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中學

超級中學

超級中學(Super high school)是人數以萬計,壟斷尖子生,比拼升學率,瓜分著名高校自主招生名額的一種現象,由教育資源配置不公引起。

這些壟斷一個城市甚至一個省份最優秀的教師和學生,以追求升學率為直接目標,加劇教育資源分配嚴重失衡現象,造成事實上的教育不公,導致一流大學生源被“超級中學”壟斷,重點高校中農村學生比例不斷下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超級中學
  • 外文名:Super high school
  • 基本特徵:人以萬計,壟斷尖子生,拼升學率
  • 顯著特徵:在校師生人數不斷增多等
  • 直接目標:追求升學率
特徵,地位,優勢,影響,農村生源數量下降,破壞教育平衡,機制,名錄,緣由,新聞背景,縣中現象,高考狀元,超級賣賣,

特徵

高考錄取中,“超級中學”壟斷國內一流高校的生源,正成為一種現象。“超級中學”大多集中於省會或大城市,幾乎壟斷該地區的優秀生源和教師,加之擁有較多的經費和政策支持,高考成績連年優異,在當地有很大的影響力。
超級中學的基本特徵是:
1、人數以萬計,從在校師生人數上看,中國一些“超級中學”正在趕超大學。河南省實驗中學師生人數已經接近1萬人,夏邑縣高級中學師生人數超過1萬人,淮陽中學分校師生人數已經超過2萬人。
2、壟斷尖子生,“超級中學”用誘人條件引起最優秀的教師和學生。鄭州市外國語中學曾經用“解決住房和配偶工作”等條件,吸引優秀教師,巧設名目,組織比賽,趁機選拔學生。
3、比拼升學率,以陝西為例,08至10年,西工大附中考入北大清華人數,占全省的比例分別為32.4%、39.6%、36.1%;高新一中為20.2%、22.5%、26.1%。2012年兩校考入北大清華數,占全省名額62.2%。
4、教育資源優,“超級中學”大多集中於省會或大城市,當地經濟水平高,教育經費和政策優惠支持幅度大,在自主招生和保送制度上,高校的推薦名額往往由“超級中學”占據。
5、特色教與學,高考名師的指點、同學間的互促、內部資源的共享,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超級中學”通常有較豐富的課外活動,學生的綜合素質高,並非全是書呆子。

地位

中國各省份的高考狀元產地往往向幾所名校集中,這些學校不僅能“批量”生產狀元,而且這些學校還會囊括全省的高分考生,同時,這些學校進入北大清華等名校的學生人數也非常多。教育界內部把那些“高考成績十分優秀”、“高分學生集中”、“考入名校人數較多”的學校稱為“超級中學”。“超級中學”大多集中於省會或大城市,其生源的一部分來自本市,另一部分從周邊地區吸引而來。這類中學數量不多,卻幾乎壟斷該地區的優秀生源和教師。
在不少省份,北大清華招生名額的一半都被少數幾所高中占據,名校競爭呈現明顯的“超級中學支配格局”。以陝西省為例,陝西目前有西北工業大學附屬中學西安高新第一中學兩所“超級中學”,均位於省會西安。2008至2010年,西工大附中考入北大清華的人數,占全省的比例分別為32.4%、39.6%、36.1%;高新一中分別為20.2%、22.5%、26.1%。2010年兩校各有83人和60人考入北大清華,合計占全省名額的62.2%。在過去7年產生的15位文理科狀元中,也有11位出自這兩所學校。
超級中學超級中學

優勢

自主招生和保送制度使高校選拔制度更加多元,但由於中學聲譽和往屆生源質量等因素,高校的推薦名額往往由“超級中學”占據。比如,2010年北大清華在陝西自主招生名額的98.9%、保送名額的97.3%,都被西安的“五大名校”(西北工業大學附屬中學、西安高新第一中學、西安市鐵一中學、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陝西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壟斷,其中西工大附中一所學校的保送、自招名額就占到全省的五成左右。“超級中學”通常有較豐富的課外活動,學生的綜合素質高,能很快適應大學生活。普通中學由於條件限制和升學壓力,很少有機會去搞“英語辯論”、“藝術節”等活動。
超級中學超級中學
“超級中學”的優勢還體現在信息上。高考結束後,“超級中學”吸引了清華、北大、復旦、上交、人大、南大南開浙大等眾多一流高校前來召開諮詢會。某所著名大學只能占據他們教學樓的一個拐角,“超級中學”的諮詢會上,各高校以現場簽約承諾錄取的方式吸引高分考生。普通中學的考生則難以享受這樣的待遇,往往不得不跑到“超級中學”“蹭場”,以獲取錄取信息。

