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強

趙玉強

趙玉強,抽象解構主義畫家,“草圖主義”風格的倡導者。作品多以抽象解構主義為基本形式,用即興的、帶有草圖式的表現手法,在晦暗、苦澀的色調上支配各種符號化的視覺元素,傳達出富有神秘氣息的大宗教意義上的教堂調式音樂美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玉強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職業:畫家
人物簡介,主要作品,相關評論,

人物簡介

趙玉強的作品在格調的演變上借鑑了許多死亡金屬、黑金屬音樂的氣息,偏向於表達末日情緒併力圖融入哥特色彩的詭異和黑暗氛圍;在構成形式上常採用類似於電影蒙太奇的手法,從而使音樂元素視覺化,視覺經驗旋律化、節奏化。畫面中時常出現各種點的集結、線的糾纏、面的碰撞等力量,即興而富有節奏感,隱隱透出有如失落的城市、殘破的經卷、災難的廢墟、混沌的處所等情境聯想,流露出一種大悲的、苦難的傷懷感受,傳達出對文明與災難、宗教與戰爭等大氣象的悲憫情懷。
1977年出生於河南省鄭州市。
2003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獲學士學位。現現任河南中州大學藝術學院講師。河南油畫學會會員,河南省書畫院特聘畫家。

主要作品

2004年,作品《郊外》入選“河南省第十屆美展”。
作品《向背》入選“河南省書畫院第四屆雙年展”。
趙玉強
2005年,作品《夥計們》入選“河南省青年油畫家邀請展”。獲“優秀獎”。
作品《倆好》入選“河南省美術新人新作展”。獲“優秀獎”。
2006年,作品《布吉低音》入選“河南省油畫學會會員展”。獲“優秀獎”。
作品《水河奏鳴曲》入選“河南省書畫院第五屆雙年展”。
在北京展覽館,參加“北京國際藝術品投資與收藏博覽會”。
在鄭州石佛藝術公社,參加“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展”。
在上海世貿商城,參加“2006上海國際藝術博覽會”。
在杭州和平國際會展中心,參加“第九屆西湖藝術博覽會”。
在廣州流花展覽館,參加“第十一屆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
在上海索美畫廊,參加“《印象·世紀文本》油畫提名展”。
2007年,在上海索美畫廊,舉辦“《出事了》張丹·趙玉強油畫展”。
作品《鄉村音樂》入選“從這裡出發——上海青年美術大展”。
趙玉強
作品《後金屬》入選“第二屆中國—東協青年藝術品創作大賽(油畫年)”。
作品《朋克?錫安》入選“第二屆風景·風情全國油畫展”。
作品《大風景》入選“第四屆中國西部大地情——中國畫、油畫作品展”。
作品《臘月》入選“河南省高校教師藝術作品展”。獲“一等獎”。
在洛陽美術館,參加“揮彩中原——百名油畫家走進洛陽展”。
