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惠民

車惠民

車惠民,橋樑及結構工程專家,資深教授。他從教50餘年,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專門人才。長期從事橋樑及結構工程的研究,是我國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研究的先驅之一。主持完成了我國第一座部分預應力混凝土鐵路橋樑工程套用的科學研究工作,系統地開展了混凝土結構抗剪性能、預應力混凝土箱梁的複合受力性能和既有混凝土結構承載能力和耐久性評估等研究,為我國的混凝土橋樑及結構工程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簡介,生平,小時候,大學,工作,主要科學技術成就,混凝土結構研究先驅,重視基礎理論研究,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簡歷,主要論著,

簡介

車惠民,出生於江西金谿縣滸灣鎮黃坊村。自幼隨祖母張仙蓉生活,在做人和處事方 面多得老人教育,她常常給少年時的車惠民講述鄉人成敗的故事,對車惠民影響極大,她也教車惠民小時認字珠算,為車惠民一生勤奮節儉,不染惡習,待人誠實,日後為國家為人民在培養人才和科學技術方面做出成就奠定了基礎,每當車惠民回憶往事,無不感謝老人教育之功,令他終生難忘。
車惠民車惠民

生平

小時候

車惠民小時候在黃坊村舉林國小讀書,直到1935年他考入江西撫州市省立臨川中心國小念高小。1937年畢業後赴省城南昌考中學,被江西省立南昌第一中學錄取。報到後國中一年級即遷奉新,一年後遷崇仁,一年後再遷廣昌驛前,高中時學校又遷廣昌赤水(原名白水)鎮。中學六年搬了四個地方,都是小縣城和偏僻村鎮,往返大都是步行或者坐竹排,偶爾也能搭上一段汽車,生活雖然非常艱苦,但同學們都很認真學習,老師雖然清貧,也都認真教書。從那時起,車惠民意識到國難當頭,只有發奮圖強,走科學救國之路。1942年夏,日軍突然進犯贛東,他的絕大多數同學和家鄉失去了聯繫,經濟來源被切斷了。當時該校的校長吳自強先生提出,艱苦奮鬥,有飯大家吃,於是組織同學們上山砍柴,食堂開始定量供應糧食,渡過了難關。這是一段令車惠民認為很值得回憶的經歷。

大學

1943年高中畢業後,車惠民被學校保送到交通大學貴州分校西南交通大學前稱)土木工程系學習。在貴州福泉(原平越)縣學習一年半後,又因日寇侵犯,隨學校搬遷到四川省璧山縣丁家坳鎮繼續學習。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1946年暑期隨學校大隊經四川、陝西、河南、江蘇等省,在上海搭開灤煤船至秦皇島,再乘火車到唐山,1947年畢業,取得唐山工學院學士學位。他大學四年也是在學習、逃難、學習、搬遷、學習的艱苦環境中渡過的,直到大四回到唐山才用上電燈,一伙食也是回到唐山後才略有改善。生活雖然艱苦,學習也很緊張,但師生們的精神狀態很好,從此也使車惠民養成了艱苦樸實,努力向上,不圖虛名的作風。

工作

大學畢業後,車惠民被分配到南京市工務局結構股從事橋樑和房屋建築方面的工作,後又在中學任教數理方面的課程兩年。1951年回母校北方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土木系工作。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等職,曾任西南交通大學結構工程研究所橋樑研究室主任。1984年1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土生指導教師。1989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0年獲從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榮譽證書,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他曾兼任《土木工程學報》和《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編委,鐵道工程、橋樑專業教材編委會委員,部分預應力混凝土委員會委員,《部分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設計建議》編委,《中國土木建築百科辭典》橋樑工程卷編委,九三學社四川省委直屬西南交通大學支社主任委員等職。