影響

“超級中學”對國內排名靠前高校的壟斷優勢依然強大。各省(區、市)公示的保送生數據顯示,2013年河南、山東等都出現了一所中學壟斷全省近一半保送生的狀況。湖南保送至北大、清華的學生一共72名,除3人外,其餘全部來自湖南省四大中學名校。
從全國範圍看,與東部相比,中西部教育資源集中程度更高。以2010年各省考入清華大學人數最多的兩所中學(西北工業大學附屬中學和西安高新第一中學)為例,計算兩校占本省清華錄取名額的比重,西部的新疆、陝西、寧夏、青海分別占43.2%、59.6%、55.6%、59.1%,而東部的浙江、山東、江蘇、廣東分別只占19.3%、9.0%、17.0%、15.3%。這說明在西部“超級”二字更加名副其實,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東部地區經濟發達、教育資源豐富,而西部地區教育欠發達,從而導致教育資源更為集中。

農村生源數量下降

學者王莉華的《中國高等教育的城鄉差異》一文顯示,1992年、1995年和1999年清華大學本科生中來自農村的學生比例分別是18.3%、20.1%和19.0%,始終徘徊在20%左右。
北京大學農村學生的比例則分別是22.3%、20.9%和16.3%,出現了逐漸下降的趨勢。以2010年入學的清華新生為研究對象,通過統計2010級學生的人數,大致以1/6的比例發放調查問卷。統計結果顯示,表示自己戶籍在農村的學生比例僅為17.0%。而同年全國高考考生中,農村生源的比例高達62%。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城市化的發展,有相當多的農村戶籍學生,已經進入城市生活、學習並參加高考。若單純計算農村地區的學生,在一流大學中所占比例會更低。
城鄉差距首先體現在中學的教育環境上。2008年,有5918所普通高中位於城市,7526所位於縣鎮,位於農村的僅有1762所。農村學校的硬體、師資、生源無法與城市同日而語。儘管自主招生、特長生、保送生等制度拓寬了高校選拔渠道,但農村考生卻難以從中“分一杯羹”,因為農村學生獲得藝術、體育、奧賽等“補償教育”的機會不多,自招試題的城市化特色和高昂的考試成本,也讓很多農村家庭的學生望而卻步。

破壞教育平衡

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在基礎教育層面則是逐漸擺脫“農村包圍城市”,資源向城市傾斜的歷史過程。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超級中學”現象,在屢創應試神話的同時,更加劇了資源失衡和教育不公。因而在落後地區眼中,“超級中學”被形容為一個個超級“黑洞”。
教育界內部對於“超級學校”卻多有批評,這些學校雖然創造了很多高考神話,卻破壞了當地的教育生態平衡,其很多做法也違反教育規律
“超級中學”之所以出現,與地方發展教育的“錦標主義”功利思想及教育利益有關。這不但導致當地高中畸形發展,也加劇義務教育不均衡。
“超級中學”的存在,與推進義務教育均衡,也是背道而馳的。辦少數幾所“超級中學”,不是中國教育的出路,這只會人為堵死我國教育發展的道路,加劇應試教育競爭,也妨礙義務教育均衡,更滋生教育腐敗、敗壞教育形象,為此,從推進義務教育均衡,鼓勵高中多元發展、平等競爭出發,我國應叫停“超級中學”的建設,否則,任由這一現象泛濫,將對中國教育產生災難性的影響。