在河南省文聯,參加“《寫生東區》河南省著名油畫家鄭東新區寫生展”。
在上海世貿商城,參加“2007上海春季藝術沙龍展”。
在上海世貿商城,參加“2007上海國際藝術博覽會”。
在廣州流花展覽館,參加“第十二屆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
2008年,作品《大敵》入選澳門藝術博物館主辦的“超以象外——中國抽象繪畫作品展”,並收藏。
在義大利米蘭MUSEO DELLA PERMANENTE 博物館,參加“中國新一代的藝術家”繪畫展。
趙玉強
作品《後朋克》入選“中國油畫寫生作品匯展”。
在上海索美畫廊,舉辦“劉磊、趙玉強、鄒光輝三人新作展”。
在上海世貿商城,參加“2008上海春季藝術沙龍展”。
在德國波茨坦,參加“中國風: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抽象藝術”。
在上海索美畫廊,舉辦“暗傷2008?當代藝術邀請展”。
在上海世貿商城,參加“2008上海國際藝術博覽會”。
作品《樂土》入選“第五屆中國西部大地情——中國畫、油畫作品展”。
作品《五月十二日的噩耗》入選“2008年第四屆全國中青年藝術家推薦展”。
2009年,作品《押韻》入選“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2009大東方當代油畫作品展”。獲“優秀
獎”。
作品《樓蘭日記》入選“河南省第十一屆美展”。獲“三等獎”。
作品《叩響天堂之門》入選“開放的表達2009上海青年美術大展”。
2010年,作品《天堂》入選“第五屆中國西部大地情——中國畫、油畫作品展”。
作品《啟示》入選“2010約翰摩爾(上海)新繪畫大獎賽”。
作品《超度》入選“河南省第五屆油畫展”。
趙玉強
在上海世貿商城,參加“2010上海國際藝術博覽會”。
在上海索美畫廊,舉辦《“意”外——趙玉強油畫個展》。
2011年,作品《早春》入選“融合與創新”——河南小幅油畫學術展”。
作品《祈禱》入選“慶祝建黨90周年第六屆上海美術大展”。
在北京農展館,參加“藝術北京2011”當代藝術博覽會。
在台北一票人票畫廊,舉辦“城事”趙玉強個展。
在河南省美術館,參加“在此出發”中原國際文化交流展。
在鄭州目標·藝術空間,參加“交換意見”河南當代藝術展
在北京新太陽美術館,參加“光與生命”中韓美術交流展。
作品《受難的羊皮書》、《聖火的起源》入選“河南優秀青年美術家作品展”。
作品《祝福》入選“第四屆美術報藝術節——中國中青年藝術家推薦展”。
2012年,在鄭州種子藝術畫廊,舉辦“意·塗”趙玉強個展。
在上海展覽中心,參加“2012上海藝博會當代國際展”。
在上海世貿商城,參加“第十六屆上海藝術博會”。
公共收藏:澳門藝術博物館、鄭州美術館、上苑藝術館
發表作品:《中國當代藝術》、《典藏·今藝術》、《藝術財經》、《中國美術·展望》、《藝術領航》、《世界藝術》、《藝術銀行》、《新民晚報》、《大河報》、《今日河南》、《大河好物》、《鄭州晚報》。
趙玉強

