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國貴族墓

越國貴族墓

2003年12月,浙江省長興縣發現一座未遭盜掘的戰國大墓。其墓壙開鑿于山體表面,東西長14.8、南北寬5.1~5.7、坑深2.3米。墓葬東壁還有一條斜坡墓道。葬具有木槨,隨葬器物有原始瓷器、陶器和玉石器等。在此墓北側的山坡上發現一個長方形岩坑,出土大量的原始瓷或硬陶樂器,種類有甬鐘、磬、鎛、鉤鑃、鉦、(釒享)於、懸鈴等,顯然這是一個陪葬的樂器坑。作者認為,該墓的年代為戰國早期晚段,墓主人是越國的貴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越國貴族墓
  • 時代::春秋戰國
  • 發掘單位::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 
  • 屬於:江西
文物考古,隨葬品,樂器,主要陶器,

文物考古

2003年3月至2004年12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無錫市錫山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組成聯合考古隊,對鴻山鎮開發區範圍內的土墩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結果是驚人的,15個土墩中有7座墓葬是戰國早期的越國貴族墓,這7座貴族墓分為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墓,並以丘承墩特大型墓為核心,呈扇形分布。根據隨葬品的等級和規模,專家又確定了越國貴族的五個等級。這是我國第一次較完整地揭示越國貴族墓葬在同一墓地中的分布規律。

隨葬品

讓專家感到驚喜的是,7個墓葬中共出土了2000餘件隨葬器物,其中丘承墩出土隨葬器物1100餘件,玉器40餘件。“鴻山越墓出土的隨葬器物是目前已發掘的越國墓葬中等級最高、質地最好且器類最為齊全的。”項目考古領隊、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張敏表示。
越國貴族墓
丘承墩出土的40件玉器中葬玉有覆面和帶鉤佩玉有龍形佩、雙龍佩、龍鳳佩、龍首、璧形佩、環、和動物造型的鳳鳥、奔兔等。玉覆面以條帶分為四區,每區各雕一淺浮雕龍紋;玉帶鉤以四條長蛇為飾,蛇身穿過中心的圓環並盤繞四周,鉤作蛇首狀,均為罕見的越國貴族葬玉。
“這些精美絕倫的玉器都彰顯了墓主的顯赫身份。”張敏介紹說,只有諸侯才能用玉覆面,而“四龍四蛇”更是最高級別的紋飾組合。隨葬的佩玉中有五璜,這也是代最高等級的諸侯隨葬品。這些都標明墓主的身份與諸侯相當或略低於諸侯。
丘承墩出土的玉器中不少使用了微雕工藝,這可能是國內發現的最早的微雕玉器。最突出的是一件玉鳳,長僅3.3厘米,鳳身飾以精美微雕,在放大鏡下方清晰可見。這件玉鳳體態優雅飽滿,厚重又不失輕盈,造型既平衡又有不對稱的張力,體現了工匠豐富的想像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王巍說:“浙江印山越王墓雖然規模宏偉,結構獨特,但由於被盜掘,隨葬品所剩無幾,使學術界對越國歷史和文化的研究受到很大局限。鴻山越墓未遭盜掘,墓葬形制和隨葬品保存完好,有助於全面了解戰國早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是建國以來吳越考古最重大的發現。”

