,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築群之一,也是澳門歷史城區的組成部分,是澳門主要的名勝 古蹟。
大炮台建於公元1616年明神宗年間,本屬教會所有,為保護聖保祿教士而興建,用以防禦海盜,後轉為軍事設施區。炮台四周均置有巨型鋼炮,現今古炮已失去軍事作用、但成為澳門的重要歷史文物和見證。
炮台上有一大片空地,綠草如茵,古樹參天;巨型鋼炮,雄踞於旁。台上留存著不少文物古蹟和歷史建築。如炮台上的古塔是當年耶穌會的會址之一。空地中心右側的古鐘,由著名鑄炮專家鑄造,曾被運回葡萄牙,幾年前又由修女會轉贈回澳門。炮台入口處的石雕,紀錄了這座炮台抗禦外敵的戰績。
炮台四周環境優美,可俯瞰澳門全景,還可遠眺珠江口及拱北一帶的風光。大炮台上有兩個博物館,一個是澳門博物館,直通大炮台下面的大三巴牌坊,另一個規模相對較小,主要介紹大炮台的歷史。

深圳赤灣左炮台

左炮台位於深圳鷹嘴山,沿上山公路前行約百米,就看到炮台城的城門。
拾階而上,右邊立有一塊塊詩碑,上面鐫刻著林則徐的詩詞,這是1990年江澤民為紀念鴉片戰爭150周年而題寫的林則徐的著名詩句:苟利國家生死以, 豈因禍福避趨之。
左炮台就在鷹嘴山上頂。據了解,赤灣原有左右兩座炮台,始建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共有生鐵炮12門,都位於“臨海山樑扼三面之險”的蛇口半島頂端,踞山面海,左右炮台成犄角之勢,鉗制赤灣港口,雄視伶仃海面,是鴉片戰爭時期主要的海上屏障。1839年湖廣總督林則徐布防珠江口時,曾重修赤灣炮台,為禁菸發揮了重要作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利用炮台,在伶仃洋、穿鼻洋大敗英軍。
歷史滄桑,赤灣炮台現在只剩下左炮台保存完好,當地有關部門曾於1985年對炮台進行修復。已修復的左炮台挺立在海撥170米的鷹嘴山頭,坐北朝南,分台體和圍牆兩部分。全長26.2米,寬15.5米,台高4.5米,圍牆高3.78米,占地面積約400平方米。炮台城基用大塊花崗岩修砌,北面是炮台城的入口,城內東西兩廂,仍遺留兩座房屋殘基,是當年守炮台士兵的居屋。南面的高台寬約8米多,是運用炮位的場地。
炮台上,一門古炮雄視珠江口,雖然炮管已經銹跡斑斑,但依稀還能看出它威武不屈雄姿。
炮台西面的城牆上,兩顆百年古榕樹將它們的根須,深深地扎在城牆裡,與城牆緊緊地糾結在一起,幾乎與城牆融為一體,沒有肥沃的土壤,它們卻枝繁葉茂,生命,竟是如此的堅韌;生命力,竟是如此的旺盛。
左炮台北面,是一尊林則徐全身銅像,塑於林則徐誕辰二百周年的1985年。銅像高3.2米,重1.8噸,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林則徐銅像。雕像由我國著名雕塑家唐大禧創作,大理石底座正面,是已故書法家趙朴初先生題寫的“林則徐紀念像”,北面鐫刻著謝華先生撰寫的碑銘。
林則徐,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手持單筒望遠鏡,身佩長劍,凝視著波濤滾滾的伶仃洋,目光炯炯。
昔日,林則徐虎門銷煙,雖然張我國威,威懾重洋,但他卻被革職流放,伶仃洋上,侵略者的堅船利炮在耀武揚威,國土一片片淪喪;160多年後的今天,被割讓的國土回歸祖國懷抱,山下已是繁忙的港口,或許,看到今天的伶仃洋,林則徐也倍感欣慰吧。

相關記載

1、舊時在江海口岸和其他要塞上構築的永備性火炮陣地。一種舊式的固定的火炮發射陣地。構築在江海口岸或要塞上。《清史稿·兵志三》:“以親軍炮隊營駐大沽炮台。”如:上海的吳淞炮台。
2、為放置火炮而建築的炮位或平台,亦作“礟台”。修築在江海口岸等險要處用以安放大炮的工事。 宋陳規《守城錄》卷一:“城面地步不廣,必然難安大炮,亦難容數多。雖有炮台,炮台地步亦不甚廣。”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一:“控海口莫如以礮墩易礮台。” 清 薛福成《代李伯相張尚書籌議懾服鄰邦先圖自強疏》:“煙臺無礮台,無陸軍,又無兵船,先無自立之根本,轉恐無以制人。”王闓運 《到廣州與婦書》:“鄉村族居,多建礮台。”

地圖信息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