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鱯

越鱯

鱨科鱯屬的魚類。在中國,分布於元江、海南島內陸水系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越鱯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輻鰭魚綱
  • :鮎形目
  • :鱨科
  • 鱯屬
  • :越鱯
  • 分布:元江、海南島內陸水系
形態特徵,分布,生物學特徵,

形態特徵

越鱯背鰭Ⅰ-7-8;臀鰭ii-10-12;胸鰭Ⅰ-9-8;腹鰭i-5;尾鰭ii-15-ii。鰓耙13-17;椎骨43-46。體長120-258mm:為體高4.9-5.3倍,為頭長3.7-4.1倍。頭長為吻長2.3-2.6倍,為眼徑4.2-4.7倍。體延長,前部粗圓,後部側扁。頭較寬,向前漸縱扁,頭背光滑。眼大,橢圓,側上位。前後鼻孔相隔較遠,前鼻孔呈短管狀,後鼻孔圓形。須4對,頜須長,超過背鰭基後端。鰓蓋膜不與鰓峽相連。鰓耙細長。體裸無鱗。背鰭骨質硬刺光滑。脂鰭高,且長,後緣游離。
越鱯
越鱯

分布

雲南元江、紅河與海南島。 食性研究研究了越鱯的食物組成、攝食強度和攝食形態學。樣本251尾,2008年6月~2009年5月采自雲南元江。結果表明:越鱯的食物由水生昆蟲幼蟲和小型魚類等15類組成,水生昆蟲幼蟲和小型魚類的出現率分別為73.8%和64.2%,所占比重分別為40.0%和46.9%,小型魚類和水生昆蟲幼蟲為越鱯的主要食物。隨著體長增加,食物類別減少,攝食強度降低;水生昆蟲幼蟲的出現率降低,成蟲出現率增加;體長160mm以上個體胃中出現陸生昆蟲且其出現率持續上升。食物組成的季節變化明顯,攝食強度的季節變化不明顯。越鱯是一種偏肉食性的雜食性魚類,主要攝食底層小型魚類和水生昆蟲幼蟲。

生物學特徵

1星耳石是鑑定越鱯年齡的適宜材料,微耳石和脊椎骨可作為輔助材料。星耳石上的年輪類型為疏密型。體長與耳石輪徑的關係為L=139.54R+30.491(r2=0.945,n=204)。此外,微耳石的重量(Wo)也與年齡(A)密切相關,關係式為
2.元江越鱯的漁獲群體由1-4齡4個齡組組成,以1-2齡個體為主,占漁獲物總數的的83.16%;眾數體長115~175mm,占漁獲物總數的79.87%,體重70 g以下個體占84.16%。體長與體重的關係為:越鱯的生長符合von Bertalanffy生長方程,方程參數為:W∞=260.759 g;生長方程如下:L1=27.9(1—e-0.28768(t+0.9337)) Wt=260.759(1-e-0.28768(t+0.9337))3拐點年齡(ti)為2.68 a。
3.越鱯是以小型魚類和水生昆蟲幼蟲為主要食物的肉食性魚類,小型魚類和水生昆蟲幼蟲在胃含物中的出現率分別為64.2%和73.8%,分別占胃含物食物比重的46.9%和40.0%。越鱯也是一種廣食性魚類,除了上述主要食物外,胃含物中的食物類別還包括水生昆蟲成蟲、陸生昆蟲、軟體動物、環節動物、甲殼類、魚卵、青蛙、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穀物類、水生植物以及藻類。越鱯較為貪食,飽食時充塞指數可達11.6%-16.2%。160 mm~185 mm體長組為越鱯食性的重要分界組,此體長組之後充塞度和充塞指數減小,攝食率降低,食物種類簡單化,水生昆蟲幼蟲也下降為次要餌料;攝食強度的季節變化差異不十分明顯,水生昆蟲幼蟲在夏季和春季出現率較高,秋季最低,而底棲魚類的出現率與之相似,另外,春季和夏季也有比秋季更豐富的食物種類。
4.越鱯繁殖期為4-7月,產卵類型為一次性產卵;雄魚主要成熟於2齡,雌魚主要成熟於3齡;非繁殖季節性比♀:♂=1:1.1786,繁殖季節(4-7月)性比♀:♂=1:0.8704,1-4齡雌性越鱯的成熟係數(GSI)依次為:1.802%、4.389%、9.772%、10.719%;個體絕對繁殖力790~2115 egg/ind.,平均為1483 egg/ind.;相對體長繁殖力(F/L)為39.44~92.84 egg/cm(平均為69.77 egg/cm),相對體重繁殖力(F/Wo)為9.22~17.22 egg/g體重,平均13.37 egg/g體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