樂器

鴻山越墓向世人展示了種類齊全的龐大越國地下樂器庫。墓葬群共出土樂器500餘件,其數量和品類都堪稱我國音樂史上的空前發現。
鴻山越墓出土的青瓷樂器中有成套的仿中原青銅樂器的編鐘、甬鐘和石,亦有越式的錞於、丁寧、鈴形器、鈕鐸、句鑃、鈕鎛、鼓座等,其種類遠遠多於曾侯乙墓
缶、和鼓座是首次發現的越國樂器和樂器部件。《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曾有記載,澠池會上藺相如請秦王為趙王擊缶,但長期以來,人們對“”只聞其名,未見其形,且一直認為缶是瓦器。鴻山越墓出土的3件青瓷三足缶使其得以正名,它們與其他樂器同出土於壁龕中,口徑達40厘米,作深腹盆形,內外施青黃色,口沿和上腹部飾細蟠虺紋,有兩個獸首狀寬耳,另兩側有一對稱的蜥蜴匍匐在口沿,蜥蜴的兩前肢攀在沿上,而口銜缶沿,造型誇張生動。
青瓷鼓座是首次發現的越國青瓷樂器部件,即懸鼓的座基,因同時出土4件,並與鐘、鎛、鐸、錞於、丁寧、句鑃共出,故將其定為鼓座。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鼓座上部有6條堆塑的雙頭蛇,蛇身飾鱗紋,彎曲作遊動狀,頭向上昂,兩蛇相交,栩栩如生。
民族音樂專家、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院長伍國棟教授表示,中國先秦音樂史研究大多是以中原音樂為中心而展開的,對吳越地區的音樂文化提及不多,實證材料不足是個很重要的原因。這次越國隨葬青瓷樂器如此大量集中出土,十分罕見,這龐大的地下樂器庫也體現了當時音樂生活的豐富多彩,填補了東南地區古代音樂文化史料不足的遺憾。

