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舒翹

趙舒翹 (1847~1901),男,清朝末年大臣。字展如,號琴舫,晚年號慎齋。陝西長安(今西安市)人。 清穆宗同治九年(1870)科試一等補廩生,十二年(1873)中舉,翌年又中進士,授刑部主事。此後十年間,先後在刑部任提牢廳主事、直隸司主事等職,官至刑部尚書。1899年,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繼任軍機大臣,兼管順天府(今北京市)府尹。他剛直不阿,不畏權貴,多次平反冤案,“直聲震天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舒翹
  • 別名:字展如,號琴舫、慎齋
  • 國籍:大清
  • 出生地:陝西長安(今西安市)
  • 出生日期:1847年
  • 逝世日期:1901年
  • 職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
  • 主要成就:清廉愛民、平反冤案,聲震天下
  • 代表作品:《提牢備考》《慎齋文集》《慎齋別集》《溫處鹽務記略》等
人物信息,生平,政績,死因,主要事件,升員外郎,任安徽鳳陽知府,任浙江溫處道道員,召為刑部左侍郎,英勇犧牲,主要貢獻,參與條約,

人物信息

生平

幼喪父母,由叔母董氏撫養。20歲時師從關中名儒柏景偉(亦為長安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中舉。翌年又中進士,朝廷任命其為刑部主事。光緒八年(1882年)後,歷任刑部員外郎、湖廣司郎中、安徽鳳陽知府、浙江溫州道、浙江布政使。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升任江蘇巡撫。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內召入京,任刑部左侍郎兼禮部左侍郎,次年晉升為刑部尚書。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升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軍機大臣兼管順天府尹事。

政績

趙舒翹為官清廉愛民。在其任鳳陽知府時,當地連遭水、旱大災,他除及時撥出府庫銀兩救濟災民外,還捐出俸銀 2000兩買救生船、辦育嬰堂等,並令夫人率婢女日夜縫製寒衣解救難民。在其任江蘇巡撫期間,日本人以《馬關條約》增開蘇州為日本通商口岸,要求占良田建造工廠和住宅。趙舒翹對日本人曰:“吾為朝廷守土,豈可尺寸失也。”由於清廷的一再退讓,趙迫不得已將一些閒置荒地拔給日本人使用,並“歲課其租”,加以限制;同時上書清政府,提出“留民生計”、“保全厘金”及由華商興辦紡織、繅絲工業,利國利民。之後調回刑部任職期間,他秉公執法,平反昭雪過大量民間冤案,如在清查當時震驚朝野的河南“王樹汶(wen)臨刑呼冤案”時,趙舒翹敢於抵制朝廷權貴的阻力,將無辜青年王樹汶釋放,處死真犯胡體安。並將製造冤案的河道總督梅啟照和河南巡撫李鶴年開封府鎮平縣一批官員革職論處。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趙舒翹雖身居高官,仍關心桑梓之事,捐俸銀2.4萬兩,將破舊的灃河橋(亦名古靈橋)改建為石橋(原為木橋),橋長153.2米,寬1.7米, 22孔。橋邊有亭,趙舒翹題亭額:“晴連渭樹,影射昆池,漢鯨秋臥,周杞春榮。”

死因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義和團運動爆發,清廷命其與剛毅調查回奏,他本認為“拳匪不可恃”,但屈從滿族大學士剛毅之意,提出“撫而用之,統以得帥,編入行伍”,以便“因勢利導”的政策。慈禧太后接受了這一建議。翌年(1900年)七月,八國聯軍攻陷北京,趙舒翹隨慈禧太后逃到西安。侵略者同清廷代表談判時,把趙指為支持義和團的“禍首”,威逼清廷嚴懲趙舒翹。慈禧太后屈從帝國主義的淫威,答應其無理要求。把對趙舒翹的“革職留任”改為“交部嚴懲”,再改為“斬監候”,最後定為“斬立決”。訊息傳出,西安城內紳民三百餘人聯合為趙請命,願以全城人保其免死。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農曆正月初二,鼓樓集數萬人,聲言欲劫法場;慈禧太后若殺趙舒翹,便請回京。迫於此情形,慈禧太后不敢將趙公開處死。下詔改為“賜死”,令其在西安家中自盡,並令陝西巡撫岑(cen)春煊前往監督執行。當日,趙吞金自盡未死,又服砒霜仍未死,在岑春煊逼迫下,家人被迫用紙糊七竅,灌以燒酒方才身亡。時年53歲。

主要事件

升員外郎

德宗光緒八年(1882)以辦事幹練、平反河南王樹汶冤獄,升員外郎。他還承其舅父薛允升鑽研刑律,著成《提牢備考》二卷。在參與處理崇厚擅自與俄國簽訂喪失主權與領土的《里瓦幾亞條約》等案時,嚴拒賄賂,並對行賄者痛加斥責。

