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橋蟠龍欄板浮雕

趙州橋蟠龍欄板浮雕

趙州橋蟠龍欄板浮雕位於趙州橋兩邊的欄板和望柱上,雕刻有各種蛟龍、獸面、竹節、花飾等。潘龍汪洋戲水,蒼龍意欲騰空,龍獸之狀,若騰若飛,石雕的刀法蒼勁古樸,藝術風格豪放而新穎,刻工精細,意境深遠。顯示了隋代渾厚、嚴整、矯健、俊逸的石雕風貌。宋代趙州刺史杜德源有詩讚曰:“駕石飛梁盡一虹,蒼龍驚蟄背磨空”。元代劉百熙有詩讚曰:“水從碧玉環中過.人在蒼龍背上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州橋蟠龍欄板浮雕
  • 跨度:37.037米
  • 又名:安濟橋
  • 建成於:隋開皇末年至大業初年
歷史沿革,藝術價值,修繕和保護,

歷史沿革

在河北趙縣,又名安濟橋。建成於隋開皇末年至大業初年。橋只用一孔石拱,跨度為37.037米,是世界上現存最古的大型敞肩石拱橋。橋面兩旁有扶欄望梯形,欄板有蟠龍石雕。欄板正面兩龍奮力鑽穿的形狀,龍頭相背,前腳互相推摯,後尾緊貼板上,龍全身刻鱗甲,構思巧妙,龍的形狀生動,系隋代石浮雕的精品。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跨度拱券大石橋,它無論在材料使用上、結構上、造型上和經濟價值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成就。拱形的石橋,既符合了建築力學的要求,也滿足了人們視覺美感的需要;石橋上的涵洞,既可減重、省料,又使人感到通透、輕快。
趙州橋位於河北省趙縣境內,因趙縣古稱趙州而得名(又稱安濟橋),趙州橋建於隋開皇年(公元581-600)年。據唐中書令張嘉貞《安濟橋銘》記載:"趙郡洨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距今已有近1400年歷史,它不僅是我國而且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巨大石拱橋,對世界後代的橋樑建築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拱上加拱的"敞肩拱"的運用,更為世界橋樑史上的首創。在歐洲,最早的敞肩拱橋為1883年法國在亞哥河上修造的安頓尼鐵路石拱橋和在盧森堡修造的大石橋,但它比中國的趙州橋已晚了近1100年。
趙州橋趙州橋
1991 年,趙州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為世界第十二處"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蹟",這標誌著它與埃及金字塔、巴拿馬運河、巴黎艾菲爾鐵塔等世界著名歷史古蹟齊名。趙州橋全長64.4米,拱頂寬9米,拱腳寬9.6米.跨徑37.02米,拱矢7.23米.從並列砌築而成,其建築結構之奇特,自古有"奇對固護,甲子天下"的美稱,不僅有高度的科學性,而且具有我國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是我國古代建築的偉大作品。

藝術價值

趙州橋不僅科學水平很高,而且造型藝術十分優美,它的弧形平拱和敞肩小拱的造型,巨身空靈,線條柔和,雄偉秀逸,穩重輕盈;遠眺猶如蒼龍飛架、初月出雲、又宛若長虹飲澗、玉環半沉在橋的主拱頂上雕有龍頭形龍門石一塊,八瓣蓮花的仰天石點綴於橋側。以造型逼真的石雕群像,運用浪漫手法,塑造出想像中的吸水獸,寄託人們期望大橋永不遭受水災、長存永安的願望。橋兩邊的欄板和望柱上,雕刻有各種蛟龍、獸面、竹節、花飾等。潘龍汪洋戲水,蒼龍意欲騰空,龍獸之狀,若騰若飛,石雕的刀法蒼勁古樸,藝術風格豪放而新穎,刻工精細,意境深遠。顯示了隋代渾厚、嚴整、矯健、俊逸的石雕風貌。宋代趙州刺史杜德源有詩讚曰:“駕石飛梁盡一虹,蒼龍驚蟄背磨空”。元代劉百熙有詩讚曰:“水從碧玉環中過.人在蒼龍背上行”。
趙州橋趙州橋
趙州橋建築巧奪天工,所以自宋元以來,廣泛流傳著魯班修橋,上帝派"天工""神丁"暗中相助,一夜成橋的神話故事,膾炙人口的戲劇《小放牛》,匠師李春喻為"聖人",更增添了趙州橋的神奇色彩。

