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婚

趕婚指的是一種群體扎堆在某段時間結婚的現象,往往與吉慶迷信或節假等特殊日期有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趕婚
  • 代指:一種群體扎堆在某段時間結婚
  • 類型:風俗
  • 有關:吉慶迷信有關
概述,原因,迷信,大事件,問題,解讀,透出社會文明的缺失,深層是一種“文化迷失”,網路傳播新特點,

概述

如因為雞年沒有立春,民間迷信無“春”是“寡婦年”,所以臨近歲末,很多年輕人紛紛提前婚期,搶在12月份和2016年1月登記結婚。狗年是雙春,民間素有無春不宜結婚之說。2006年又有人扎堆結婚。比如說還有民間所說的“啞年”,遇到次年,也有說不宜結婚。

原因

迷信

“雞年無春”、“明年豬年也無春”傳說的影響,很多新人想盡辦法擠進有“雙立春”的狗年,甚至願意一切從簡在小飯店辦婚宴。帶6或8等吉慶數字的日期也是趕婚集中的日期。2009年9月9日,廣州將有6106對新人“趕婚”。 節假由於工作的繁忙,很多人在國家規定的假期結婚,如國慶,五一等節假日期。都市生活節奏日益加快是主因。然而,婚禮畢竟是見證戀人愛情的神聖儀式,不少新人也想盡辦法彌補時間的缺憾,有的將婚禮交給婚慶公司,有的則自己設計婚禮流程,個性化的婚禮儀式也日益受到青年人的青睞。而隨著“八零後”主力結婚人群的壯大,新人們對所謂的結婚要挑“黃道吉日”的傳統做法,有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見解。

大事件

吉利的大事發生的時候,也是趕婚的時候,如在北京奧運會開幕之際,興寧市398對情侶選擇當天登記結婚,這是該市有史以來結婚登記人數最多的一天。廣州市2008年8月8日當天全市38個婚姻登記處共受理結婚登記預約4030對。

問題

結婚成本增加,婚慶費用上漲,助漲二手房熱潮,服務供不應求,投訴上漲。投訴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宣傳不清,有誤導嫌疑。某婚紗店對外宣傳提供的相冊為加厚雜誌冊,消費者以為是將照片製版,然後用厚銅版紙印刷,製成類似雜誌的樣式。可最後交付的時候,卻只是把洗好的照片貼在紙板上的普通相冊。常有消費者投訴經營者不能按約定時間交付照片,或拖延提供贈品。 二是契約上註明“加長林肯”,結果卻變成了“小寶馬”,一些婚車晚到,甚至不到。三是產品質量難保證。有的相片顏色與樣片不符。相框有異味、相冊裝訂粗糙;還有的設計祝福語中有錯別字、電子相冊甚至無法播放。編輯本段|回到頂部趕婚 注意 上海浦東消保委提醒消費者,選擇婚慶公司一定要慎重,貨比三家。簽契約前要先驗看其營業執照是否有婚慶服務的許可;簽契約要明確各自的權利、義務,避免概念模糊,比如婚車不能只寫轎車,要把婚車的牌子、型號、款式,甚至顏色等寫在契約里;最重要的是要保留好相關憑證,在發生糾紛時,及時與行業協會聯繫或向消保委投訴。

解讀

透出社會文明的缺失

無論年末趕婚,抑或猴年生子,本是生活中事;可一旦成為一種流行跟風現象,透出國人行為的群體性內涵,就變成一個值得深思的話題。 這種散播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說大不大,但從中卻映射出了一些人素質不高這樣一個事實。對此,宋林飛覺得,不能將認識簡單化,而應該沉下心來研究。尤其像這種較大面積的群體行為流行,其實反映了社會文明程度亟需提升這樣的大問題。 經濟發展了,社會文明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這不能不說是發展中的一種缺失。社會文明,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這不僅是公共場合的禮貌交談、排隊有序,同時也浸潤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與取向中,進而體現出一個國家、城市的文化根基。 經濟要繼續較快發展,需要社會的和諧共生。流言與“時從”現象將留給人們深深的思考。

深層是一種“文化迷失”

無春不宜婚,這種民間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社會發展至今日,如此流言再度甚囂塵上並且廣為流傳卻讓人匪夷所思。雖然“清醒”,但還是“跟從”;明知“荒謬”,卻仍“流傳”,這的確令人費解。在所謂的“趨吉避凶”的理由後面,隱藏的是人們在社會機器高速運轉下,對自身命運、未來前途的不確定感、不安全感。宋林飛說,上世紀60年代,嬉皮士、光頭樂隊、朋克搖滾在西方社會曾一度甚為流行,這在我們國家沒出現過;可是當今,一些“新式迷信”、“疑似迷信”和流言之類的東西在國內卻出現了盛行的跡象,從深層次看,是一種“文化迷失”現象。兩者雖表現形式不同,但本質是一樣的:物質文明的較快發展,掩藏不住精神文明發展不夠的失調。這並不意味著人們對事物沒有認知能力,更多的是表現在行為缺乏辨別能力上。什麼是合理、科學的行為方式?在很多人的眼裡,跟著大家做就是合理、科學的。

網路傳播新特點

當然,流言問題的產生,和傳播渠道也是關係密切。除了人際和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外,當今又多了一個網路。雖然網路的引導性要弱一些,但是由於虛擬空間自由度高,加上傳播又相當迅捷,因此一旦出現某些不良信息,就很容易相互感染。不可否認,流言從傳播流行到行為跟從,在很大程度上是網路“傳染”的結果。如果頭腦里沒有鑑別、抵禦意識的話,就會不知不覺染上這種“流感”。這種病毒性訊息在網路空間的肆意流行,不僅已經成為一種網路病理現象,並正在成為一種社會問題。如果相應的防禦生態與抵禦機制還沒有形成,要抗拒流言殊為不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