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自殺陰影

走出自殺陰影

《走出自殺陰影》是2005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日)高橋祥友。自殺是一個困擾整個人類的世界性問題,本書通過對自殺這一現象的深入分析,試圖喚起人們對此事的注意,從而挽救那些已經或正要走上自殺之路的人。

基本介紹

  • 書名:走出自殺陰影
  • 作者:(日)高橋祥友
  • 譯者:陳誠
  • 定價:科學出版社
基本資料,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導語,前言,

基本資料

作 者:(日)高橋祥友 著,陳誠 譯
出 版 社: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5-7-1版 次:1
頁 數:213
字 數:128000
印刷時間:2005-7-1
紙 張:膠版紙
I S B N:9787030152602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心靈藥方系列”是一套旨在幫助現代人排解因工作壓力大、緊張度高、生活節奏快而引發的一系列心理問題的圖書。本套書的作者全為長年從事臨床心理治療的專家,他們以自己的親身體驗為主線,將緩解心理壓力的要訣娓娓道來,從而幫助讀者重塑健康的生活理念,培養適當的處事技巧。
本書是心靈藥方系列之一。本書內容包括:我所遇見的未遂者、自殺未遂的實際狀態、浮出水面的家庭因素、死亡之後、心理醫生可以做些什麼、由“死”到“生”。

作者簡介

高橋祥友,1953年出生於東京。畢業於金大學醫學系。精神科醫生,醫學博士。曾在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山梨醫科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東京都精神醫學綜合研究所任職,現任防衛醫科大學防衛醫學研究中心行動科學研究部門教授。
著有:《醫療工作者希望知道的自殺處理辦法》(醫學書院)、《自殺危險》、《青少年自殺預防手冊》(金剛出版社)、《群發自殺》(中央公論新社)《中年時期心理危機》(日本廣播出版協會)、《老年抑鬱症》、《生死鐘擺》(日本評論社)、《自殺、和其遺留下的人們》(新興醫學出版社)《自殺心理學》、《解讀自殺信號》、《請坦然走進精神科診室》(以上均為講談社)等等。

目錄

第1章 我所遇見的未遂者
未遂者人數已逾30萬 2
事例1 14歲女孩遭受虐待 4
“被爸爸打是因為我犯了錯” 9
事例2 42歲男性的抑鬱症 13
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 17
事例3 84歲男性的老年抑鬱症 21
死亡並不只是本人的問題 23
事例4 26歲女性全部生活經歷遺忘 25
代替生命而消失了的東西 32
孤獨靈魂的呼喚 33
第2章 自殺未遂的實際狀態
因為“不能相信”,所以否定事實 38
自殺未遂的實際數量 39
男女差異 41
自殺都會採取什麼樣的方法呢? 45
事例5 70歲老婦在丈夫去世後 47
藏匿於“希望死去”想法中的SOS 49
未遂之後的表現令人意外 54
降低死亡的恐懼感 59
與酒的關係 63
自殺高危人群的心理 65
危險會在何種性格的人身上降臨呢? 69
“受欺負”或“境況不佳”不是全部原因 74
第3章 浮出水面的家庭因素
因家庭關係而衍生出的自殺未遂 80
“特定犧牲子”理論 82
“替罪羊”理論 83
“隔代的家族病因”理論 86
治療全體家庭成員 87
電影《普通人》 89
事例6 九歲男童因哥哥的死產生的自責 95
“如果死的是我就好了” 97
第4章 死亡之後
“命是我自己的,為什麼不可以自殺?” 104
活著的親人承受的各種情感 106
孩子失去父母時的心理 129
第5章 心理醫生可以做些什麼?
傾聽自殺者的聲音 136
九成自殺者所患的“心理疾病” 139
抑鬱症和自殺的關係 142
飲酒量的增加值得注意 15l
如果發生自殺未遂 152
危機並非只有一次 155
幫助行為人自立 158
認知療法 161
精神療法的目標 168
常伴患者左右 175
第6章 由“死”到“生”
事例7 18歲男性,青春期抑鬱症 178
以前的成長情況 180
第一次接受精神科的治療 182
與父母面談 186
開始非住院治療 190
嘗試自殺 194
從住院治療中了解到的事情 197
出院上學 200
和父母之間的關係 201
面對扭曲的認知 202
畢 業 205
起始第一步 207
後 記 211
譯者跋 215

導語

幾乎眾所周知,自殺,在日本是一個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然而,自殺也不獨日本存在,其他國家也或多或少的存在。作為心理醫生的你,你是否想到了醫治這一個人心理疾病的方法?作為管理國家社會安全、穩定的有關機構,是否已有相應的解決對策?如果沒有,那就看看這本書吧,它以日本社會的自殺狀況為例,分析了一些自殺者自殺未遂的實際狀態,造成自殺的家庭原因,以及提供一些心理醫生該做什麼的建議,等等。

