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載假設

超載假設是米爾格蘭姆1970年提出的。他認為,人在城市環境中接受的刺激過多,包括頻繁接觸他人的動作、疲於應付他人的需求、面臨多種多樣的選擇、暴露於過多的視覺和聽覺刺激。例如,在舊金山這樣規模的城市,一個人步行15分鐘所遇到的行人可能多達成千上萬(Sadalla&Stea,1978),刺激量之大遠超過人的處理能力。在國內大城市,情況可能還要嚴重。

例如,武漢中南路繁華地段,雙休日每天(實際主要是白天8小時)的人流量就達40萬,最擁擠時平均每15分鐘多達數萬人。估計上海南京路和北京王府井這一數量更大。這就要求人們採取應對策略,以便把刺激降低到自己能夠處理的合理水平。能採取的對策多種多樣:力圖對輸入信息進行選擇,只注意那些對自己最為重要的信息,從而可能使人對某些信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並忽視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主動設定人際交往的障礙,如假裝沉默,減少參與公共活動,以不友好的方式行事,戴上太陽鏡和“隨身聽”;設法把負擔轉嫁他人,如要求顧客和乘客服從各種不合理的規定;建立專門的社會機構和法規,收容或管理某些特殊的個人(如乞丐、流浪漢)。顯然,即使成功地作出應對也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研究證明,當信息量超載,超過大腦所能接受的最大限度,或人體處於疲勞狀況卻必須被迫接受過多信息時,都會導致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功能失調,從而引起被控制的相應內臟器官的機能紊亂,出現頭昏腦脹、煩躁易怒、沒精打采、注意力渙散、神經性嘔吐、厭食等一系列神經性精神症狀,還可能導致身心疲勞、衰竭和疾病等後效。如果不能成功地作出應對,由於必須承受連續的刺激超載,因而有可能使身心兩方面都遭受損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