主要科學技術成就

混凝土結構研究先驅

自1951年回母校任教以來,車惠民長期從事混凝土結構和橋樑工程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除講授有關課程和指導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生產實習以及畢業實習各教學環節外,1958年曾帶橋樑1958屆學生參加通古、唐承等鐵路的勘測設計工作,1959年曾帶橋樑1959屆學生10餘人參加長江三大橋的初步設計工作,並曾下放到農村種菜半年。“文化大革命”後期參加過現場教學數次,1972年參加鐵路橋樑設計規範的修訂工作,參與編寫其中有關預應力部分的條文和解釋。
從1956年中央號召“向科學進軍”開始,便從事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方面的科研工作,是我國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研究的先驅之一,當初發表了數篇關於預應力混凝土鐵路橋樑和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等方面的論文,後又參加聯合系橋和鐵路橋樑設計中採用極限狀態設計理論的研究工作,並發表了有關論文。
粉碎“四人幫”後,學校得以積極開展教學和科研工作,萬象更新。1981年開始主持預應力混凝土梁抗剪強度的試驗研究工作,當時試驗梁在成都鐵二局103廠加工,運到峨眉試驗,條件比較困難,但在他的領導下,課題組團結合作、積極努力,很好地完成了任務。為了便於在校內自行製造預應力混凝土構件,在他的努力和倡導下,1983年在峨眉西南交通大學工程結構試驗室(現為結構工程試驗中心)成立了構件製造車間,由他聘請並親自陪同成都鐵二局103廠的技術人員到校傳授預應力施工技術,為日後學校的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製造奠定了基礎。
1977年至1978年曾參加鐵二院和鐵二局等單位組織的茅嶺江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的設計研究工作,後因設計施工單位改變,未能實現。1985年主持深圳市內高架橋鐵路部分預應力混凝土板梁模型的疲勞試驗研究工作,部分預應力混凝土梁當時是一項新技術,它突破了傳統的“全”預應力混凝土設計理論,得以在廣闊的範圍內根據需要選擇合理的預應力度,滿足工程結構的需要。他所主持的研究項目系根據深圳市鐵路高架橋工程需求最大限度地降低梁的高度,以爭取立交道口的最大淨空,該橋在我國鐵路橋樑建設中首次採用部分預應力混凝土梁。他對部分預應力混凝土簡支梁和連續梁進行了試驗研究,驗證了設計的可靠性,為部分預應力混凝土在鐵路橋樑建設中的推廣套用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1988年5月項目研究成果通過鑑定,論文《部分預應力混凝土板梁的疲勞試驗》獲1987年中國鐵道學會優秀論文獎。“大中跨度部分預應力混凝土(PPC)鐵路連續梁的研究”課題成果於1999年獲鐵道部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現代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結構體系與計算理論及套用”課題成果於2000年獲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他根據多年教學和科研實踐的經驗,與教研室其他教授合編的《鐵路鋼筋混凝土橋》(上、下冊),曾獲鐵道部1983年優秀教材一等獎和1987年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獎。

