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鼎洪(名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趙鼎洪,1959年考入南京中醫學院,六年制醫療系中醫專業。1988年1月,由中央高幹領導推薦聘用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305醫院(中南海首長醫院),開設糖尿病專科門診,為中央領導及部級領導,首都及全國各地病員服務。現76歲高齡仍在鑽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鼎洪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省江陰市
  • 出生日期:1939年出生
簡介,個人經歷,

簡介

1939年出生,祖籍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

個人經歷

趙鼎洪主任醫師於1959年進入南京中醫學院醫療系中醫專業(六年制)學習,是該中醫學院第二屆畢業生,擅長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
  1. 1988年1月,趙鼎洪由中央高幹領導推薦聘用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305醫院(中南海首長醫院),開設糖尿病專科門診,為中央領導及部級領導,首都及全國各地病員服務。
  2. 於1990年被香港國際名醫名藥聯合會聘為主任醫師。1996年被載入香港新聞出版社編撰的《世界名醫大全》(中國卷),1997年被美國科學傳記學會評選載入《一九九七年度世界科學名人錄》,並授予銘牌。他編寫的“急性胰腺治療30例”入“中國醫學科學院”編寫的論文集,還有《溫、通、理三法在脾胃病中的臨床套用》分別見報於蘇州日報、無錫日報、江蘇科技報、北京日報、北京晚報等。
  3. 他學術上精通中醫內、婦、兒及西醫內科、腫瘤、疑難雜症診治。擅治:胃病、慢性腸炎、糖尿病、肝膽病、慢性尿毒症、泌尿道感染、支擴咯血;心腦血管疾病,腦外傷後遺症;婦女月經不調、帶下、子宮肌瘤、小葉增生、兒科、上感發熱、肺炎、氣管炎、消化不良、多動症等;特別對胃腸病、糖尿病、風濕及類風濕、陽痿及缺鈣引起下肢抽筋、頑固性失眠有獨特的經驗與療效。
  4. 他上世紀80年代研製的中成藥“糖尿淨”一經問世即供不應求,經臨床驗證,中輕度患者的治癒率達到了90%以上,收到全國各地患者的一致好評。1987年12月,蘇州日報對趙鼎洪有報導,標題為《探索中藥治療糖尿病的人》,其中提到,1982年秋,糖尿病危重病人李巧珍服下藥後,症狀開始緩解,肌體對葡萄糖的吸收功能提高,血糖、尿糖的含量趨於正常,疲勞狀態消除,飲食趨於正常。
  5. 他從醫時間已超過半個世紀,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以其精湛的醫術良好的醫德為各界患者服務,受到首都、港澳台、各國華僑及全國各地人民的歡迎和愛戴。
  6. 目前,趙鼎洪正針對三高及糖尿病人群日益增多的現象,與妹妹趙杏珍一同研發適合日常食用的藥食同源的福樂長壽麵等系列食品並推向市場,已經有八種配方產品申請國家專利,並已公示。
  7. 趙鼎洪2014年4月論文
    淺論藥食同源
       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曾經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自己的歷史、文化、文字,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令人嘆為觀止的四大發明,多次改寫了人類的歷史,擁有無比智慧的祖先同時也擁有獨特的生活方式,即藥食同源。
    中華民族先人在與大自然的長期生存鬥爭及實踐中,已經認識到許多食物可以減輕人的痛苦,甚至是在無意識中吃了某一食物,竟然某一種病也好了,經過反覆實踐、證實,再實踐、再證實,進一步深化到“理性”,“藥食同源”由此而來。