任安徽鳳陽知府

1884年補湖廣司郎中。光緒十二年(1886),以郎中出任安徽鳳陽府(府治今鳳陽縣城,位於蚌埠市東南20公里,轄區相當安徽省蚌埠市、淮南市、淮北市、宿州市及附近部分市縣)知府。在任四年,“清理積案,剖斷如流,人皆驚服”,並竭力廓清吏治,懲處不法胥吏衙役;積極設法防禦自然災害,捐俸助賑,辦理賑濟,給災民發放棉衣,並令妻婢給災民縫製寒衣。鳳陽府一帶貧苦百姓為生活所迫,生女嬰多溺死,育嬰堂又因資金缺乏而收嬰甚少。趙自捐薪俸創設保嬰自乳法,給生女嬰的家長以經濟補貼,令其自養。

任浙江溫處道道員

十六年(1890)升任浙江溫處道道員(今麗水縣和溫州地區)。不懼誹謗刁難,整飭鹽務,著有《溫處鹽務紀略》。十九年(1893)授浙江按察使,同年冬補授浙江布政使。面對日本侵略朝鮮、圖謀中國的嚴酷現實,他上書巡撫廖壽豐,分析鴉片戰爭清軍失利的原因,對浙江圉山、乍浦、溫州等地的防衛、將領任用及軍隊訓練諸事,均有建議。二十年(1894)升任江蘇巡撫。翌年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江蘇省轄的蘇州也被列入通商口岸。他上書朝廷,力主保全厘金,挽回權利;又奏請對江蘇鹽務、厘金、太湖水師等進行整頓。

召為刑部左侍郎

二十三年(1897)八月,“以舒翹諳律令”,召為刑部左侍郎。1898年,會同王文韶督辦礦務、鐵路總局,兼署禮部左侍郎,旋擢刑部尚書。戊戌變法時期,他反對改革。陝西維新派人士劉古愚等興辦實業,籌辦陝西保富機器織布局,在民間集股失敗,擬借北京豫豐銀號銀20萬兩,函請趙作保。趙力斥此事,致使計畫擱淺。戊戌變法失敗,趙主張對譚嗣同等不必問供即殺無赦, 很為慈禧賞識。這一年,他為家鄉捐出2.4萬兩俸銀,重建起橫跨灃河、長約140米的22孔古靈橋, 還為橋頭牌樓親書了“周芑春榮”匾。1899年後奉命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充軍機大臣,後又兼管順天(今北京市)府尹事。這一時期,他位躋中樞要員,竭力維護皇權,很受朝廷寵信。慈禧多次賜賞其綢緞、貂皮等物。清廷對“恪守其職、勞勛最著”的大臣從優議敘時,趙亦名列其中。

英勇犧牲

二十六年(1900)夏,京畿義和團與清軍及英國侵略者等發生衝突。五月初九(6月5日),趙奉慈禧命赴涿州查看,認為義和團不可依靠。但由於也奉派在涿州查看義和團的協辦大學士剛毅力主藉助義和團對付外人,加上慈禧亦主張利用義和團,他為恃祿保位,便迎合慈禧、剛毅回奏朝廷。不久,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光緒帝等倉皇出逃,趙亦隨至西安。聯軍頭目向清廷全權代表奕劻、李鴻章提出重懲“首禍諸臣”。
“首禍”者中,洋人不便追究慈禧,剛毅又在西逃途中病亡,能予以“重懲”者,就是趙等了。清廷起初給趙以“革職留任”處分,但洋人堅持重辦,並以武力步步威脅。清廷屈從於帝國主義的壓力,改為“交部嚴處”,又改“斬監候”,再改“斬立決”。
訊息傳出,陝人不服。二十七年正月初二(1901年2月20日) 西安紳民為趙請命,聚集者近萬人。但奕劻、李鴻章電奏朝廷,聲稱如不按外國照會辦理,將斷難阻止瓦德西率軍西進。清廷只得再改“斬立決”為賜令自盡。正月初三(2月21日) ,趙吞金及砒霜均未死,監刑人、陝西巡撫岑春煊再三催逼,趙的親眷只好以綿紙遍糊其七竅,再灌酒而悶煞,反覆數次始亡。由於帝國主義的要挾和“主剿派”尤其是東南督撫的議論,慈禧對趙舒翹雖頗有袒護之意,但對其處理卻不得不層層加碼。原定“革職留任”,後改為“交部議處”,1901年2月5日再改為“暫監候”,最後定為“斬立決”;迫於西安紳民聚眾請願,為了避免意外終於易為“賜令自盡”。趙舒翹“終受大辟,實出外人要迫,並非太后之本心”。慈禧對於趙舒翹已處於愛莫能助的境地。遺稿由其友人王步瀛編成《慎齋文集》十卷、《慎齋別集》四卷印行。

主要貢獻

著作《提牢備考
《慎齋文集》
《慎齋別集》
《溫處鹽務記略》
《慎戰要言》
《慎疾箴言》
《像刑錄》

參與條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