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炳然(歷史人物)

趙炳然(歷史人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趙炳然,字子晦,號劍門,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年)生於劍州石盤山下(今廣元市劍閣縣田家鄉趙家灣)。祖籍河南省洛陽市大槐樹灣,因其八世祖趙致中來隆慶府任知府(治所在今劍閣縣普安鎮),故舉家遷至劍閣定居。14歲中秀才,25歲中舉人,29歲賜進士,委派到江西省新喻縣任知縣,任職三年,因政績卓著,被“薦為異等”。他平定了雲南邊境叛亂,為維護國家邊境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他率輕騎進入大漠,與蒙古軍隊激戰,立下了大功。 1563年,趙炳然巡按江浙,協助副總兵戚繼光剿滅了侵犯我國閩浙沿海的倭寇,為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立了大功。後又調升兵部侍郎,並再次督撫江浙,多次消滅來犯的倭寇,皇帝再次獎賜他白金和彩帛。後來升至兵部尚書。”嘉靖十四年進士。除新喻知縣。征拜御史。與給事中李文進核宣、大、山西兵餉。劾前後督撫樊繼祖史道,監司楊銳,指揮馮世彪等一百七十七人侵冒罪,坐謫有差。條上備邊十二事。歷按雲南浙江。擢大理寺丞,進少卿。尋改右僉都御史,巡撫湖廣。進左副都御史,協理院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炳然
  • 別名:子晦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元市
  • 出生日期:1507年11月18日
  • 逝世日期:1569年6月27日
  • 職業:太子太保、兵部尚書
  • 主要成就:擊退倭寇
  • :劍門
人物背景,經歷故事,人物簡介,少年經歷,為官經歷,人物影響,社會評價,

人物背景

浙江、福建總督胡宗憲下獄,詔罷總督毋設。大學士徐階以浙江寇甫平,請設巡撫綏輯,遂進炳然兵部右侍郎右僉都御史往任之。浙罹兵燹久,又當宗憲汰侈後,財匱力絀。炳然廉以率下,悉更諸政令不便者,仍奏減軍需之半。民皆尸祝之。

經歷故事

福建巡撫游震得請浙兵剿賊。詔發義烏精兵一萬,命副總兵戚繼光將以往,仍諭炳然協剿。炳然言:“福建所以致亂者,由將吏撫馭無術,民變為兵,兵變為盜耳。今又驅浙兵以赴閩急,竊懼浙之復為閩也。請令一意團練土著,使人各為用,家自為守,急則兵,緩則農,然後聚散兩有所歸。即不得已而召募,亦必先本土後鄰壤,庶無釀禍本。”又條上防海八事,中言:“蘇、松、浙江水師皆統於總兵,駐定海;陸師皆統於副總兵,駐金山衛,並受總督節制。今督府既革,則已判為二鎮,彼此牽制,不得調發。請畫地分轄,各兼水陸軍務。”俱報可。其年,繼光破賊,瀕海余寇流入浙江。官軍迎戰於連嶼、陡橋、石坪,斬首百餘級。新倭復犯石坪,將士乘勝殲之。炳然以援剿功,再賜金幣,進右都御史兼兵部侍郎
給事中辛自修劾罷戎政都御史李鐩,請擇素知兵者代之。乃召炳然為兵部尚書,協理戎政。逾年,詔兼右都御史,總督宣、大、山西軍務。新平、平遠、保平三堡密邇宣府,舊屬大同。天城相去六十里,孤懸塞外,隔崇山,寇騎時出沒。炳然奏添設參將,別為一營,報可。尋以總兵官馬芳等卻敵功,被賚。已,召還部,代楊博為尚書。考滿,加太子少保
炳然清勤練達,所至有聲績。隆慶初,以病乞休去。卒,贈太子太保,謚恭襄。
贊曰:世宗朝,璁、萼、言、嵩相繼用事,六卿之長不得其職。大都波流茅靡,淟,忍取容。廖紀以下諸人,其矯矯者與!應奎司邦計,不能節以制度,顧務加賦以病民。豹也碌碌,彌無足觀矣。 明朝正德年間,劍門山區又出生了一位文能治國,武能安邦,震驚當時,名垂青史的兵部尚書趙炳然。

人物簡介

趙炳然於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年)生於中國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城南20里許的石盤山下(今劍閣縣田家鄉趙家灣),字子晦,號劍門。祖籍河南省洛陽市大槐樹灣,因其八世祖趙致中來隆慶府任知府(治所在今劍閣縣普安鎮),故舉家遷至劍閣定居。

趙炳然從小聰穎過人,加之勤奮好學,14歲就考中秀才,25歲考中舉人,29歲(1535年)進士及第。考中進士後,即被朝廷委派到江西省新喻縣擔任知縣,雖任職僅有三年,但政績卓著,深受當地百姓愛戴。

嘉靖庚子年(1540年),年僅33歲的趙炳然調任貴州省監察御史,到任不久,母親鄭夫人不幸去世,他因家守喪三年,後來又改任河南監察御史。當他去河南道上任的時候,朝廷發現宣化、大同駐軍軍紀廢弛,一些軍官驕橫不法、貪污國家糧錢,就令他前去嚴加查辦,他深入調查核實後,將情況奏明嘉靖皇帝,然後採取果斷措施彈劾處理了督撫樊繼祖、監司楊銳、指揮馮士彪等177人。嘉靖皇帝非常賞識他,又調他任順天府(現北京)巡按(即監察御史)。