前言

這是一張已經略有褪色的報紙剪輯。 歌手岡田有希子自殺 ——在接受割腕自殺的治療之後,仍從所屬影視公司的辦公樓跳下 八日中午十二時二十分左右,東京新宿區四谷第四街的“太陽之聲”影視公司旗下歌手岡田有希子(18歲)從該公司第七層辦公樓飛身跳下。墜地後當場死亡。就在當天上午岡田曾在其私人公寓內割破左手手腕意圖自殺,墜樓事件是在她接受醫院治療返回影視公司之後發生的(朝日新聞一九八六年四月八日)。 第一次看到這篇新聞時我已經三十歲了。就連我這樣對文藝圈知之甚少的人也曉得岡田是多么的炙手可熱,她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實力派歌手。 我仍清楚記得當我看到這篇文章時浮現於腦海中的眾多疑問。那天黎明時分,岡田打開了房間裡的煤氣開關,割破了自己的手腕意圖自殺。後來又被帶到了醫院接受治療。以上云云自是讓人覺得無懈可擊。只是不知為什麼,整篇報導對她是否接受了精神科的治療一事隻字未提。 是因為接受治療的那所醫院沒有精神科?還是公司方面因為擔心偶像歌星接受精神治療會被曝光釀成醜聞,所以只是在她治好了手部外傷之後就無論如何也要把她帶回辦公室?這些疑問僅從新聞報導中是無法得到滿意答案的。但是,意欲自殺的岡田僅僅接受了外部治療而沒接受任何一絲心靈上的安慰,這一點卻是千真萬確的! 自殺的當事人,即使被幸運地救活,自殺行為也難免再次重演。這是精神醫學的基本常識。可是,在社會高度進步的今天,世界上每天仍不斷上演著類似岡田這樣的悲劇。 自殺未遂可以說是我們向自殺者伸出援助之手的最後機會,但同時也極有可能因方法不當而釀成無法挽回的慘劇。 我想,自殺未遂對於岡田來說是一種用必死的決心發出的求救呼喚,如果我們真正理解了這一聲呼喚,那么就很有可能避免這類悲劇的上演。這樣一想,我又回味起了當初那種揮之不去的鬱悶。
岡田的自殺並不是一場悲劇的落幕。相反,她的自殺為媒體提供了絕好的宣傳題材。這件事被大肆炒作,就連自殺現場也被渲染為“聖地”。並且,隨之出現了令人擔心的事情:數日後,不斷發生青少年追隨岡田自殺的事件,僅兩周時間就有三十餘名未成年人自殺。我把這種現象稱作“群發自殺”。做一下比較,一九八六年發生的未成年人自殺事件與其前後幾年相比增加了近四成。關於這種現象的詳細解說,請參看拙作——中公新書出版社出版的《群發自殺》。
自1998年日本自殺者首次突破三萬人之後,每年的自殺人數都在三萬左右,這個數字是什麼意思呢?它相當於每天都有90個人自絕性命!而且某地還曾經在一小時內連續上演過四起自殺慘劇!
這早已是一件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名人自殺的事件也很多,正值本書整理之際,還傳來了作家鷺澤萌於2004年4月15日自殺的訊息,年僅35歲。近些日子重讀她的作品,發現她常常用死亡作標題,不知是否預示著什麼。其他例如俳句詩人古尾谷雅人和劇作家野澤尚的自殺,也令人記憶猶新。
最近,日本每年死於交通事故的人數都在八千以下,而自殺者的人數卻超過了它的四倍。
每年厚生省或警視廳都負責發表自殺既遂者的人數。那么,那些原本要自殺最後卻被幸運救活的人到底有多少呢?日本尚沒有對自殺未遂者人數的確切統計。但據推測未遂者至少是既遂者的十倍。某處甚至出現過二十倍的統計結果。
問題還不止這些。每發生一次自殺事件,無論既遂還是未遂,都會嚴重影響平時與自殺者關係密切的五到六個人。身邊非常熟悉的人意欲自殺,結果真的命歸黃泉,活著的人自然很難保持心理平衡。並非所有的人都能隨著時間的流逝跨越這層心理障礙,而且有些人還會因此患上抑鬱、神經衰弱、PTSD(IB理受到外界創傷後所產生的緊張狀態)等病症,甚至到了必須接受心理治療的境地。最嚴重的情況是它還將引發更多人相繼自殺的連鎖反應。
自殺決不僅僅是每年死去三萬人的問題,而是一個僅在日本一年中就會威脅到一百幾十萬人心理健康的嚴重問題。
我做精神科的醫生已經四五十年了,這期間遇到很多人向我訴說“希望自己死去”,可是還沒遇見過一個非要赴死不可的人。所有的人都徘徊在“希望死去一和“希望活下去”兩種決擇之間,並做著激烈的思想鬥爭。