機制

“超級中學”的形成,是教育領域“馬太效應”的結果。從學校看,“超級中學”有著更多的經濟、社會和聲譽資源,自然能在更高起點上發展。從社會看,哪個父母不希望子女進個重點學校,有個可以預期的未來?供需關係決定了優質教育資源不斷向重點中學聚攏。而從政府看,升學率高的明星學校,是當地教育管理部門的“政績工程”,難免被重點照顧,不斷“上台階、上水平”——不僅是在教育質量上,也是在教育的硬體建設上。
對於某一所具體學校,擁有更多優質資源是一件好事。然而,目光放到整個教育領域,這種“超級中學”的出現,卻是有害無益。
教育資源有限,向“超級中學”傾斜了,必然會從普通中學“找補”。現實中,少數中學的學生在教育、升學等方面,也確實更有優勢。“馬太效應”導致教育資源分配不平衡,使孩子受教育權利不平等、受教育機會不同一,無疑加劇了教育不公平。
教育公平社會公平的“起跑線”。當“拼爹現象”、“蘿蔔”招聘等網路新詞折射社會同場競技中不同“二代”的不同境遇時,教育的公平依然是調節這種起點不公的底線。如果任由“馬太效應”在教育領域蔓延,打破的將不僅僅是教育資源的均衡。
實際上,為了遏制“馬太效應”,已經有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比如國中招生的“就近入學”、取消義務教育“擇校費”等。非義務教育的高中、大學間“馬太效應”有愈演愈烈之勢。
面對這樣的情況,需要加大教育投入、增加教育經費,加大調整國家教育資源內部分配、城鄉分配、區域分配格局的力度。而社會管理者,也要以更長遠的眼光關注教育,而不是僅僅盯住一時一地的升學率,說到底,樹人,是比樹木更需要“久久為功”的政績。
教育決定一個社會的未來。教育公平的促進、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比一人一校一時的發展更重要的方向。

名錄

地區名單(不完全統計)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東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山西
江蘇
河南
湖北
湖北省武昌實驗中學、華中師大一附中武漢外國語學校黃岡中學、武漢二中、襄陽五中、襄陽四中
安徽
上海
海南
江西
浙江
鎮海中學杭州二中、學軍中學
湖南
福建
廣東
廣西
雲南
貴州
四川
重慶
陝西
寧夏
甘肅
內蒙古
青海
新疆
西藏

緣由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地方政府是“超級中學”現象的始作俑者,許多地方領導以轄區內擁有“超級中學”為榮。有的教育行政部門甚至給中學校長下達升學率指標,完不成指標就一票否決了。“超級中學”現象根子不在學校,在政府。
全國人大代表、寧夏銀川糖徠回族中學教師呂新萍說,西部欠發達地區教育經費投入嚴重不足,為什麼“超級中學”現象卻很突出,主要原因是教育經費投入缺乏監管,一些地方喜歡搞“花架子”,要求學校合併組合成“超級中學”給政府撐面子。歷史上自然形成的“超級中學”,對於教學理論、人才培養方式等方面的創新應該充分肯定。但是,多數由政府行政命令捏成的“超級中學”使有限的教育資源過度集中,加大了農村與城市的斷裂。以前,農村學生可以憑藉自己勤奮來爭取上大學的機會,在強烈希望改變命運的激勵下,他們的勤奮遠非城市學生可比。但是,師資力量、信息資源、教學設施對於成績的影響越來越大,單純依靠勤奮改變命運的機會不斷減少。
全國政協委員、海南省社會主義學院院長史貽雲說,應該建立科學的分配機制,有效保障落後地區中學教育經費。從師生比例、在校生人數、占地規模等多個方面對“超級中學”加以約束。同時,嚴厲禁止利用行政手段以任何名義和藉口推進中學兼併重組,禁止“超級中學”用建立分校、連鎖學校、掛名學校等手段擴大招生變相斂財。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泰安民族中學副校長宋文新說,保障落後地區中學教育經費,規定不少,落實的不多。“超級中學”規模過大帶來的安全隱患、衛生隱患,媒體報導過,地方政府官員也都知道,他們只是沒有改變的動力。

