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大棚

跑大棚,拼音 pǎo dà péng,是指廚師應雇臨時到某家操辦酒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跑大棚
  • 地理標誌:中國北方地區
詞語解釋,來歷,跑大棚的,盤灶,東北名菜,

詞語解釋

跑大棚
<京><津><東北方言>
①指因灶間常設在外面,上面通常搭一席棚,故名。
[例]過去要是遇見個大事小情,一般都不在飯館待客,找幾個像樣的廚師,在家裡~。
②指馬戲團或其他演出團體到各地巡演。

來歷

過去,無論是在城市還是鄉村,人們遇到大事小情,比如說婚喪嫁娶生遷壽之類,大都喜歡在家裡操辦,民間稱之為“跑大棚”。請一兩個像樣的大師傅,用磚頭壘兩個四面透風露火被稱之為“八卦爐”的簡單灶具,裡面加上紅紅的焦炭火,再支上一口8仞大鐵鍋,煎炒烹炸燉蒸煮涮,十八般武藝樣樣都來。少則一兩天,多則三五天,一台大戲就唱得紅紅火火、圓圓滿滿。通常都要在灶上搭一棚子,這也是“跑大棚”的最初來歷。
人們辦事情選擇“跑大棚”,目的就是為了吃著實惠,吃得節省。

跑大棚的

“跑大棚的”是指東家臨時雇來的廚師。一般兩到三人,有一個師傅師傅主廚,其餘的幫廚。
所謂“跑大棚的”實際上是“口子攢兒”中的“廚行”。過去一般人家辦喜事能有條件上大飯莊子的不多,且價錢極貴。故此一般人家兒辦喜壽事均是在家中搭喜棚辦事。普通人家兒多請“跑大棚”的廚子來料理席面(現在農村有些地方辦事還是如此)。一般都是親戚朋友介紹或找“承頭人”介紹“跑大棚”的廚師傅。由於此行是要靠口碑攬生意的,因此一般都會替主家兒著想,做出的菜以既“得吃”又“好看”且“省錢”為原則,一般極少偷工減料或使主家難堪。

盤灶

“ 跑大棚的”必須個個會盤灶。老北京有句俗話叫:“好廚子得上好湯,下有好灶,沒湯沒灶純屬瞎胡鬧。”“跑大棚的”盤的灶很特別,用處很明確,簡單好用,搭拆方便,只用五十三塊磚即可盤好四個火眼的爐灶。外行看了也盤不好,也不好使。所以人們管跑大棚的叫做“五十三塊磚廚子”。用他們過席面的本家都說他們是“廚子是鬼還是仙,就看五十三塊磚。”喜事辦完,一腳把灶踹塌,把磚用繩兒一攏,一個夥計挑著,又到另家盤灶去了。真可謂多快好省。
盤八卦爐盤八卦爐