嘉靖乙已年(1545年)因父喪,他再次回家守孝三年,1548年,他被調任江西道任監察御史,奉朝廷之命巡按雲南。雲南元江士官那鑒勾結越南武文淵在中越邊境叛亂,趙煩然奉旨平叛,大獲全勝。嘉靖癸丑年(1535年),浙江、福建沿海倭寇猖獗,朝廷派他去作巡按御史,協助剿滅倭寇,他與在福建剿滅倭寇的戚繼光通力合作,使倭寇很快被剷除,保障了東南沿海的安全,受到了皇帝的嘉獎。他在江浙為官時,社會安定,政治清貧,百姓安居樂業,在他升任右都察御史、加兵部尚書被召回京城時,當地百姓焚香送行,並將他的畫像敬在神龕上供奉。

嘉靖乙丑年(1565年),趙炳然已滿58歲,皇帝派他去總督宣化、大同兩個重鎮,這時,蒙古軍人犯宣化、大同之間的西陽河,趙炳然又率部抗擊,三戰三捷,打敗了蒙古軍。這年秋天,蒙古軍首領黃台吉領兵進犯內地,趙炳然帶領部隊連夜從山西趕到河北,大破蒙軍,穆宗皇帝為了嘉獎他,將他升為兵部尚書加太子少保,資政大夫。

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趙炳然因患胃病,告假回到劍州療養。隆慶三年(1569年),穆宗再次啟用趙炳然,封他為兵部尚書掌南都察院事,當皇帝的詔書到達劍閣時,趙炳然已於三天前去世,終年62歲。朝廷得訊息後,追贈他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謚封“恭襄”,並以二品封贈其祖父趙思齊、父親趙松為兵部尚書太子太保,其母也被追贈為夫人。

少年經歷

趙炳然從小聰明穎悟,14歲進秀才,25歲中舉人,29歲(嘉靖十四年)賜進土,委派到江西新喻縣任知縣,任職三年,因政績卓著,被“薦為異等”。

為官經歷

1540年,32歲的趙炳然調貴州道監察御史,三年後轉任河南道監察御史,當他上任之際,北方重鎮宣化、大同出現駐軍軍紀廢弛、將士驕傲不法。嘉靖帝令炳然查辦,趙炳然即會同給事中李文進一道前往宣化、大同,採取果斷措施,彈劾督撫、監司、指揮等177人,罷官多人,其揭發案件,不避宗族貴胄,為此受到嘉靖帝的賞識而獎賜銀幣,又升俸一級,繼而任順天府北京巡按御史,巡察京師百官之弊端。
1548年,趙炳然調任江西監察御史,後又巡按雲南,時年4l歲。這時雲南元江土官那鑒勾結越人武文淵在邊境叛亂,平叛中雲南左布政使徐越百餘人遇難。炳然又奉旨平叛,他採取恩威並用、“剪其外援,散其內黨”、誅凶首的辦法,使平叛取得勝利。接著他又妥善解決雲南世襲鎮臣沐國公(沐融)死後爵位的繼承問題,避免了一場爭奪權位的災難,因而人們都稱讚他在滇南的卓越功績、為維護國家邊境安全作出的巨大貢獻。
1563年,趙炳然巡按江浙,協助副總兵戚繼光,剿滅了侵犯我國閩浙沿海邊防的倭寇,為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立了大功。後又調升兵部侍郎,並再次督撫江浙,多次消滅來犯的倭寇,皇帝再次獎賜他白金和彩帛,趙炳然在督撫江浙期間,體恤民情,輕徭薄賦,減輕人民負擔,受到當地百姓的讚譽和擁戴,民間將他的像貌描繪下來,立為長生牌位供奉。
1566年,趙炳然58歲,時值宣大總督缺員,皇帝命他總督宣化、大同兩鎮及山西軍務,行前賜以金帛,還破格賜給他穿上只有公、侯、駙馬方能穿的麒麟衣。這時蒙古軍隊又侵犯宣、大之間的兩陽河,炳然率部抗擊,三戰三捷。這年秋,蒙古軍首領黃台吉領兵大舉南下威脅京師。趙炳然率輕騎進擊,出奇兵自山西陽高縣出發,一夜急馳一百八十里,趕到河北陽厚城時,兩條大腿的肉被磨爛見骨,但他仍不顧疲勞,兵貴神速,不失戰機,奮勇殲敵。趙炳然又估計蒙軍雖失利,但主力尚存.決不會善罷甘休。於是又立即率部到居庸關設防。果不出所料,蒙軍再犯。炳然早有準備,經過一番激戰,大破蒙軍,又立下大功。
1569年農曆二月,穆宗皇帝即位,十月,調趙炳然回京升兵部尚書並協理京營,這年考選期滿後又加任太子少保資政大夫隆慶元年(1567年)因患胃疾,趙炳然告病還鄉治療。
隆慶三年(1589年),穆宗復起用趙炳然,封以兵部尚書掌南都察院事。詔書到劍閣時,炳然已去世三日,時為隆慶三年農曆六月二十三日,終年62歲。

人物影響

趙炳然去世後,朝廷派大臣到趙炳然家鄉劍州致祭,贈封趙炳然為太子太保,諡號“恭襄”。朝廷因趙炳然官二品,—功勞卓著,死後按明朝“慣例”,以二品封贈其祖父趙思齊、父親趙松為兵部尚書太子少保,其母也追贈為夫人。

社會評價

趙炳然為官清廉,體恤民情,是封建社會不可多得的一位好官,更重要的是,他一生戎馬倥傯,南征北戰,平定滇南叛亂,掃清倭寇侵擾,揮師漠北抵禦外侮,為中華民族立下了卓越功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