新聞背景

就在各省狀元紛紛出爐之時,中國校友會網發布最新《中國校友會網2013中國頂尖中學排行榜》,依照1977年~2012年各省狀元的分布情況對中學進行了排名。這份榜單上的不少學校2013年又一次成為狀元產地。
在這張排行榜上,雲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排名第一,報告顯示其共產生了35名狀元。2013年,雲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仍然風光無限,該省文理兩科狀元均出自該校。銀川一中歷史上共產生了14個狀元也居榜單前列,2013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文科狀元便出自該校。
西安高新一中以及衡水中學也都因歷史上分別產生了9名和8名高考狀元而上榜,2013年這兩所學校也分別囊括了兩省的文理狀元。襄陽五中雖然在這份榜單上排名靠後,但是2013年卻包攬了湖北省的兩名狀元,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幾年該校幾乎年年都能產生狀元。
2000年前,高考狀元比較分散。比如,河北省2004年的兩名高考狀元分別來自正定中學和石家莊一中,2005年分別來自邯鄲一中和石家莊二中。陝西2004年的兩名狀元分別來自西工大附中和鎮安中學,2005年來自西安博迪學校和西工大附中。
從中國校友會發布的榜單上看,重慶市第一中學和重慶南開中學分別以出產過12名和10名狀元而排在榜單靠前的位置,2013年重慶市的狀元又是出在這兩所學校。
翻看兩所學校的資料發現,重慶一中和重慶南開中學每年高考升學率幾乎都達到100%。重慶一中每年有近30名學生考入北大和清華,同時還會有七八名學生保送入北大、清華。2010年北大清華在重慶南開中學錄取了56人:當年清華在重慶的招生計畫為23人,北大的招生計畫大約為60多人。可以說,重慶市進入北大、清華的學生很大部分出自這兩所學校。
雖然在官方的表述中狀元不能給學校帶來什麼,但是在民間,狀元就是一所學校的“金字招牌”。有了“金字招牌”自然會引來更多優秀生源以及擇校費
不少教育界人士表示,狀元集中在這些“超級中學”並不奇怪,這類學校通常是面向全省招生的,一些學校為了招到優秀的學生,在中考之前就已經鎖定了目標,有些學校為了籠絡好學生不惜許出萬元獎金。因此,不少“超級中學”籠絡了全省的尖子生,再加上優秀師資的集中,這些學校不出狀元都難。另外,因為優秀的高考成績,這些學校的“集聚效應”極強,眾多學生想盡辦法湧入該類學校,不少學校僅一個年級就有上千名學生。
為了保住學校的“金字招牌”,這些學校學生的學習壓力也是巨大的。
在百度衡水中學貼吧里,有一篇題為《家有寶貝在衡中》的帖子,上面透露的一些信息可以一窺這類名校的情況:比如,學生上兩周課才能放一天假,每月都有月考;作業考試化,每天可能都有一科在測試,只要測試就排名,出結果就直接掛在教室後面;作業分必做、選做和自助,如果哪科作業被學生全寫完了,就是教學事故。“超級中學”無疑成了高考的最大贏家。

縣中現象

仔細翻看這幾年出產狀元的學校名錄,還有一個發現:縣中風光不再。大概2000前,中國教育界出現了一個特殊現象,即“縣中現象”。一些縣級中學高考升學率超越城市學校,引起人們關注,大量的城市學生湧入縣中讀書。
截至發稿時,記者共收集到了2013年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文理科46名狀元的資料。從這些狀元畢業的學校看,20個狀元來自地級市的高中,占所統計狀元的43.5%;17個狀元來自省會城市的高中,占所統計狀元的37.0%;來自直轄市高中的狀元有4名;出自縣及縣級市高中的狀元有4名;另外來自計畫單列市高中的狀元有一名。
我們查找了“縣中現象”討論最為激烈的2004年的高考資料,記者蒐集到了16個省份的高考狀元情況,其中有7名狀元出自“縣中”。“縣中”當年的輝煌可見一斑。
除了狀元以外,無論是高分段考生的人數還是一本錄取率,縣中已經遠遠被“超級中學”甩在了後面。
對於縣中沒落的原因,有教育界人士認為是課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結果。因為課程改革和高考改革強調綜合素質培養,注重考查能力,而縣中在教育教學上實行嚴格的軍事化管理,學生的優異成績主要歸功於“題海戰術”、“高強度模式化訓練”和“死記硬背”。
不過,也有人認為,縣中沒落也是教育生態失衡的表現之一。“超級中學”大多位於省會城市和地級市,城鄉的經濟和教育差距使其在優秀師資和生源的“掐尖”大戰中無往而不勝,沒了好老師和尖子生的縣中從此一蹶不振。

