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寄見陽

《踏莎行·寄見陽》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一首詞。在詞中,納蘭表達了他對鞍馬扈從侍衛生活的厭倦,對吟詩作詞這類高雅的生活的嚮往以及對人生錯位的苦悶和碌碌無為的生活的厭棄。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踏莎行·寄見陽
  • 作品別名:踏莎行·倚柳題箋
  • 創作年代:清代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納蘭性德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踏莎行·寄見陽
倚柳題箋,當花側帽,賞心應比驅馳好。錯教雙鬢受東風,看吹綠影成絲早③。
金殿寒鴉,玉階春草,就中冷暖和誰道。小樓明月鎮長閒,人生何事緇塵老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側帽:斜戴著帽子,語見《周書·獨狐信傳》。謂信:“在秦州,嘗因獵,日暮,馳馬入城,其帽微側,詰旦,而吏人有戴帽者,成慕信而側帽焉。”後以謂灑脫不羈的裝束。
②賞心:心意歡樂。驅馳:策馬歡騰。
③綠影:指烏亮的頭髮。
④金殿:金飾的殿堂,指帝王的宮殿。
⑤玉階:玉石砌成或裝飾的台階,亦為台階的美稱,指朝廷。
⑥鎮長:經常,時常。
⑦緇塵:黑色灰塵,常喻世俗污垢。

白話譯文

吟詩作詞,賞花題柳,風流倜儻。心意歡樂應該比策馬歡騰好。白白讓自己黑髮變成了白髮。帝王的宮殿周圍全是烏鴉,朝廷的台階上全是青草。這其中的冷暖能和誰道來呢。不如悠閒地獨上小樓賞月,沒必要沾染這世俗的塵埃。

創作背景

康熙十年(1671),十七歲的納蘭性德“貢入太學”,同期在國子監學習的漢軍旗人張見陽,與納蘭性德結成終生摯友。之後詞人為了懷念張見陽,為了表達自己內心的懷念之情,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倚柳題箋,當花側帽”,開篇兩句寫詞人賞花題柳,風流倜儻,“側帽”是一個典故,語出《周書·獨狐信傳》,據記載,北周有一位名叫獨孤信的男子,長得非常帥氣,所以別人經常模仿他。有一天,他到城外打獵,不知不覺就忘了時間,當他察覺到天色已晚後,馬上策馬揚鞭,想要在宵禁之前趕回城中,由於馬奔跑得太快了,導致他頭上的帽子都被吹歪了,不明真相的人看到他斜戴著帽子入城,覺得非常瀟灑,次日,街上就全是模仿獨孤信側帽而行的男子了。後人將“側帽”這個典故引用為風流自賞的意思。
納蘭之所以在開篇就渲染自己的風流自賞,其用意就在於拿過去的理想與眼前的現實做對比,結論當然是顯而易見的:“賞心應比驅馳好”。當年的“倚柳題箋,當花側帽”,雖然遠離英雄的夢想,但它畢竟是自由自在、愜意浪漫的生活。如今雖然受到皇帝的器重,在仕途上一帆風順,但他每天不但要值班、宣諭,還要扈駕巡征、狩獵,這種寡然無味的工作消耗了他的大量時間和精力。所以,對別人而言原本是一件風光無限的事情,對納蘭而言卻成了無盡的苦楚,因此他才會發出“錯教雙鬢受東風,看吹綠影成絲早”的感慨,他心中後悔選擇了這樣的生活,讓自己早生華髮,在碌碌無為中老去。
“金殿寒鴉,玉階春草,就中冷暖和誰道”,御前侍衛,皇宮行走,在外人看來似乎風光無限,可其中所包含的酸甜苦辣、種種煩惱又有誰能理解?納蘭不可能對身邊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傾訴,他除了將箇中冷暖呈寄給遠方的好友外,也就只能獨自咀嚼了。
在詞的結尾,納蘭表明了自己的志向,一句“人生何事緇塵老”。力透紙背,所有愁苦的失意情懷最終凝成一聲重如千鈞的嘆息,竟像在滾滾紅塵中多年落魄者的話語,誰能想到這是一個出身貴胄的公子發出的,當時納蘭才二十多歲。這正是風華正茂、充滿希望而又蓬勃向上的年華,然而,對人生充滿種種困惑的他,此時在心理上已充滿了衰颯之感。

名家點評

吉林大學中文系教授王樹海:“這首贈別詞似是牢騷之語,卻盡顯詞人性情,將對友人的思念蘊含其間,可渭情深義重之筆。”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正黃旗滿州人,大學士明珠長子,生長在北京。幼好學,經史百家無所不窺,諳悉傳統學術文化,尤好填詞。康熙十五年(1676)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衛,後循遷至一等。隨扈出巡南北,並曾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僅三十一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