重視基礎理論研究

推動部分預應力混凝土的技術套用 學校積極開展招收研究生的工作後,大大增強了科學研究的力量。車惠民結合研究生的培養主持了多項國家教委博士學科點科研基金、省部級科研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有關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和橋樑工程方面的課題,同時講授、指導研究生學習有關混凝土結構理論方面的課程。改革開放後,他領導課題組和研究生們共同完成的主要工作有:
在抗剪強度方面,做了44片鋼筋混凝土和部分預應力混凝土梁的抗剪性能試驗,重點研究了移動荷載和重複荷載對其抗剪性能的影響,指導研究生完成了6篇學位論文。1986年又做了21 片部分預應力混凝土約束梁的抗剪試驗。混凝土梁的抗剪性能是一個十分複雜、難度很大的問題,國際上也沒有圓滿解決。在他領導下完成的抗剪性能研究課題中,根據18片在移動荷載作用下部分預應力混凝土T梁的抗剪試驗,提出了考慮初始斜裂縫影響的抗剪強度計算公式;根據部分預應力混凝土T梁的疲勞抗剪性能試驗,提出了適用於RC、PPC梁基於可靠性的斜截面疲勞強度和疲勞抗裂的驗算方法;在國內首次進行了部分預應力混凝土約束梁的抗剪試驗,提出了PPC箱形約束梁的抗剪強度和抗裂性的計算公式,項目成果於1992年通過鐵道部鑑定,鑑定委員會評價為“課題研究成果在總體上屬國內領先,達到國際水平”,其中,移動荷載對RC、PPC梁抗剪強度的影響的試驗研究,PPC約束箱梁及具有彎筋的PPCT梁在疲勞荷載作用下抗剪性能的試驗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論文《T形截面預應力混凝土梁抗剪強度的試驗研究》在1985年獲全路高校優秀論文一等獎。結合研究生的培養和有關鐵路橋樑設計規範修訂的科研項目,1983年開始研究混凝土結構的疲勞問題,為新編《鐵路橋跨結構設計規範》中有關條文提供了理論依據。多年來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納入專著《部分預應力混凝土——理論、設計、工程實踐》的第三章“部分預應力混凝土構件的抗剪設計”和第四章“部分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疲勞”(1992年2月,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在預應力混凝土梁的疲勞方面也做了大量的試驗工作(62個混凝土梁試件的常幅疲勞試驗和18個梁試件的變幅疲勞試驗,39片部分預應力混凝土T梁、箱梁及板式梁的疲勞試驗),對部分預應力混凝土梁在重複荷載下的結構行為做了較全面的分析,提出了有關疲勞強度、裂縫控制和剛度等的設計計算方法,並開展了混凝土疲勞壽命機率分布的研究工作。
在預應力混凝土箱形梁的複合受力結構行為方面,進行了6片部分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在複合受力下行為的試驗,10片預應力混凝土箱梁在扭彎組合作用下行為的試驗;研究了預應力度對結構行為的影響,箱梁開裂機理、應力重分布、塑性鉸、極限荷載、極限變形能力和軟化特性等,所指導的博士論文發展了板殼組合單元的非線性分析程式。
在結構混凝土本構方面,指導研究生完成了173塊混凝土板式試件在單調、循環及非比例載入路徑下本構行為的試驗和10片部分預應力混凝土梁的位移控制載入試驗研究,博士生在論文中提出了雙軸應力狀態下混凝土強度準則和本構關係式,以及預測混凝土應力應變全曲線的內時損傷本構模型,預測部分預應力混凝土梁的荷載—撓度全過程曲線的計算公式。結合該項國家教委基金,還完成了60個有切口和無切口混凝土梁的單調和循環三點彎試驗,分析了尺寸和強度對混凝土斷裂能Gf的影響。
在既有混凝土橋樑的承載力、耐久性評估方面,指導研究生進行了18片模型梁的靜力和動力試驗,其中,進行了12片在彎曲區域模擬損傷的RC梁的靜力與疲勞試驗,研究了結構中常見的損傷對其正截面受力行為的影響,分析了影響既有RC橋樑承載力的各項因素和損傷狀況,提出了既有RC橋樑的正截面強度的評定方法;開展了損傷橋樑的斜截面受力行為的研究,進行了6片在剪下區域模擬損傷的模型梁的靜力破壞試驗,研究了鋼筋混凝土梁剪下區域存在的損傷對其抗剪強度的降低作用和損傷梁的傳力機理和結構行為,提出了既有RC橋樑的靜力和疲勞抗剪強度以及斜截面疲勞剩餘壽命的評估方法;對現有橋樑梁部結構的損傷情況做調查分析,並參加了瀋陽鐵路局一座已發生損傷的運營橋樑的靜、動載試驗工作,探討了既有鐵路混凝土梁可靠性評估和壽命預測的方法。此外,帶領博士研究生對鄭州鐵路局、成都鐵路局鐵路線上30座RC橋樑進行現場調查,並結合我國鐵路部門對有關橋樑病害的報告,研究了混凝土碳化速度係數的隨機特性,並用實際係數推證了該係數的機率分布為常態分配,提出了既有橋樑的耐久性評估方法。
在預應力鋼—混凝土組合結構的研究方面,結合鐵道部科技司項目和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完成了4根預應力鋼—混凝土組合梁(其中2根為連續梁)的靜力強度和疲勞強度的模型試驗和預應力鋼索和剪下連線件的疲勞試驗,研究了這種橋樑結構的應力、應變發展變化規律和破壞形態,以及連線件類型、混凝土強度和布筋對連線件靜力強度和疲勞強度的影響規律,同時研究了預應力鋼—混凝土組合梁橋的非線性有限元計算方法。研究成果為深入研究這種結構行為和設計方法提供了重要依據。另外,還指導研究生研究了鐵路預應力鋼—混凝土組合梁橋的結構設計原理,提出了該橋型的設計步驟和方法,結合鐵路橋規,探討了適用於高速鐵路,跨度為120米四種桁高的雙線預應力鋼—混凝土上承式組合桁架橋的設計方案。
針對現代城市橋樑的發展特點及橋樑加固工程的需要,指導博士生開展了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異形板和用玻璃鋼加固混凝土梁等方面的試驗研究工作,指導研究生完成了兩篇博士學位論文
車惠民於1993年4月退休,已培養碩士15人,博士14人。現已80多歲,仍繼續為國家和人民的教學、科技研究工作做貢獻。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車惠民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工程教育專家和老一輩科技專家,對事業孜孜以求,學術造詣深厚,他的勤奮好學給其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每次學生們登門求教,他都在伏案工作,案頭擺放著最新專業書籍或專業科技文獻,對學生的疑問耐心釋懷,循循善誘,使學生滿意而歸,他對自己指導的學生是這樣,對其他教授指導的學生亦如此,而且平易近人。學生們說,車教授為人謙和,在他面前沒有拘謹,學術問題可以毫無保留地與他討論。他學風嚴謹,教學科研工作十分認真,他指導1981級碩士生兩名,為了強化研究生的專業知識,專門為他們2人開設了橋樑工程的專業課,一次一位研究生中途有事不能出席聽課,他仍然堅持給留下的另一位研究生講課。他的為人風範受到學生和同事們的交口稱讚。