高考狀元

能考狀元的學生,平常的學習一定是極好的,不過,2013年間不少狀元在日常學習中並不是總考第一、第二,有些甚至都進不了年級前十名。因此,不少狀元在知道自己的成績後,第一反應是“沒想到”。
據媒體報導,河北省文科狀元於瀟一直把香港中文大學視為奮鬥目標,但是她的成績一直不太理想。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模擬考試的時候,在年級70名左右,而第三次模擬考試,在150名左右。
有業內人士發現:平常學習數一數二的學生,在高考中未必能考出數一數二的成績。
教育專家們稱,這正是高考順應課程改革變化的結果,高考更多地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考查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傳統上那些死學知識的孩子就沒有太多優勢了。
確實,曾幾何時,人們頭腦中的狀元多數是“呆頭呆腦只會讀書的怪人”。但是,最近幾年的狀元形象變了。
據媒體報導,北京公布成績那天,北京的文科狀元張韻凝正在劇院聽音樂會。喜歡音樂的她不僅彈得一手好鋼琴,而且喜歡烘焙,經常自己烤蛋糕與同學們分享。
2013年北京理科狀元朱宸卓沒少在媒體上曝光,在他的很多照片上都能看到手腕上的護腕,據說,高中三年朱宸卓幾乎天天都帶著它,即使是高三備考最緊張的時候,朱宸卓也堅持每周打兩次球。而且,他從來不“加班加點”、“秉燭夜讀”,他更願意高效利用黃金時間,“我基本每天用兩個小時來完成學習的剩餘作業,然後可以自由地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朱宸卓雖然是理科生,但他的高考語文和英語也取得了142和145的高分。
雖然很多網友對高考狀元們“從不上課外輔導班”、“不熬夜”的說法表示不相信,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高考狀元的形象越來越豐滿。
這些年,人們常常會談到一個詞:男孩危機,指的是男孩子在基礎教育階段全面潰敗,無論是學業成績還是綜合素質都輸給了女孩。
從北京的情況看,從2004年至2012年,北京高考文理科第一名共有21人,女生占了絕大多數,共有15位;除了2004年第一名全部為男生外,其餘年份均有女生;其中還有4年文理頭名皆為女生,沒有男生。
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的高考狀元是明顯的“陽盛陰衰”,無論文科還是理科,男狀元明顯多於女狀元。變化出現在高校擴招之後,有媒體報導,隨著高校的擴招,女狀元明顯多了起來,從1999年的34.78%上升至2008年的60.00%。不過,從2013年的情況看,男生的劣勢似乎有所緩解,從已經公布的狀元名單看,男女生的比例已經基本持平。更有不少省份文理科狀元都是男生。
有人分析,這種變化和高考命題改革有關。
北京市教育考試院相關領導指出,課程標準規定了課程的主幹知識,而圍繞這些主幹知識還有很多“枝枝葉葉”的知識,如果命題涉及這些“枝枝葉葉”,那么學生的學習就將“毫無邊際”,這樣既不利於學生們掌握主幹知識和培養核心能力,同時,也不利於減輕學生負擔。
高考指揮棒的這種變化,無疑使得那些死記硬背型的學生難拿高分了,而男生因為思維方式的原因,可能更加適應這種變化。

超級賣賣

臨川一中,一個非“尖子生”的招生指標已經被炒到了數萬元,而在一些“超級中學”比如安徽六安毛坦廠中學,該校非“招生範圍”的學生不僅入學要交數萬甚至十萬元左右的“入門費”,每年還要交數千元的高昂學費。有調查稱,許多“超級中學”一年的擇校費已經超過大學四年的學費,令人咋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