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性動機

超越性動機

自我實現的(即更為成熟、更為完滿的人)的定義是:在他們的基本需要已得到適當滿足以後,又受到更高層的動機——“超越性動機”(metamotivations)——的驅動。

這就是說,他們具有一種歸屬感和充實感,他們愛的需要得到了滿足,他們有朋友,得到愛的溫暖,感受到愛的價值,在生活中有自己的地位和空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超越性動機
  • 外文名:metemotivation
概論,大英詞典定義,定義,來源,

概論

大英詞典定義

Metamotives 超越性動機
人類在獲得基本需要的滿足後受到存在性價值的激發而產生的動機。

定義

自我實現的人(即更為成熟、更為完滿的人)的定義是:在他們的基本需要已得到適當滿足以後,又受到更高層的動機——“超越性動機”(metamotivations)——的驅動。
這就是說,他們具有一種歸屬感和充實感,他們愛的需要得到了滿足,他們有朋友,得到愛的溫暖,感受到愛的價值,在生活中有自己的地位和空間。
他們具有理想的價值感和自尊感。如若我們反過來說(亦即用這些基本需要受挫的術語和病理學的術語來表述),那么,自我實現的人也就是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感到焦慮、空虛和孤寂,也不會有自卑或卑微等不健全的感情的人。

來源

這個辭彙來自於人本心理學。
人本心理學是 當代西方新崛起的一個頗有影響的 心理學派,其創始人是美國著名心 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馬斯洛 的人本心理學猛烈地衝擊著當代西 方心理學的理論體系,因而被稱為 心理學史上的“第三思潮”(弗洛伊 德的精神分析學為“第一思潮”,華 生的行為主義為“第二思潮”)。西方 論者認為,它是繼弗洛伊德和華生 之後人類了解自身過程中的又一塊 里程碑。
人本心理學派既指責行為主義 僅把人視為一套“S—R”(刺激一反 應)模式的決定論思想,又指責心理 分析學派混淆人和動物的區別,僅 把著眼點落在人的病態心理上的悲 觀論調。他們認為,人有獨特的意 識水平,這是一個清醒的、自由的和 整體性的存在,既有選擇的自由,又 能一經確定目標就終生為之奮鬥。 因此,人的存在不僅是生物性的,也 不是病態的;從總體上看,人是健康 的存在。馬斯洛第一次把 “自我實 現的人”和“人類潛力”的概念引入 心理學範疇,主張心理學應把落眼 點轉移到健康人的心理,為人格的 健康指出一條出路。他認為,自我 實現的人是人類的最好典範,是“不 斷髮展的一小部分”。他們精神健 全,能充分開拓並運用自己的天賦、 能力、潛力。他們在人的基本需要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親屬關係和 愛的需要等)得到滿足之後,又受到 更高級的需要即超越性需要(個人 責任、意志自由、探求真理、美的創 造和欣賞等)的驅動。對高級需要 (超越性需要)的追求是他們自我實 現的最大內動力。
人本心理學美學一反弗洛伊德 心理分析美學的悲觀沉悶論調,把 審美活動看作健康人在整個自我實 現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看作 是一種超越性的需要。馬斯洛以“高 峰體驗”的概念來描述獲得超越性 需要得到滿足之後的審美境界。所 謂“高峰體驗”,就是人們在達到最 高層次——超越性動機層次時的最 佳心理狀態:嚮往、獻身、追求、鐘愛、 羨慕、讚美、尊敬、沉迷、入勝等。它 是與存在價值融合後獲得的最高愉 悅,使人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銷魂落 魄,仿佛“突然步入了天堂,實現了 奇蹟,達到了盡善盡美”。高峰體驗 是人類一種普通經驗,最易在審美 中產生,但又不限於藝術和審美領 域:“幾乎在任何情況下,只要人們 臻於完善,實現希望,達到滿足,諸 事順心,便可隨時產生高峰體驗。” 高峰體驗的獲得需要一個基本必要 的條件,即必須有某種“同型的動 力”在起作用。“感知者必須與被 感知的對象彼此契合”,靈犀相通, “一個善良、真誠、美好的人比其他 人更能體會到存在於外界中的真善 美”,所以,如果人們自己具有統一 和諧的心理狀態,就易於覺察到外 在世界的和諧統一,而外在世界的 和諧、美好、公正也會影響我們的心 靈,使之美麗。
從總體上看,人本心理美學是 一種比較進步向上的美學。但不能 籠統理解“自我實現”這一概念,而 應對其作具體的歷史的分析,因為 它在不同時代和社會有著不同的內 容和審美情調。人本心理美學所宣 揚的“高峰體驗”,缺少的正是對於 其具體的、歷史的內容的分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