東北名菜

進入七十年代,生活略有好轉。“六大碗”變成“八大碗”。當然這還遠遠不是現在我們所說的傳統的“滿洲八大碗”或老北京、天津的“八大碗”。但是在菜品製作方面已開始有所講究。所謂“四個冷盤”、“四個熱菜”,有的地方甚至要求“四葷四素”。那時候人們的收入普遍不高,禮金也相當便宜。兩塊錢、一塊錢甚至五毛錢都可以堂而皇之地去坐席。由於生活水平還不是很高,人們往往把隨禮看成是一次改善生活的機會而熱衷於參加。有的甚至全家老少齊出動,大快朵頤,場面十分熱鬧壯觀。 那時候有一道菜,在我們東北城鄉,所有“跑大棚”的席面上一定都離不了——“乾炒粉”。說起來簡單,就是把粉條或者粉皮加點調料略加翻炒。現在的人聽起來可能匪夷所思,但這道菜卻伴隨那時代的人差不多整整一個年代。那時候物資相對貧乏,魚肉蛋是稀罕之物,一般家裡最好的東西就只有粉條。所以,即使家裡來了客人,也常常用它來招待。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國家進入改革開放時期。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開始逐步提高,並有了質的飛躍。“跑大棚”的席面上也不再僅僅局限於過去的“四平八穩”——“八大碗”,而逐漸被十個菜、十二個菜、十六個菜、二十個菜甚至更多的菜所代替。這時候人們對菜式也更加講究。除了區分出“硬菜”(主要是用雞鴨魚肉直接製作的菜餚,例如宋丹丹的小品《策劃》:“兒媳婦,整倆硬菜,家來客了!”)和“毛菜”(主要是以青菜為主製作的菜餚)外,在什麼席面上上什麼菜,也有了更加細緻的區分。具體的說,除了白事情必須有一碗豆腐以外,其他的席面,酒水除外,必須要有魚——“澆汁魚”或“清燉魚”、必須要有肉——“紅燒肉”或“肘子肉”,而且還必須有牛肉——一般是清燉居多、必須要有雞或鴨、必須要有炸的——炸魚蝦或地瓜烙、冬天時還必須有碗酸菜……
人們這時候也開始挑剔,常常評論誰家的菜多,誰家的菜少,哪家的菜好吃,哪家的菜不好……
“乾炒粉”早已淡出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道享譽東北,老少皆宜的歷史名菜——“糖酥白肉”。
我不太了解“糖酥白肉”的來歷,但我敢斷言,這是一道“跑大棚”跑出來的“東北名菜”。因為它從製作上最適合於“跑大棚”的席面。
“糖酥白肉”的具體做法,將豬肥膘肉改刀象眼塊,用雞蛋,粉面,麵粉(適量)鹽(少許)掛糊入油鍋中炸透至表面金黃色成熟後撈出;鍋中加入適量油,放入白糖熬炒成糖漿,放入炸成熟的白肉翻均勻,使其表面粘上一層糖漿;撒上白芝麻仁翻勻出鍋裝盤即可。它的特點是:色澤金黃,口感酥脆油潤,味甜香。
“糖酥白肉”吃起來肥而不膩,甜脆可口。 在那個剛剛擺脫了貧困正向溫飽悄悄靠攏的年代,這無疑又是一道令人解饞的美食。尤其是孩子們,更是對其情有獨鐘。大師傅常常是頭一天就把肉炸好,第二天早晨頭一件事就是給肉掛糖漿 ,然後把它倒在桌面上或方盤裡,用刀劃開,裝進盤中。一場事情,估計要裝二三十盤或五六十盤,疊壘起來,足足能放一大桌,金黃剔透,十分搶眼。再看圍觀的孩子們,早已垂涎三尺,欷歔不已。
“糖酥白肉”差不多也伴隨我們整整一個年代,之後,在九十年代中期,選擇悄悄退出了歷史舞台。這時候的人們已經不在滿足於食品的數量,而更加注重食品的質量,這是人們從溫飽向小康過度的必要標誌之一。
“糖酥白肉”被一種通紅的冰蝦所取代。不久,隨著人們生活的迅速提高,筵席的地點逐步向餐館飯店轉移,“跑大棚”這種古老的行業也開始逐漸式微。
時間一下子進入到新的世紀。這時候時間步伐仿佛加快,人們的社交和應酬增多,人們不厭其煩,簡直成了地球上最忙碌的動物。人們開始抱怨,開始厭惡並嘗試躲避那種種的聚餐、聚會。然而越是厭煩,各種餐飲應酬越是接二連三,接踵而至。尤其是每年的五月至八月,各種婚宴和學子宴幾乎掏乾人們的錢包。這時候的人們真的是在敷衍應酬,儘管擺在酒店裡的筵席比“跑大棚”更加富麗堂皇,儘管席面上菜式齊全,花樣翻新,卻早已吊不起人們的胃口。大概人們自己也不理解,我這是怎么了?
真的好懷念過去那種“跑大棚”的生活方式,真的好懷念那道“跑大棚”跑出“東北名菜”——“糖酥白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