相關評論

“境”與“鏡”——趙玉強作品中的城市印象 王凱
“何為城市”?這似乎是一個哲學意義上的謎題,然而又是一個頗具形而下意味的當代生活中的核心主題。趙玉強則用他的作品給出了其個人的回答。在筆者看來,與其說這一系列的作品是其作者的獨自訴說,不如說它們提出了更多有待觀者思考的問題,並將這一問題放置在了諸多的語境之中。這種多語境的思索呈現出作品內涵的複雜性,任何圖像學或符號學意義上的簡化釋讀都將是對作者意圖的一種閹割。
城市是一種設計,是一個政治性的場域,是歷史的廢墟,是工業文明的輓歌,是各種現代與後現代主義奇觀的舞台,是當代的山水,也是每個人心中的記憶與意象。如同在塞尚一生所描繪的聖維克多山一樣,城市與現代文明的紛繁意象在趙玉強的設計中被解構並重組,並獲得了紀念碑式的效果。然而這樣的紀念碑並非如塞尚筆下的聖維克多山一般堅定與宏偉,卻似庫布里克的作品《2001太空漫遊》中那神秘的玄黑石碑一般詭譎與神秘。同時,通過對城市景象的參悟與表達,作者也完成了藝術上的實驗與突破,並獲得了具有個人特色的視覺形式語彙。我們習慣於總是對後現代主義的藝術進行語義上的解讀,因為從本質上來說,後現代藝術是一種哲學訴說。然而在這裡,筆者首先希望將趙玉強的作品概括為“形式化”的。在這裡,形式化並非是形式主義的同義詞,而是對作品視覺語彙自身意義的強調。線上與面的複雜交匯、衝突、與碰撞中,我們所看到的並非只是作者在形式與構圖層面上的“設計”。借用克萊夫·貝爾的一句老話來說,在畫家筆下呈現的,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觀者總是能夠在畫面中讀取到他們所熟悉的一些城市景觀:街道、立交橋、教堂、如同廢棄工廠一般的立方體、江南水鄉的小橋流水,等等諸如此類。這些意象是對現實中種種城市設施的借喻,具有其各自的歷史與空間語境。而畫家的設計是將它們以工業設計圖紙般的三維效果重組在一起,呈現出強烈的透視感。透視是理性主義的形式象徵,而理性主義在近代與現代歷史中所造成的災難已為我們所熟知。在尖銳的幾何形體與強制性的並置中,觀者似乎感受到了工業文明與資本社會所隱含的暴力。在此,城市被表述為一種“設計”產品,它的設計者是當下的資本與政治力量,同時也是歷史的沉澱。它表現出人力無從抗拒的強制性與時間維度上的不可逆轉。然而當這樣的組合被襯於灰暗卻微微透出暖調子的背景中時,這一切都在黃昏色調的籠罩下成為一種溫和的記憶。觀者意識到,作者並非簡單地表達著某種控訴和焦慮,而是對關於城市與現代文明的種種問題進行著歷史性的思考,並將他的思考連同困惑平靜地傳達給觀者。趙玉強的圖式令我們感到似曾相識,似乎帶有德國表現主義的味道,又似乎遠承立體主義的衣缽。有趣的是,在藝術史的討論中,儘管這兩個現代主義流派均具有極強的形式感,然而幾乎很少被斥責為落於形式主義的窠臼。它們的形式表達本身就是作品內容的一部分,是一種獨特的感知方式和思維模式。離開了這樣的形式,畫家的思想就無以為系。觀者在趙玉強的畫面中同樣可以找到一些風格化的符號程式,如彈簧般地螺旋線條,或是短促的十字交叉。我相信這並非是作者在風格和圖式上的作繭自縛,而是其形式表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塞尚與聖維克多山互相成就了對方,趙玉強也在於城市的不斷對話中完成了一系列哲學語義與視覺語義上的思索。這是一個被作者內化了的城市及其文明,但作者所表現出的絕非入世的狂歡與沉醉;相反,作為一個旁觀者,他在觀看與表達中堅守著自身的獨立性,抗拒著我們在當代藝術中已司空見慣的各種創作與表現上的捷徑,對城市與現代文明進行著冷靜的對話並對其進行剖析。從這一點來看,筆者更願意將畫家的創作過程視同於古人的參禪。這是一個自我修行的艱苦過程,然而當參禪者頓悟,而與天地化為一體,萬物同為一心之時,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界限便消融無形了。城市是一個永恆的謎題,每個長於斯生於斯的人都會給出他的理解。毫無疑問,趙玉強對城市的表達是個人性的,但這種個人性並不排斥他者的介入與釋讀。恰恰相反,他的作品折射出我們對於城市文明的種種複雜認知。如同鏡中的鏡像,我們很難說那是對物象的反映,還是物象本身。我們所看到的,是畫家意象中的城市,還是我們自身對城市的闡釋呢?而城市本身亦是一面“鏡”,在這面鏡中,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個鏡像,這個鏡像是我們所生存的這個環境對每個人所提出的社會要求的產物。現代文明下生活的悲哀,在於我們常常已無法分辨“本我”與我之“鏡像”之間的差異。而或許只有當我們對“城市”這面“鏡子”進行現象直觀時,“本我”與“我之鏡像”之間才能拉開距離,才能形成觀看與被觀看的審視關係。這種審視對於每個人來說,未嘗不是一種參悟的精神體驗。諸多意象、語境、與觀看關係的糅合,使得趙玉強的這一系列作品呈現出迷離的含混性,而這種本體意義的含混性,恰恰成就了作品涵義的豐富與多元化。