主要陶器

在鴻山越墓考古之前,中國最早的成熟瓷器出現在東漢時期。此次鴻山越墓出土的近千件青瓷器中,發現了極少量的高等級瓷器,質地堅硬,胎色發白,釉色泛綠且成玻璃狀,厚薄均勻,而且胎釉結合好,與六朝時期最高等級的青瓷器相當。張敏說,這一發現將我國成熟青瓷出現的年代向前推了600年左右,為研究和探討我國瓷器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珍貴資料。
丘承墩還出土了4件琉璃釉盤蛇玲瓏球形陶器,8條蛇盤成圓圈狀,一蛇口銜另一蛇尾部,紅、藍、白三彩相間。玲瓏球形器是首次發現的最高規格的越國隨葬器物,專家認為它是象徵王權或神權的神器。這是國內首次發現的戰國早期的低溫琉璃釉陶器,對研究我國的陶瓷史彌足珍貴。
隨葬品的獨一無二自然意味著墓主身份的獨一無二。人們最想知道的是,鴻山越國貴族墓中的特大型墓丘成墩的墓主是何許人也?張敏認為,墓主應該是僅次于越王的某一個功高權重的大夫。但也有專家認為,墓主就是越王,或者是王室成員。由於沒有出土帶文字的隨葬品,丘承墩墓主之爭尚難有定論。
無錫東鄉的鴻山鎮,緊靠梅里,古代屬於“梅里聚”,是開創勾吳文化的吳泰伯生活過的地方。
在鴻山鎮北面,有一座鴻山,又名鐵山,從前這座山叫“皇山”或“古皇山”。這是因為山之南麓有泰伯墓。相傳,泰伯在位49年後在此山下逝世。這些都是舊話,在這裡新近發現的越國貴族墓,再次讓鴻山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因為這個發現被評為2004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據介紹,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錫山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組成的聯合考古隊於2003年3月至2004年12月間對無錫市錫山區鴻山鎮開發區範圍內的土墩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15個土墩中有7個墓葬是戰國早期的越國貴族墓,分為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墓等級別,他們以丘承墩特大型墓為核心,呈扇形分布。這是我國第一次較完整地揭示越國貴族墓葬在同一墓地中的分布規律。鴻山越墓出土的隨葬器物是目前已發掘的越國墓葬中等級最高、質地最好且器類最為齊全的。7個墓葬中共出土了2000餘件隨葬器物,玉器約40件。許多高等級青瓷禮器、樂器和玉器都是首次被發現和確認。
鴻山越墓共出土樂器500餘件,其數量和品類堪與曾侯乙墓相媲美。出土的青瓷樂器中既有成套的仿中原青銅樂器的編鐘、甬鐘和石磬,亦有越式的鈴形器等,還有以往從未確認的缶,是越國音樂考古的空前發現,堪稱種類齊全的龐大地下樂器庫。
墓主身份根據墓葬的規模、形制和在墓地中的位置,以及隨葬器物的數量、種類和等級推測,鴻山貴族墓地中特大型墓丘承墩(DX)墓主的等級應為僅次于越王的越國大夫級,此墓主室和後室總長僅次於紹興印山越王墓,遠高於其他中小型越國貴族墓,而出土的隨葬器物則是目前已發掘的越國墓葬中等級最高、質地最好且器類最為齊全的;而大型、中型和小型墓雖皆為貴族墓,其墓主的身份則依次遞減。
隨葬器物隨葬器物以丘承墩(DX)的等級最高,也最為精美,其中低溫琉璃釉陶器為我國首次發現,玉器中使用的微雕工藝爐火純青,而青瓷器燒造水平遠遠高於以往常見的原始青瓷,胎、釉都與六朝青瓷無異。現將丘承墩出土的部分隨葬器物簡介如下:
琉璃釉盤蛇玲瓏球形器,4件,底徑6.5、高6.1厘米,泥質陶,低溫琉璃釉,以8條蛇盤成圓圈狀,一蛇口銜另一蛇尾部而組成玲瓏球形,以點狀的藍色琉璃釉繪成蛇頭和蛇身的紋飾。玲瓏球是首次發現的最高規格的越國隨葬器物,其用途可能為象徵王權或神權的神器;玉器近40件,主要為葬玉和佩玉。葬玉為具有越風格的覆面和帶鉤等,而佩玉則多帶有中原色彩。
玉覆面1件,長7.8、寬5.8、厚0.2厘米,青白玉,大部分白化,夾有花斑,整體長圓形,兩耳略外X,各有兩穿,正面以條帶分為四區,各雕一淺浮雕龍紋,周邊間以雲紋、斜線紋和細方格紋,背面光潔內弧,雕刻手法有減地、淺浮雕、陰刻、鑽孔等。龍蚊玉覆面標明墓主的身份與諸侯相當或略低於諸侯;玉帶鉤1件,長5.8、寬3.6、厚1厘米,青白玉、局部受黃褐色沁,正面四條長蛇,蛇身飾細鱗紋,穿過中心的圓環並盤繞四周,鉤作蛇首狀,飾鱗形紋和線紋,間以谷紋和斜方格紋,背面光潔,有一圓扣。整個器物套用了圓雕、透雕、高浮雕、淺浮雕、微雕、陰刻、減地等各種工藝,帶鉤未見使用痕跡,為罕見的越國貴族葬玉;玉鳳,3件,大小及造型略異。青白玉或雞骨白,局部白化,伴有黃褐沁,兩面用微雕工藝陰刻細密的鱗形紋和羽線紋,呈展翅欲飛狀,身體中部有一孔貫穿;玉龍鳳佩,1件,長9.6、寬1.7、厚0.3厘米,青白玉,大部分白化,呈“S”形,一頭為龍形,一頭為鳳形;雙面用微雕工藝陰刻細密的鱗形紋、弧線紋、捲雲紋,並間有細方格紋,頭、身、尾部各有一鏤孔;玉牒,1件,通長3.9、寬2.6、厚0.5厘米,白玉,大部分白化,略有沁,正面淺浮雕一獸面,四周飾以淺浮雕雲、谷相間紋,背面壁上有一孔穿,側面一突鈕,內面局部陰刻淺浮雕獸面和雲、谷相間紋;玉龍形佩,2件,大小形狀相近,長11.7寬4.7,青白玉,大部分呈雞骨白,整器為“S”形龍,其上陰刻谷紋、局部邊緣間弧線紋和絞絲紋,龍身正中一穿孔、器身多處鏤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