躄魚亞目

躄魚亞目

躄魚亞目,Antennarioidei硬骨魚綱鮟鱇目下屬的一個亞目。全長25厘米,雄魚比雌性的條紋更密集、皮膚附肢更擴大。分布於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棲息於亞熱帶(北緯43度~南緯50度,西經88度~西經154度)岩礁區和雜草叢生的河口附近的沿岸底部,深度10~219米。喜歡趴在沙子或碎石上,體形和顏色隨周圍環境改變,很難辨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躄魚亞目
  • 拉丁學名:Antennarioidei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鮟鱇目
  • 亞目:躄魚亞目
條紋躄魚,毛躄魚,康氏躄魚,紐幾內亞躄魚,大斑躄魚,眼斑躄魚,藍氏躄魚,歧胸躄魚,淡水眼斑躄魚,

條紋躄魚

條紋躄魚不大會游水,使用胸鰭和腹鰭行走,樣子很像蛙。觸角前端有餌樣的皮膚,用它呈8字形搖動,引誘小魚及底棲甲殼動物上鉤有接近的魚,一口和水一齊吞下,就好像那魚自己跳進它嘴裡一樣,無聲無息,別的魚都沒有注意到。吃下東西後,它把觸角收回,緊貼在頭上。據觀察能夠像河豚一樣使身體膨脹。遇敵害時腹部充滿空氣漂浮於水面。常作為觀賞魚。具商業性隸屬鮟鱇目躄魚
亞目躄魚科躄魚屬,本屬體表皮具棘刺。為暖水性近岸底層小型魚類,主要產於印度-西太平洋,北起中國、日本、南至澳大利亞,大西洋西側亦較東側多。為熱帶和亞熱帶海魚類,常潛伏于海灣灘涂、淺海地區岩礁及珊瑚叢中,以假臂狀胸鰭在海底匍匐爬行,常擺動吻觸手誘食小魚及底棲甲殼動物,遇敵害時腹部即充滿空氣漂浮於水面。大都產浮性卵。有時個別個體隨暖流達高緯度海域。有些種類體色隨環境變異。我國產5種。躄魚個體小,皮膚粗糙,不作食用,多作肥料。因有特殊的習性,又易於飼養,在水族館頗為人們所喜愛。

毛躄魚

毛躄魚全長20厘米(有報導說45厘米),第一背棘長度約與第二背棘相同。誘餌長度超過下個背鰭條。體與頭部為亮黃褐色,有狹窄的暗褐色的條紋。各鰭均有暗褐色斑點。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似乎印度洋的大洋性島嶼沒有出現。我國見於台灣以南。棲息於熱帶(北緯28度~南緯35度,東經26度~西經149度)深海域泥質底或淺海域岩礁區,深度0~90米。細斑躄魚全長13厘米,誘餌大約等於第二背棘的長度。餌球為小圓球狀或可能是絲狀。腹鰭的最後鰭條分叉。尾柄幾乎不存在。體色可變,通常為黃色、紅色或灰黃褐色,時常在背鰭基底後部具有一個模糊的深色斑點。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和東太平洋。棲息於熱帶(北緯35度~南緯40度,東經28度~西經107度)潮間帶窪地或瀉湖與岩礁附近,深度0~104米。善於躲藏在岩石和海綿中。

康氏躄魚

康氏躄魚全長38厘米,餌球為一個平附肢的小簇。體有黃色、橘色、綠色、褐色和黑色等多種顏色。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和東太平洋。棲息於熱帶(北緯32度~南緯32度)瀉湖和臨海岩礁附近,深度0~70米。

紐幾內亞躄魚

紐幾內亞躄魚全長14厘米,誘餌短於第二背棘的骨質部份;餌球長方形或尖端細,通常方向朝向腹側。體顏色範圍從灰色或淡黃色到褐色甚至黑色。在深色的個體身上,中央的鰭有灰白的邊緣。

大斑躄魚

大斑躄魚全長15厘米,皮膚具有很多的瘤狀突起。餌球大。 誘餌桿的長度大約兩倍長於第二背棘。體色變異很大,範圍從乳黃色、黃色、褐色甚至到黑色,其間散布圓形的深色斑點和鞍狀斑塊,斑塊白色到粉紅、赭色甚至紅色。通常各鰭均有紅色或者橘色的邊緣,而且橫過身體的第一個條紋指向眼的後緣。誘餌的骨質部份有很多的交叉條紋。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棲息於熱帶(北緯30度~南緯24度)岩礁區,深度0~11米。成魚通常躲藏在岩礁和海綿中。稚魚暴露在礁石上,看起來像蝌蚪。常作觀賞魚。具商業性。

眼斑躄魚

眼斑躄魚全長13厘米,誘餌長度大約與第二背棘相等。凸起的餌球有絲狀的觸鬚。腹鰭的最後鰭條分叉。有尾柄。體色可變,黃色、粉紅、紅色、褐色或黑色。在背鰭基底後方有一個深色眼形斑(黑色的階段,胸鰭鰭條頂端也出現白色)。眼周圍通常有從瞳孔放射的條紋。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東大西洋。棲息於亞熱帶(北緯40度~南緯50度,西經1度~西經147度)瀉湖和潮間帶岩礁區到深海,深度0~293米。常作觀賞魚。具商業性。

藍氏躄魚

藍氏躄魚全長8厘米,誘餌的骨質部份大約為第二背棘長度的一半;餌球有8~10個棒狀的觸鬚。有3個明顯的白色斑點。分布於太平洋的馬紹爾群島、模里西斯、菲律賓和我國台灣。棲息於熱帶(北緯26度~南緯28度)岩礁區斜坡,深度8~31米。

歧胸躄魚

歧胸躄魚全長28厘米。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棲息於亞熱帶沿岸岩礁區,深度~185米。

淡水眼斑躄魚

淡水眼斑躄魚全長14厘米。通常在背鰭的軟條部有1~2個假眼斑。分布於西太平洋的印度尼西亞、紐幾內亞、所羅門、菲律賓和我國台灣。棲息於熱帶(北緯19度~南緯12度)淡水、鹹淡水和海洋底部,深度0~73米。大多數標本采自0~10米。是在鮟鱇目中罕有的可以進入半鹹淡水甚至完全淡水棲息地的種類。有毒,不可食用。躄魚科體側扁或微圓;頭側扁。3根背棘。我國產裸躄屬、躄魚屬和隱刺屬等3屬11種。與鮟鱇不同的是,身體的左右較薄,從正面看是縱長的三角形。胸鰭比鮟鱇的發達,藉此可以抓東西。不大會游水,使用假臂狀胸鰭和腹鰭在海底匍匐爬行,樣子很像蛙。卵生。卵黏在絲帶狀的鞘或者凝膠黏液團中,漂流在海上孵化。躄魚亞目口中等大。無假鰓。第1背鰭的第1棘位於吻部,形成吻觸手。犁骨及齶骨具絨毛狀牙。胸鰭具3個輻狀骨。副蝶骨與額骨分離。我國已知蝙蝠科、躄魚科和單棘科等3科10屬25種。體形和顏色隨周圍環境改變,很難辨認,這種行為叫做擬態。這是行動遲緩的躄魚為了捕食不可欠缺的手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