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踞

蹲踞

蹲,屈膝坐狀但臀部不著地為蹲。踞,古人席地而坐把兩腿像八字形分開。蹲踞,一般指臨下而蹲坐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蹲踞
  • 外文名:Squat
  • 拼音:dūn jù
  • 釋義:臨下而蹲坐狀
  • 出處:《水滸傳》第一○四回
分開解釋,釋義,釋義1,釋義2,釋義3,

分開解釋

蹲,屈膝坐狀為蹲。
踞,本義蹲坐。

釋義

釋義1

踞坐。古人以此為野蠻無禮的舉動。《淮南子·說山訓》:“以非義為義,以非禮為禮,譬猶倮走而狂人,盜財而予乞者,竊簡而寫法律,蹲踞而誦詩書。”《周書·於翼傳》:“狄人雖蹲踞無節,然鹹憚翼之禮法,莫敢違犯。”

釋義2

.蹲或坐;蹲。《水滸傳》第一○四回:“又有那攧錢的,蹲踞在地上,共有二十餘簇人。” 柳青種穀記》二十:“ 趙德銘 把一條板凳空放在門台上,也擠到區長跟前笑迷迷地蹲踞下來。”《太平廣記》卷四三二引 唐 皇甫□ 《原化記·南陽士人》:“此人為虎,入山兩日,覺飢餒,忽於水邊蹲踞,見水中科斗蟲數升,自念常聞虎亦食泥,遂掬食之,殊覺有味。”《東周列國志》第十四回:“忽有大豕一隻,如牛無角,似虎無斑,從火中奔出,竟上高阜,蹲踞於車駕之前。”
蹲踞,臨下而蹲坐狀。蹲,屈膝坐狀為蹲。踞,本義蹲坐。
我國自古至唐,席地而坐,唐始為椅坐,此不獨文獻上,足為明證,即漢代山東孝堂山石刻及武梁祠畫像石,以及古傳名畫,今出土文物,亦可見之。大體上,坐之形式,可分為敬坐與不敬坐兩種。不敬坐有蹲踞、箕踞、胡坐三式。敬坐有跪跽及和坐之異。
位於京都龍安寺的蹲踞位於京都龍安寺的蹲踞
,即兩膝如坐,臀部不著地;踞,有蹲或坐之義。踞與居通,即蹲之義,《說文》云:“居,蹲也。”同書足部又云:“蹲,居也。”此為蹲踞同義。《史記·高祖本紀》云:“沛公方踞床,使兩女子洗足。”此“踞”為坐之意。所謂“踞坐”是也。即坐時兩腳底和臀部著地,兩膝上聳。蹲踞皆為聳膝不敬之坐。《論語·憲問》云:“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夷”作“夷踞”。觀《後漢書·郭林宗傳》述茅容與同輩避雨樹下云:“眾皆夷踞相對,容獨危坐愈恭。”可以知之,夷俟,即蹲踞而不出迎之謂。所以,孔子責其不恭,欲“以杖叩其脛”。然君見臣,亦可用之,不能責之以禮。《呂氏春秋》卷十五《下賢》云:“魏文侯段乾木,立倦而不敢息,返,見翟黃,踞於堂而與之言。翟黃不悅。文侯曰:‘段乾木官之則不肯,祿之則不受,今汝欲官則相位,欲祿則上卿,既受吾實,又責吾禮,無乃難乎?’”(摘自黃現璠撰《我國坐俗古之變》,載《掃蕩報》文史地周刊版第十二期,1941年4月16日;又載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116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釋義3

蹲踞是日式庭院中常見的一種景觀小品,用於茶道等正式儀式前洗手用的道具。蹲踞通常為石材製作,並擺放有小竹勺和頂部提供水源的竹製水渠。(日文中稱之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