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蚤化石

跳蚤化石

中國科學家發現侏羅紀巨型跳蚤化石,體長可超過2厘米。中國科學家這個發現將蚤目的化石記錄起碼提前了4000多萬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跳蚤化石
  • 實質:化石
  • 體長:2厘米
  • 提前記錄:4000多萬年
簡介,外寄生昆蟲,簡述,中生代跳蚤,長期缺失,脊椎動物體表,背景知識,

簡介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黃迪穎研究員等近年來在中國內蒙寧城中侏羅世道虎溝動物群(距今約1.65億年)和遼寧北票早白堊世熱河動物群(約1.25億年)中發現巨型跳蚤化石,該發現將蚤目化石記錄至少提前了4000多萬年。

外寄生昆蟲

跳蚤是外寄生昆蟲,吸食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和鳥類的血液。目前已經報導的跳蚤約2500種或亞種。

簡述

中生代跳蚤

南京科學家的一項研究告訴世界:中生代的跳蚤體型十分巨大,通常體長在1.5厘米左右,有的種類甚至可以超過2厘米。

長期缺失

與其它寄生性昆蟲一樣,跳蚤難以保存為化石。跳蚤化石多見於新生代琥珀,而它們都是現代類型。因此,關於蚤目的起源及中生代的演化證據長期缺失。此次發現新的跳蚤化石的長刺吸式口器顯示了與一些中生代具有吸管的長翅目昆蟲的相似性,從而更有力的支持了蚤目起源於長翅目的假說。

脊椎動物體表

此次新發現的侏羅紀與白堊紀巨型跳蚤足部剛毛以及體表的鬃毛,揭示出它們適於寄生在具毛的脊椎動物體表。但當時的哺乳動物體型均很小,所以這些巨型跳蚤的寄主如果是哺乳動物,則巨型跳蚤可能隱藏在寄主的巢穴中吸吮寄主血液。不過在當時還存在很多帶毛恐龍,這些巨型跳蚤的口器是可以穿透這些恐龍的皮膚,因而也不能排除它們寄生於帶毛恐龍體表的可能。

背景知識

化石,就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或遺蹟變成的石頭。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這些生物死亡後的遺體或是生活時遺留下來的痕跡,許多都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在隨後的歲月中,這些生物遺體中的有機物質分解殆盡,堅硬的部分如外殼、骨骼、枝葉等與包圍在周圍的沉積物一起經過石化變成了石頭,但是它們原來的形態、結構(甚至一些細微的內部構造)依然保留著;同樣,那些生物生活時留下的痕跡也可以這樣保留下來。我們把這些石化的生物遺體、遺蹟就稱為化石。從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動物、植物的樣子,從而可以推斷出古代動物、植物的生活情況和生活環境,可以推斷出埋藏化石的地層形成的年代和經歷的變化,可以看到生物從古到今的變化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