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家溝村(山東省即墨經濟開發區下轄村)

明朝永樂年間,由車氏兄弟4人,從雲南省來至車家溝疃定居建村。繼之劉、於、張3姓先後由南貢等村遷入居住。時村南有一條東西大溝直通墨水河(溝深3米),北有2米多深的大溝,由此得名車家溝。該村解放前全村有70戶,總人口300人。解放後全村有73戶,總人口310人。到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共有90戶,總人口389人,其中,男194人,女195人。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時330戶,總人口1120人,其中,男510人,女610人。2003年全村434戶,1301人。全村除車、劉、於、張4大姓外,其餘的姓都是逐年遷入該村居住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車家溝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即墨經濟開發區
  • 人口數量:300人
  • 姓氏:劉、於、張
經濟發展,社會事業,社會福利,地圖信息,

經濟發展

建國後,在黨的領導下成立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人民的生活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步提高。經濟收入提高速度很快,195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2萬元,1978年22萬元,1992年420萬元,到2003年達11552萬元。人均收入6273元。
建國初期,該村有耕地436畝,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大豆、地瓜等,年產量33.08噸,農業收入3萬元,畜牧飼養業收入2萬元。1954年成立互助組,1955年辦起2個初級社,參加農戶占全村總戶70%。1956年全村成立1處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農戶全部入社。合作化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糧食畝產增加到200公斤。在生產力的逐步發展下,該村自1976—1983年,全村社員大搞水利建設,連續幾年共打大機井12口(直徑10米,深度13米),修水渠1500多米,修揚水站,電力配套,灌溉山嶺地和平原地300餘畝。由於水肥條件好,糧食產量年年增加,到1978年平均畝產500公斤,總產量218000公斤,社員微料晚遙分配口糧250多公斤。畜牧業收入5萬元。全村基本達到電器化、水利化、機械化。
1970—1983年先後建立集體企業翻沙廠、木工廠,入廠職工30餘人,占地7畝,年利潤4萬餘元。1983—1988年辦起飼料廠,職工8人,年利潤1萬元。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集體企業從1983—1985年轉為承包型企業。廠名改為車家溝鍛造廠,年上交利潤3萬餘元。至今私營企業有振華五金廠、紙箱廠、皮件廠、銅材廠、蘭航製衣廠、恆鑫索具廠,每年上交利潤6萬餘元。1996年引進金龍塑膠複合有限公司彩印廠、實星索具廠、華榮索具廠、邦迪塗料廠。這些私營企業總共占地50餘畝,年上交利潤50萬元。陵享己夜
1965年生駝府海產隊陸厚盛罪續辦起豆腐坊、磨坊,年利1萬元,隨著經濟的發展,實施以商興村的策略,個體經商村民達60餘戶,其中經營服裝30戶,小百貨20戶,其它10戶,每戶年均收入10萬元,商業成為該村的重要經濟渠道。
該村充分利用駐地靠近各類市場優勢,建設網點樓以商興村。1994—1995年建起6層網點樓,占地3.5畝,村民住宅7200平方米。1995—1996年建起網點樓3000平方米,占地1.5畝。2000—2001年在原村委大院北側建起4層網點居民樓4000平方米,占地2畝,保證了村民居住,兼顧了商業網點。其中:在網點樓門頭房中,經營五金的3戶,經營建築材料的6戶,批發糧油的4戶,商店6戶,修車2戶,醫療站2戶,年利200萬元。

社會事業

1949年新中國建立前,全村文化落後,絕大部分適齡兒童不能入學,青壯年文盲數占70%。建國後,隨著社會的發展,所有適齡兒童得到入學,辦學條件也逐步改善,村民文化素質明顯提高。建國初村有國小1處,教師1名,實行複式教學。1951年建起車家溝國小,4個教室。1970年有學生80多名,4個班,教師5人。1980年與鄰村合辦,該村出資2萬元在中障村建校,解決兒童上學難的問題,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現在併入東關完全國小。至2002年,具國中、高中文化程度者占中年人數的70%,有大學生30多名。悼立匪
建國後,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5年全村人均口糧猛增到200公斤。1978年人均口糧達到250公斤,人均收簽嚷入300元。1982年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村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全村100%戶都有了機動車輛。2002年村民過上小康水平生活,戶均存款3萬元。村民生活提高,住房逐步改善,1949年村民人均住房面積8平方米,1980年村民住房為磚混結構,人均住房面積12平方米,全村210戶住進二層獨院樓,48戶住進單元樓房。村民30%購買了汽車,100%村民家有彩電,100%的家庭安裝電話。
1998年村投資18萬元更換供電線路,建起2處變電室,投資9萬元改造自來水管道,投資62萬元整修硬化街道路面4000平方米,挖掘排水溝1000餘米,對全村環境進行綠化、美化、亮化、硬化。2001—2002年,在村中心地帶建起1處3000平方米的4層樓,供村民居住。

社會福利

2000年開始每年集台肯駝體出資11萬元為村民交納“三提五統”費,每年按期為65歲以上老人進行生活補助,每人每月平均30元,全年出資3.2萬元。解決村民糧、面,按季度發放每人1袋。對考入大學的學生髮放獎金。
建國後,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5年全村人均口糧猛增到200公斤。1978年人均口糧達到250公斤,人均收入300元。1982年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村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全村100%戶都有了機動車輛。2002年村民過上小康水平生活,戶均存款3萬元。村民生活提高,住房逐步改善,1949年村民人均住房面積8平方米,1980年村民住房為磚混結構,人均住房面積12平方米,全村210戶住進二層獨院樓,48戶住進單元樓房。村民30%購買了汽車,100%村民家有彩電,100%的家庭安裝電話。
1998年村投資18萬元更換供電線路,建起2處變電室,投資9萬元改造自來水管道,投資62萬元整修硬化街道路面4000平方米,挖掘排水溝1000餘米,對全村環境進行綠化、美化、亮化、硬化。2001—2002年,在村中心地帶建起1處3000平方米的4層樓,供村民居住。

社會福利

2000年開始每年集體出資11萬元為村民交納“三提五統”費,每年按期為65歲以上老人進行生活補助,每人每月平均30元,全年出資3.2萬元。解決村民糧、面,按季度發放每人1袋。對考入大學的學生髮放獎金。

地圖信息

地址: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嶗山風景名勝區嶗山華樓遊覽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