    早在春秋戰國前的西周時代,《周禮·天宮篇》就有記載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醫療體系,醫事制度中也可看到設立專職人員負責飲食營養的記錄。當時醫生分為四類:食醫、疾醫、瘍醫、獸醫。食醫,在醫生中地位最高,他們是負責周王及王后飲食的專職營養醫生,主要任務是保證王室的健康。同時,我國古代的諸多名醫對膳食的重要性都有論述。如戰國扁鵲:君子有病,期先食以療之,食療不愈,然後用藥。唐代孫思邈指出:安身之本,必須於食,不足以全生;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清爽志以資氣血。戰國呂氏春秋記載:食能以時,身必無災。清代《隨息居飲食譜》日:“國以民為本,而民失其教,或以亂天下。人以食為養,而飲食失宜或以害其身命……故聖人疾與戰並慎,而養與教並重也”。由此可見,幾千年的文化與醫療的積澱,食療的地位舉足輕重,何等重要。
    放眼世界,中國的傳統醫藥在世界醫藥發展史上是一顆耀眼的明珠,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保駕護航,其核心整體觀念、辯證施治、天人合一、陰陽平衡理論。法國科學家對我們的中醫理論有著“原子核理論”的讚譽。我國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關心民生的根本,即“生態農業,舌尖上的安全”。可見,從古至今,食物奠定了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而藥食同源更是在此基礎上的升華,是我們中醫理論的精髓,也深深的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食物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食療相比藥療重要性可見一斑。比如“冬吃蘿蔔夏吃薑”, 再比如“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飢與寒”, “一日吃三棗,一輩子不顯老”,這些我們隨手拈來的俗語哪個不正是體現了我們中醫文化藥食同源的高明之處與深入骨髓呢?
    膳食按照性與味來說,有“寒熱溫涼”四性和“甘酸苦辛鹹”五味之分,若能使不同膳食之間的性與味相互平衡,協調作用,就能相得益彰,增益其功效,這也是我們講食療不能一味過偏,會帶來弊端,對肌體健康不利。少則折壽,多則埋下隱患,百疾纏身,影響工作、生活,進而造成嚴重後果,於己於國不利。
    在臨床第一線,碰到最多的是胃腸疾病,幾乎占了臨床病例的半壁江山,我對此悉心研究了20多年,根據歷代名醫的古訓,結合了我國著名營養學家趙霖教授倡導的觀點,總結我行醫五十多年的經驗,得出《脾胃病治療一得》,宜從“溫、通、理”三法中變通協調處理臨床上胃腸病、肝膽病之大法。從脾胃的生理病理不同角度,可將脾胃進行正常生理活動的條件概括為三:充足的陽氣、消化道暢通無滯、氣機升降協調。只有具備這三個條件,中焦方能如漚,納運安然無恙,清濁各從所歸,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化生氣血精微以灌四旁的作用,因此,給我們治療脾胃病奠定了基礎,從而進一步揭示了治療脾胃病之大法。歸納起來,宜從“溫、通、理”三法為治。眾所周知,病從口入,由於飲食失節,饑飽無度,過食肥膩,超越了胃腸、肝膽的承受能力,從而出現急慢性胃炎、胃穿孔、急性膽囊炎、胰腺炎等疾病,由此可見,吃什麼、怎么吃,可以預防大多數的腸胃系統疾病。
    綜上所述,臨床診治的實施經驗驗證了飲食就是每個人首選的醫療方式,這正是繼承了中醫傳統醫藥理論的“寓醫於食,藥食同源,凡膳皆藥”的理論。與其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治病,不如用藥食同源的方法從源頭制止,即防重於治的一貫思想。有些事、有些配方看似簡單,實則要進一步深入鑽研,非一時之功,得有很深的學問,很堅實的實踐,思維能力。這次藥膳面的處方曾在2012暑天的幾個月時間內,查找了上百種資料後進行調試,因為不僅要注重效果,還要考慮到成品的味道,這是日常食品,是食療,不是藥療。為讓廣大消費者滿意,福樂長壽麵用藥食同源藥材和食物麵粉相配合,用科技創新手段結合傳統工藝製作而成,和現在市面上動輒幾千甚至上萬的保健品、藥品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醫者父母心,辛苦自不必說,權為回響習總書記“舌尖上的安全”,盡一份老中醫的良心與責任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