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大有

清朝同治年間(1862–1875),距今約一百三四十年,上虞人趙姓即趙大有的創始人(趙菊娥的先祖),以做糕點謀生。

基本介紹

  • 本名:趙大有
  • 出生時間:1862
  • 去世時間:1875
  • 性別:男
概述,不同發展階段,初創期,發展期,鼎盛期,新發展期,品牌優勢,歷史,做工,信譽,價值與定位,

概述

那時緊鄰寧波餘姚的上虞經濟非常蕭條,民不聊生。當時做出來糕點少有人問津,先祖為了謀生及彌補家計,邀同族人一道裝運來一船梁湖米前往明州府城,即如今的寧波市江東後塘街楊柳道口租下一間店面製作年糕,取店名為“趙大有”。那年從農曆十一月開業,做到年底回家過年,想不到短短兩個月製作下來,年糕以細、滑、韌在當時甬城市民中享有較高的聲譽。這兩個月的試銷經營不僅使他們嘗到了甜頭,也瞄中了這塊市場。次年,他們準時前來經營,深受寧波百姓歡迎。隨後趙氏家族群起仿效,每年到寧波開年糕店的陸續增加,成為趙氏家族中唯一的副業。後由於缺乏固定店基,經趙氏先祖們決定,只能彼此輪流替換,不管誰經營,均以“趙大有”作統一招牌,產品漸漸地發展,生產的各類傳統糕點食品,暢銷甬城,享譽滬浙一帶。
寧波當地有一習俗,每逢農曆大年三十夜,家家戶戶都要吃汁水年糕湯,所謂“年糕年糕年年高,一年更比一年好”,也就說要圖個吉利。自趙大有年糕在甬城嶄露頭角後,市區經營糕團的一些作坊都先後被排擠出去,其主要原因在於梁湖的早粳米遠比寧姚幫的晚粳米來得糯,來得韌。再加以梁湖幫師傅憑藉選擇的優良石磨,操作工藝精細,製作出的年糕細、滑、糯、韌。故他們製作出的年糕用天水浸在缸里可以放到春耕大忙季節,作為農忙的點心。由此趙大有的年糕在寧波市民中,享有較好的口碑,生意出奇的興隆,於是趙大有食品憑藉著製作年糕,在這塊土地上慢慢地站穩了腳跟……

不同發展階段

初創期

傳統糕點的奠基人趙大有
梁湖年糕在寧波打開市場銷路後,銷量逐年遞增,而從事這一生意的趙氏族人也愈來愈多,但直至民國以前,在這數十年間始終沒有固定店面。民國初年終於在寧波江東百丈街的大戴家弄口正式創設了第一家“趙大有”店,也是趙氏人從短幫經營轉為長年經營寧式花色糕點的開始。
他們先在寧波江北岸一家飲食店當學徒。不久趙氏先祖全家從上虞遷居於寧波江東米行街孫家門,租屋製作印花糖糕,每天半夜起來磨粉,蒸糕,一早往街巷、茶館兜售,長年累月。數年後,積有餘資,乃在後塘街覓得店面。趙氏先祖後來在茶館中結識了寧幫糕團名師蘇瑞財、陳高仁,贏得他們的支持。當時寧波糕團店林立,寧波江東百丈街友葛家橋口的梁新全和黃梔花弄口街頭的王萬興兩家老店近在咫尺。米行橋口兩旁另有“湯家雪團”、“廈家鬼”等幾家。趙大有創業伊始,自知欲求發展,須經奮鬥。有一天趙氏祖父求籤天童寺,得“雙龍搶珠”,歸後告知家母:“佛說雙龍搶珠,我趙大有是顆明珠,曬熬高地有低地,氽去低地有高地”。意思是,即使做寧式糕團被擠垮,也可退守梁湖年糕經營陣地。由此鼓舞先祖們與同行進行競爭的勇氣。自那年農曆七月二十一開業,止八月十六近一個月時間內,趙大有通宵生產糕點。但梁、王兩家自不會退讓,三家糕團店徹夜高懸汽油燈,照得百丈街如同白晝一般。趙大有初顯鋒芒,生意興隆,而甬城百姓貨比三家,一致公認趙大有糕團質量要勝過梁、王、湯、廈各店。不到三五年間,湯、廈兩家先後關門歇業,梁新全、王萬興店也相繼倒閉停業。百丈街上唯有“趙大有”糕點一枝獨秀,生生不已。

發展期

風雨兼程中的趙大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