趙玉強
趙玉強
趙玉強
趙玉強
趙玉強和他的“草圖主義”
藝術源自於非藝術。當人們試圖解釋什麼是藝術的時候,恰恰是採用了一系列非藝術概念從外部去定義它的。換而言之,正是非藝術的歷史內容界定了不同時期的藝術,繪畫作為藝術的視覺部分亦為如此。
在視覺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繪畫的功能也隨著時代的不同在發生著變化,每個歷史時期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每個時代都會賦予它新的主題和任務。因此,繪畫的本質之所以顯得撲朔迷離,也因其本身就是非固定而不斷變化的。
趙玉強
綜觀中外美術史,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繪畫在完成了它作為紀錄和再現的功能後,開始逐漸向藝術家本體發展,並越來越多的開始進入其個人精神世界。隨著社會文明的加速發展這種趨勢也逾顯強烈。社會的文明程度和隱私的保護度及個性的體現與精神領域的探究越來越成正比發展,人們已經更加注重個人感受。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當今的繪畫本質又一次發生了變革——回歸人性的變革、體現藝術家自身精神世界的變革。
在繪畫門類繁雜流派紛呈的今天,無數藝術家都努力張揚著自己的意識和觀念,這是當下社會環境造成的時代特徵。其中雖不乏無病呻吟者,但只要藝術家真正的有感而發,其就是一個勇敢的實踐者,一個探究當代藝術本質的人。打破舊的審美標準建立新的審美體系,創造符合當今時代特徵的繪畫形式和語言,已經毋庸置疑的成為每個有理想的藝術家的重要任務。藝術家趙玉強亦視其為藝術使命。繪畫方式的重要,它決定了畫面語言與畫面形式的協調性和統一性。一次偶然的機會,藝術家趙玉強把在畫草圖時的無目的性、隨意性和自由放鬆狀態用在了創作手法的表現上,其效果令藝術家振奮。近些年來不斷嘗試並樂此不疲,逐漸有了心得。畫草圖的無意識和漫不經心,更能還原繪畫的原始性和宣洩感,更加貼近藝術家內心的精神狀態。當這種表現手法和抽象並解構了的畫面形式結合在一起時,思維的天馬行空和揮毫的淋漓盡致無不體現出繪畫自身無窮的魅力。隨性的畫面和即興的表達,繪畫的樂趣和意義至於藝術家大概如此吧。
趙玉強
藝術家趙玉強在近些年來的創作思路中,關注更多的是解構了的圖形組合和草圖般的繪畫方式。如今人們已經完全進入到了讀圖時代,傳統的圖形圖像已經無法深刻的揭示精神世界裡的種種感受,不能再滿足人們內心的需求。結構與重組、具象形與抽象形的置換結合,更能滿足繪畫的視覺感受和情境聯想性,並會因人而異產生多種不同的意象境界。藝術家趙玉強試圖將自己的內心感受直接呈現在觀眾面前,供觀眾閱讀,使觀眾從作品中找尋到自己的精神世界。
趙玉強說:如果趕時髦也非要給它冠個什麼名頭和觀念的話,且就叫“草圖主義”吧。如果非要評價它的意義和生命力,我只能說我正畫得開心呢顧不了這許多了,可能我畫得痛快了大家看畫時也能覺得痛快吧。
趙玉強——城市與符號二叄事
趙玉強
吳牧青
中國青壯輩藝術家趙玉強,於畫庫及一票人票畫空間展出首度於台灣之個展「城事」,雖然集其名曰「城」與「事」,並融合部分城市具象的繪畫於其中,使其原有解構之符號體系隱於其繪畫之中,較之早期作品更多符號並突出、彰顯的抽象解構主義,近 期他部分作品采「半抽象」的手法,不失為一種取經電影蒙太奇、並導引觀者由具體物件進入他抽象繪畫的理念的良方。過去也是個搖滾青年的趙玉強,亦將一股黯黑氣韻借鑑於畫作之中,令其作品中的音樂元素視覺化、視覺經驗旋律化和節奏化,也透過這種特有的音樂感之中,傳達現今城市失語和未見的殘破,混沌未明的居所與歸屬。中國藝評家多將他定位為抽象解構主義畫派,趙玉強則認為他在現今繪畫已走入「讀圖時代」,那些解構的圖形組合或草圖般的繪畫方式,且稱之為「草圖主義」吧!
趙玉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