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成志(醫師)

趙成志(醫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趙成志,男,1962年出生。現於深圳膚康皮膚病專科門診部工作,執業醫師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成志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62年
  • 職業:執業醫師 
  • 性別:男 
  • 職稱:深圳膚康皮膚病專科門診部 
人物經歷,個人職務,主要榮譽,研究方向,科研成果,擅長項目,科研項目,

人物經歷

1988年本科畢業於川北醫學院,分配在達縣堡醫中心衛生院工作。
1990年因工作踏實、出色,調任達縣市中醫院皮膚科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
1991年通過醫院考核,選拔進入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研究所進修,師從皮膚外科領軍人物吳紹熙教授,潛心皮膚疾病科研學術研究,嚴謹治學。
1995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山大學研究生院,師從廣東省名老中醫禤國維教授,並參與禤教授主持的“中藥消痤靈治療尋常痤瘡的臨床實 驗研究”(廣東省科委科學基金中標課題)課題研究,對皮膚外科的急症處理、脫髮病的治療研究、色素性皮膚病的治療研究等有豐富的心得。
1998年進入學校附屬一醫院皮膚科擔任醫師,深入皮膚病臨床科研工作,因工作優異,被評為“優秀醫師”。
2002年針對粉刺、痤瘡、青春痘、面部囊腫疾病提出“中西醫結合五聯立體療法”,根據患者自身情況,辯證症型,查找證因,制定治療方案。臨床追蹤1658例患者, 12例復發,療效顯著。2003年榮獲科技進步二等獎,因此成名。
2007年受成都錦江人民醫院唐建華院長邀請,擴建成都皮膚疾病防治研究所,同時,擔任成都錦江人民醫院皮膚科學術帶頭人,全面負責科室臨床、科研診療工作。
2009年,參與省級課題《中醫外治特色療法和外治技術示範研究》科研工作順利結題。獲得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西南地區皮膚病科研獲此殊 榮僅趙成志一人,在項目學術交流會上,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長范瑞強教授稱讚趙成志為“西南中醫治療皮膚病第一人”。
2011年,因對皮膚科的多發病、複雜性疾病診治具有較高的水平,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其專業一招致效的本領深受患者認可與好評,被中央保健委員會聘為“中央保健會診醫生”,在“中國皮膚病學發展大會”上,被授予為“全國優秀皮膚病診療醫生”。

個人職務

成都錦江人民醫院皮膚科學術帶頭人
成都皮膚疾病防治研究所醫生組組長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華中醫藥學會皮膚科分會副主任委員
四川省整形美容協會常務理事
《皮膚性病診療學雜誌》、《中華醫學實踐雜誌》編委

主要榮譽

“四川省優秀青年中醫、中西醫結合工作者”
“全國衛生先進工作標兵”
“四川省衛生系統拔尖創新人才工程培養對象”
“患者好評醫生”“先進個人”“科技進步獎三等獎”等

研究方向

中醫藥皮膚病的外科治療、美容皮膚外科、脫髮相關因素研究。

科研成果

從醫以來,趙主任一直致力於皮膚病及皮膚疑難雜症的科研和臨床診治,他總結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臨床經驗,在國內外重要醫學期刊上發表論文30餘篇,其中發表 發表國家A級論文13篇,主持的省科技廳課題有2項:《滋陰清熱方干預狼瘡鼠的核蛋白質組學研究》(已於2009年結題)和《基於蛋白質組學的尋常型 銀屑病患者血T淋巴細胞與中醫證型關係的研究》,參與省級以上課題有2項《補腎健脾法防治SLE患者骨密度減少的機制研究》、《中醫外治特色療法和外治技術 示範研究》。發表省級以上期刊學術論文10餘篇。副主編著作一部《皮膚科治療學》,參編《紅斑狼瘡》、《現代性病學(第二版)》、《現代皮膚性病學》、 《現代皮膚性病彩色圖譜》等專著。獲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擅長項目

牛皮癬銀屑病白癜風、脫髮、皮炎、痤瘡(青春痘)、過敏性紫癜濕疹蕁麻疹等方面有著顯著的治療效果,深客群多患者認可與信賴。

科研項目

1、[項目名稱] 四川真菌病病原學研究
[主要完成人] 馬顯明,蔡成仁,趙成志,虞瑞麒,陳小東
[課題時間] 1999年
[獲獎等級]科技進步二等獎(證書號:86-2-36-1)
[成果簡介]
通過對淺部真菌病流行病學和病原學調查,弄清其流行病學特點、重點發病區和病種。採用30餘項技術手段對分離出3562株真菌進行系統分析。同 時進行病原研究,弄清了貓耳洞環境和駐地犬、鼠所存在癬菌與民眾癬病密切相關性,提出了有效防治方案和有效治療藥物,施行後使發病率大幅度下降,並受到好 評。
2、[項目名稱] 雲南、四川腋毛癬流行病和病原學研究
[主要完成人]趙成志,張超華,陸曉明
[獲獎時間] 2001年
[獲獎等級]科技進步二等獎(證書號:87-2-056-1)
[成果簡介]
通過對2370名民眾和670北京居民調查結果表明,其發病率明顯高於北京地區居民。各地區人員的發病率也有差異,例如雲南高於廣西,雲南高山 民眾高於平原居民,腋毛癬是該地區常見的皮膚病之一,患者有程度不同的臨床症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身體。在我國首次從腋毛癬中分離出G+桿菌,利用多學科 48項實驗,經過10000餘次試驗,對該菌生長所需條件、菌落演變特點、生化特點、超微形態、DNA中G+C含量測定、致病性、藥敏進行研究,並與國際 上微小卡奴卡氏和微小棒狀桿菌對比,證明為國外尚未報導的新菌種,定名腋毛桿菌,針對性提出了治療方案,實施後治癒已查出病人。撰寫論文15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