簡歷

1922年4月3日 生於江西金谿縣滸灣鎮黃坊村。
1935-1937年 江西省立臨川中心國小高國小習。
1937-1943年 江西省立南昌第一中學學習。
1943-1947年 國立交通大學貴州平越分校(西南交通大學1941年1月至1946年6月校名)土木系學習,取得唐山工學院(西南交通大學1946年6月至1949年7月校名)土木工程學士學位。
1947-1948年 南京市工務局,工務員。
1949-1950年 江西、貴州等地數理教員。
1951年 北方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助教。
1952-1978年 唐山鐵道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講師。
1978-1981年 西南交通大學副教授。
1981年—現在 西南交通大學教授。

主要論著

[1] 車惠民.偏心受壓桿件的計算的一點學習心得.唐山鐵道學院學報(創刊號),1954,12:52-55.
[2] 車惠民.蘇聯裝配式預應力鋼筋混凝土鐵路橋跨結構.唐山鐵道學院學報,1956,6(3):61-78.
[3] 車惠民.關於預應力鋼筋混凝土連續梁橋設計的一些問題.唐山鐵道學院學報,1957,10(6):21-32.
[4] 車惠民.預應力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截面選擇的計算公式.唐山鐵道學院學報,1957,10(6):33-42.
[5] 車惠民.以剛性梁作為柔性拱的系桿的橋跨結構中偏心距e對推力與力矩的影響.唐山鐵道學院學報,1962,7(3):1-7.
[6] 車惠民.下承式曲弦桁架聯合系橋設計的一些問題.唐山鐵道學院學報,1963,5(2):1-12.
[7] 車惠民.關於橋規§200剪應力計算的問題.鐵路標準設計通訊,1965 (4):3-4.
[8] 車惠民,等.預應力對無箍筋混凝土T形梁抗剪強度的影響.西南交通大學學報,1984(4):1-15.
[9] 車惠民,等.預應力對有箍筋混凝土T形梁抗剪強度的影響.西南交通大學學報,1985(2):1-14.
[10] 車惠民,等.部分預應力混凝土板梁的疲勞試驗.鐵道工程學報,1988,6(2):173-180.
[11] Che H. M, Zhao R. D. , Dong Q.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Shear Behavior for Partially Prestressed Concrete Beams under Moving Load.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East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1989.
[12] 車惠民.混凝土中的非結構性裂縫.橋樑建設,1996(1):28-30.
[13] 車惠民.在橋樑建設中發展預應力鋼—混凝土組合結構.現代土木工程的新發展.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8:250-254.
[14] 合作編寫.鐵路鋼筋混凝土橋(上冊).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81.
[15] 合作編寫.鐵路鋼筋混凝土橋(下冊).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82.
[16] 車惠民,等.部分預應力混凝土—理論·設計·工程實踐.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199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