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錢有仇

漢代真是造錢的大戶,西漢曾經將鑄錢的權力下放,諸侯國富商大賈只要有銅,都能鑄錢,後來雖然設立了專門鑄錢的國家機構上林三官,和管理鑄錢的專職官員水衡都尉,造起錢來也是大手大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跟錢有仇
  • 外文名:With Qian Youchou
史籍記載,歷史依據,套用,

史籍記載

漢書》記載,從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到漢平帝元始年間(公元1~5年),總共120多年間,西漢共鑄造了五銖錢“二百八十億”,漢代的“億”其實是十萬,“二百八十億”,是2800萬枚,已經是足夠驚人的數字了。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漢朝人似乎跟錢天生有仇一般,隔三差五就會出個英雄好漢,講一番廢除銅錢的大道理。

歷史依據

西漢元帝劉奭時,名臣貢禹就堅決主張徹底廢除銅錢,甚至連“珠玉、金銀”等可以做貨幣的東西也要一律廢除,上林三官也要解散,民間交易改用布帛做錢;到西漢末年,又有人上書提議廢除錢幣,改用烏龜殼和貝殼之類充當貨幣。
東漢初年,官方鑄錢一律停止,民間又不被允許鑄錢,當時的商業交易“雜用布帛金粟”,也就是說除了少數舊錢外幾乎無錢可用,當時還在隴西的名臣馬援上書建議恢復鑄錢,竟然被“三府”(太尉、司徒、司空府,也叫“三司”、“三公”,是漢代皇帝以下最高權力部門)認為“不可”,反對意見多達十餘條。馬援回到首都洛陽後據理力爭,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強恢復了銅錢發行。直到漢桓帝劉志時,還有人一本正經要求廢除錢幣。
漢代“跟錢有仇”的風氣還影響到後世,逼迫漢獻帝退位“讓賢”的魏文帝曹丕在黃初二年(公元221年)、也就是漢朝滅亡後第二年,就迫不及待地廢掉銅錢,實現了貢禹用絹帛做貨幣的偉大理想。西晉取代曹魏後,同樣直到南渡建立東晉後才開始鑄錢,整個西晉時代連一枚錢幣都沒鑄造過。

套用

之所以“和錢有仇”,理由主要有幾條:
一、是抱著儒家“以農為本”教條不放,認為錢幣會造成貧富分化,助長投機取巧習氣,影響道德,並讓商人變富,農民變窮,而用穀物、布帛交易則可以讓農民肥、商人瘦。
二、是覺得儒家講“復古”,既然儒家經典最推崇的“三代之政”,用的是貝殼、烏龜殼,那么後世也應該“復古到底”,把不夠“古色古香”的銅錢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然而這些“跟錢有仇”的嘗試要么還沒推行就被否定,要么推行不久就不得不更改。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漢代商業已經十分發達,不可能走回頭路,西漢官方否定貢禹建議的一大理由,就是布帛、穀米做貨幣,拆分、度量不便。不僅如此,“廢除銅錢”最有力的辯護詞——影響道德,也被事實證明是荒謬的:東漢初年最重要的流通貨幣是穀物,市場上就有人故意把穀物弄濕以增加重量;曹丕規定只有絹帛才能當錢用,市場上就出現了“濕帛”、“薄絹”等投機取巧的東西。這證明:商品交易中的作奸犯科,和有沒有貨幣其實毫無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