修繕和保護

在營造趙州橋,修繕趙州橋,保護趙州橋以及宣傳州橋中,突郵人物包括總設計師李春、能工巧匠李通、李 等;為修繕趙州橋積極捐助、倡導,負責工和管理者張居敬、張居仁兄弟,王元治癢生;為宣傳趙州橋的知名度,並同佛教文化融為一體的著名大法師從諗;以及在“文化大革命”中以理服人,保護限趙州橋的老革命工作者陶治----趙州橋歷經1300餘年,可歌頌入史冊有交的人物很多。限於資料,僅根據歷史文獻和《趙州志》記載,以及採訪的口碑次料,經過反覆核實,為下列人物立傳。
李春
李春系隋代著名匠師。趙郡(今趙縣)人。隋開皇十一至十九年(公元591-599年)他擔任總設計師,率能工巧匠李通、李等 建造了趙郡 河石橋,宋代改名安濟橋。唐中書令張嘉貞《趙州大石橋銘》云:“趙郡 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在世界橋樑史上首創敞戶拱學派。隋末越王楊侗皇泰初年(公元618年),他總結安濟橋的營造經驗,由趙州人民集資,在州城西門外清水河上,建成了永通橋。被譽為“聖人”。
從諗
從諗(778-897年)俗姓郝,唐代曹州(今山東曹縣)郝鄉人。從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年屆80歲的從諗禪師駐錫趙州觀音院(今趙州柏林禪寺)傳禪弘法40載。為南禪頓教北傳之先驅。化行燕趙,行業日隆,玄言妙理,布滿天下,時稱“趙州門風”。後人尊為“趙州古佛”,禪典燈錄中稱他為“趙州”。
“趙州”在觀音院傳禪弘法40個春秋,其禪理有一個特點,多以趙州事物曉示禪門弟子,不離趙州“城門”、“城廂”、“石橋”;從“偷趙州簡子”的婆子、“販私鹽漢子”到“兵士”、“軍將”、“大王”;從“七斤布衫”、“大蘿蔔頭”到“狗子”、“驢糞”等身邊萬物,即景發禪,形成一家宗風在趙州,昭示佛門弟子以“平常心”,做“本分事”,積善行德,天長地久,坐地成佛。
在平凡的禪理中有關趙州橋的故事頗多,對弘揚遠播趙州橋的知名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佛門後世傳人整理付梓他的《趙州錄》、《趙州禪師語錄》、《趙州禪之特性》以及日本《鈴木大拙全集》等佛教經典中,都記載有趙州從諗禪有關趙州橋的故事內容,為中日文化交流起到了一定作用。
唐昭宗乾寧四年(公元897年)冬十一月二日(一說十日)園寂於竇於家園,住世120歲。諡號真際禪師。元代天曆二年9(公元1330年)趙州永安院(宋代觀音院改永安院,州柏林禪寺)為紀念他,建造了磚木結構塔,名曰“真際禪師光祖之塔”。
張居敬、張居仁
張居敬、張居仁,明代趙州棘蒲社大石橋村張時泰之子。
居敬,字伯簡,號可齋。明隆慶丁犯(公元1567年)舉人。官至陝西莊浪道(今甘肅泰安縣北),積站銀兩萬餘兩,以備兵荒,廉潔從政。
居仁,時泰次子,字叔廣,號育華。幼聰穎,7歲能詩文屆,18歲舉茂才,萬曆已醜(公元1589年)進士。歷任胺州刺史。受奸佞陷害,貶為楚藩幕,隨大司馬李化龍征播囚楊應龍,為攻海龍囤,遂滅之。磨盾草露部署藁尾曰:“口吐血,眼流血,想英雄肝膽裂,一片丹心堅似鐵。”以勞瘁卒,敘功,誥封兵部職方郎中。
居敬兄弟於明癸丑(公元1563年),因賣柴者在趙州大石橋下烤火,“火逸延焚,致橋石微隙,而腰鐵因之肅銷,且上為輜重穿敝。”見此狀後,謀請知縣李方至,倡導修葺趙州大石橋,令僧人明進緣幕得數千緡,在知州王實先督敕下,經丁酉(公元1588年)秋同,修復竣工,煥然一新。
