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無畏級戰列艦

超無畏級戰列艦

無畏號戰列艦出現,加快了各國海軍的競爭。這一時期,英國和德國展開了大規模的海軍軍備競賽。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超無畏級戰列艦
  • 外文名:Post-Dreadnaught
  • 別稱:超級無畏艦
  • 又稱:超弩級戰艦
  • 特點:主炮口徑大,排水量大等
  • 類型:超級戰列艦
概述,改進設計,條約限制,

概述

隨著戰列艦的主炮口徑增加到13.5-15英寸,火炮有效射程不斷增大,主炮炮塔都布置在艦體水平縱向中軸線上,減少或取消舯部的主炮塔,排水量增加到25,000噸以上,這種無畏戰列艦通常被稱為“超級無畏艦”,日本稱為“超弩級戰艦”。英國的獵戶座級戰列艦、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德國的巴伐利亞級戰列艦、美國的內華達級戰列艦、日本的扶桑級戰列艦,及其後續艦都可以視為典型的超級無畏艦(Post-Dreadnaught)。
超無畏級戰列艦

改進設計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1916年,英德兩國海軍之間爆發了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海戰——日德蘭海戰。根據這次海戰的教訓,主要的海軍國家改進了無畏艦的設計。主要改進措施包括:增大主炮口徑,改進炮塔、火藥庫等部位的防護;採取重點防護措施,加厚重要部位的裝甲,減少或取消非重要部位的裝甲;重視水平防護、以及水線以下對魚雷的防護。這種無畏型戰列艦通常被稱為“後日德蘭型戰列艦”(Post-Jutland Battleship)。例如英國建造的納爾遜級戰列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及同盟國的失敗告終。根據1918年的停戰協定,德國公海艦隊向協約國投降,並集中在英國北部奧克尼群島的斯卡灣,等待作為戰爭賠償分配給戰勝國。但是其中的大部分軍艦在1919年6月21日被德國水兵鑿沉(稱“彩虹行動”)。

條約限制

在戰爭期間,各海軍強國都設計了規模和火力更強大的戰列艦,主炮口徑上升到16至18英寸。由於戰列艦的建造和維護費用極其高昂,這種耗費高昂的軍備競賽在戰爭結束後顯然不再是必需的了。1922年華盛頓會議期間,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和義大利五個海軍強國簽訂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噸位(35,000噸)和主炮口徑(不得超過16英寸),並規定美、英、日、法、意五國海軍的主力艦(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噸位比例為10:10:6:3.5:3.5。
1930年簽訂的《限制和削減海軍軍備條約》(倫敦海軍條約)對此進行了補充規定。從1922年到1936年的15年間被稱為“海軍假日”時代(Navy Holiday),各國的大型戰列艦建造計畫都被終止或取消,代之以對已有的戰列艦的進行更新和改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