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縣陀羅尼經幢

趙縣陀羅尼經幢

陀羅尼經幢位於河北省趙縣城內南大街與石塔路相交的十字路口處,這裡原是唐代開元寺的舊址,經幢為開元寺的建築物,後寺廢而經幢仍存。因幢體刻有陀羅尼經文,故稱“陀羅尼經幢”。

簡介,景點概況,建築結構,被盜情況,

簡介

陀羅尼經幢位於河北省趙縣城內南大街與石塔路相交的十字路口處,這裡原是唐代開元寺的舊址,經幢為開元寺的建築物,後寺廢而經幢仍存。因幢體刻有陀羅尼經文,故稱“陀羅尼經幢”。這座經幢全部用花崗岩石雕琢疊砌而成,外觀造型酷似塔,所以當地俗稱“石塔”。該經幢是唐代的珍貴藝術品。為河北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趙縣陀羅尼經幢

景點概況

陀羅尼經幢原在沁陽縣城西北20公里北范村興福寺內,因寺已不存,1975年運至沁陽縣博物館內。該經幢建造於北宋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由禮賓副使、趙州知州王德成督辦,趙州人何興、李玉等人建造。高16.44米,是全國最高大、最完美的一座石經幢,其造型高峻挺拔又秀麗多姿,極具藝術韻味。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經幢用青石雕刻,通高約4.10米,由座、身、頂三部分組成。幢座下部為圓覆蓮基座,上部為八角形座面,每角雕一獸頭,口銜圓環,環垂絲綢結紮的長帛,每角之間用瓔賂相連,其上有覆蓮兩層,下為帷幔。幢身為八棱形,高1.43米,楷書陰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後有“大唐開元十有八年”紀年,表明了雕刻年代。紀年後用陰線雕刻六尊佛像。幢頂形似塔剎,分七層,分別雕刻釋迦牟尼、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伎樂飛天、蓮花等,其中七幅會樂飛天雕刻精美,姿態各異,形像逼真,神采飛動。
幢,梵語叫“馱縛若”,意譯為幢。幢的本意就是旌幡,原本是中國古代作儀仗用的以羽毛為飾的一種旗幟。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佛教徒在長筒圓形綢傘上寫經叫經幢,為了保持耐久,又將經刻於石柱上叫石幢,後來亦稱為經幢。中國石柱刻經始於六朝,而石柱刻陀羅尼經則始於唐初。當時佛教密宗盛行,眾信徒認為咒語——陀羅尼包含深奧的經義,倘若有人書寫或反覆誦念即會解脫他的罪孽,得到極樂。為使陀羅尼經永存,善男信女們便將它刻於上有頂下有座的八稜錐形石柱上,這就是當初較為簡單的經幢。宋代以後,經幢造型逐漸複雜,日趨華麗考究,逐漸發展演變成集建築雕刻藝術、佛教內容於一體的完美石雕建築,陀羅尼經幢就是這樣一個突出典型。

建築結構

陀羅尼經幢坐北朝南,由基座、幢體和幢頂寶珠幾部分組成,為八棱多層形式,共七級。最下面是一層邊長6.1米的方形束腰式台基,束腰刻有蓮花石柱和形象健美的金剛力士和“婦人掩門”雕像,姿態生動自然。台基上是平面八角形須彌座,分為兩層,第一層束腰部每面雕三尊坐蓮菩薩,第二層束腰部雕刻形似廟宇殿堂的房屋,還有仙山、寶塔、長廊、佛像等。第二層須彌座上面刻盤龍,上面峭立八座須彌山峰,峰巒中雕有廟宇、寶塔、人物、禽獸等。
須彌山之上,為經幢主體幢身,分為六節,均為八棱形。第一節正面篆刻“奉為大地水陸蒼生敬造佛頂尊勝陀羅尼幢”十八個大字,其他七面和二、三節幢身上刻楷書經文,行筆遒勁,結構嚴整,是一部優秀的書法作品。四、五節幢身上滿刻佛教人物、經變故事等。第六節幢身上面為一八角亭,其上安置的桃形銅製火焰寶珠塔剎,直指碧空。幢身各節之間均置有八棱形華蓋或幢檐,層層相托,形制則各有特色,雕有纓絡垂幔、神獸和佛教故事等,為經幢石雕藝術最精華所在。
陀羅尼經幢不僅是中國陀羅尼經幢最高大的一例,而且它造型華麗美觀,刻工極為精細,是建築造型和石雕藝術完美結合的傑作,是中國極為珍貴的石雕文物,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室外展區北展園——燕趙紫翠園,將陀羅尼經幢作為河北園的主要標誌物,置於入口景區。所有雕刻,形象生動,刀法嫻熟,工藝精湛,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後晉是短命王朝,石刻藝術存世不多,故十分珍貴。

被盜情況

2010年12月26日凌晨河北井陘礦區一處國家級保護文物陀羅尼經幢被盜,文物只剩多半截,部分塔體倒在地上。據了解,始建於唐代的陀羅尼經幢,1986年就被河北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國務院又公布其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目前,警方正在全力偵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