明丁酉(1588年)趙州永通橋,因年久失修,橋面石破損,欄桿斜。居敬兄弟二人各捐資數十金為眾倡導,並從州內四方募緣數千緡,把永通橋修葺如故,頗得知州、知縣和遠近百姓稱頌。
王元治
王元治,清代人,趙州西章呂癢生。賦慷慨,樂善好施。與鄉里鄰居和睦相處,鄉里不論誰家有難,便解囊相助。遇有災荒,開倉賑濟貧困者,不管遠近,只要他知道辦義學,必捐重資幫助。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重修趙州大石橋,知州李景梅讓他負責修繕工程,他率先捐資數十緡,在他的帶動下,州內眾多村民紛紛出資,籌資很快完成。工竣後,知州賜“急公好義”匾額表彰他的事跡。壽80而卒。
陶 冶
陶冶(1909-1992年),趙縣東楊村人。原名安慶梅,1938年參加革命工作後化名陶冶。1942年任區助理員,7月21日參加中共趙(縣)元(氏)寧(晉)縣委書記劉濟舟、縣長季文在黃市村如開的抗日會議。突然,被日本侵略軍隊、趙縣偽軍聯合襲擊。在突圍中不幸被俘。開始,扣押在趙縣城內一個多月,獄中進行鬥爭,憲兵和日軍頭目對他無可奈何。1943年8月26日,解往寧晉縣日軍紅部牢房。獄中雖受盡苦刑,始終堅信共產主義的勝利。9月下旬一天,他和劉希明、侯松漢等趁放風之機,從而所牆上拔下一個和半截柳葉鋸子,聯繫獄中革命戰友,研究制訂越獄計畫。從8月29日開始暗暗地挖牆洞,9月7日挖通了監獄牆壁。乘夜深人靜,他同12名難友一起,逃出了日本侵略者鐵窗虎口,越獄勝利成功,回到老家。傷勢養好後,繼續在趙縣參加抗日戰爭。新中國建立後,他提任縣委理論教師。1957年任趙縣文物保管所長。他熱愛文物工作,為保護國家文物盡職盡責,不遺餘力帶病堅持工作。1966年9月下旬一天,趙縣中學和其它學校造反派學生---“紅衛兵造後團”,以破“四舊”為名,要搗毀趙州橋。身為所長的陶冶,不怕被扣上反對“文化大革命”的帽子,理直氣壯地挺身而出,將計就計,婉言向“紅衛兵小將”進行說服教育工作。他說:“紅衛兵最聽毛主席的話,是不是呵?”
“是呀!紅衛兵小將說得好!趙州橋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文化大革命’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發動領導的,要破‘四舊’,‘立四新’,我堅決擁護。可是,在石橋算不算‘四舊’,能不能破,我還弄不清楚。我向上級請示一下,讓上級問問毛主席。如果毛主席說大石橋是‘四舊’,我再告訴你們,咱們一起把它砸爛。紅衛兵小將,你們說好不好!”
“好!就這么辦!”一隊天真爛漫的紅衛兵打著旗幟,唱起“造反有理”和毛主席語錄歌走了。從而避免了一場大禍,保住了這座石橋。
“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不公平待遇,平反後仍念念不忘趙州大石橋。他向中共趙縣黨史辦公室、趙縣地方志編委員會辦公室和趙縣文化志編輯辦公室提供了許多有關趙州橋的寶貴資料,為趙縣精神文明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1992年5月病逝,終年83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