我們經常聽到有人發出這樣的論調,例如“人類有權決定自己的命運”,“人們有選擇活著的權力,也有選擇結束生命的權利”等等。我本人可不想被卷進這些論調里去。
我想對持這些主張的人說下面的話。例如,一天半夜您的某位親友突然拜訪,對您開門見山地說:“我已厭倦了人生,只有自殺一條路可以走了。”想必此時您該不會說:“我明白了,那么請來這裡自殺吧,我也會盡到向政府報告此事的義務,你放心吧”。您應該會勸他放棄自殺念頭或者問問他:“你有沒有聽過那些真正想自殺的人的想法呢?”“你見沒見過那些因為親密的人自殺而受到打擊的人呢?”
有些觀點認為,自殺是一種基於自身意志所選擇的自由行為,他人應該尊重行為人的意志。
當然,我絲毫沒有責怪因自殺而喪命的人的意思。可是,死亡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不用說,這個過程一旦產生了結果就絕無“重來一次”的可能。我是在想我們是不是可以在有這種想法的人自殺之前為他做些什麼呢?
自殺決不是“自由”地死去。我認為自殺是因為被太多解決不了的問題困擾,最後被逼無奈不得已才選擇赴死的一種行為。我將通過本書詳盡地講述自殺並不是根據自身意志可以從眾多選項中自由選擇的行為,而是被眾多問題所羈絆,非死不可的一種消極解脫手段。也可以說自殺是一種被自身迷亂的心理攫取了理智後所導致的行為。
有時我會被問到這樣的問題:
“我身邊有位熟人自殺未遂幸運地獲救。可是獲救後他卻說:‘我一定還要再自殺一次,下次肯定不會失敗!’您能救救這些非自殺不可的人嗎?”
的確,有些人已經到了非自殺不可的地步,就算幸運地被救活,以後也很有可能重複同樣的行為,結果還是會死去。以前曾經有過自殺念頭是將來真會實施自殺的一個重要信號。可以說自殺未遂是人生最大的危機。
那么,讓我們試著分析一下“危機”這個詞。我認為它在散發危險信號的同時,也是暗示我們應該向當事人伸出援助之手的絕佳機會。
有些人被絕望感壓垮,被滿腦子的自殺想法纏得無法呼息。可是,即便這樣他身邊的人也沒有發現他的異常。再加上本人不懂如何向身邊的人尋求幫助,因此陷入了孤身作戰的境地。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也許在其他人看來,這個人在平時生活、人際交往等方面還做得很好呢。
自殺未遂並不能把以前隱藏的問題一下子都暴露出來,此時立刻就制止自殺者效果並不會太好。但是這種時候卻是從正面接收他以必死之心發出的求救之聲,然後勸他再一次產生“活下去”的想法的絕好時機。這樣一來,我們就會慢慢發現身邊那些以前從沒注意過的各種問題。只要處置得當,我們很有可能把徘徊在死亡邊緣的人拉回來。
如果到歐美國家的網站瀏覽一下,那裡無論是官方網站、NPO(非盈利性團體)網站還是個人網站,都有很多預防自殺的信息,如果想找相關內容的話立刻就能找到。我本人希望介紹預防自殺的信息能夠越多越好,可實際上各個方面都顯示介紹自殺手段的信息已經泛濫成災。而本書便是針對這種現象的一種挑戰。
世間百態,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他人都無法代替。任何人都不能代替自己去尋找生活的真諦。自殺的背後隱藏著無數的自殺未遂,而自殺未遂的背後隱藏著更多想過自殺卻沒有實施的人。
我衷心地希望曾經考慮過自殺的人一定要讀讀這本書。書中通過分析那些被逼到自殺境地的人的心理,使你們能夠明白被自殺念頭困擾的絕不僅僅是您一個人。本書還具體列舉了很多戰勝絕望心理重新面對人生的實例供您借鑑,它們定能助您渡過難關。
當然,如果能在自殺之前就採取恰當的方法把不幸防患於未然是最好不過的。但本書的寫作宗旨是為了幫助那些曾經有過自殺未遂經歷的人們。這些人雖說是自殺,卻也的確沒有超過最後一道底線。他們本來捨棄了一切決定自殺,可是卻不知被什麼力量阻攔,仍然留在了世間。我想他們也許可以從人生那裡得到機會去試著重新思考一下生活的意義。
除此之外,我還希望讀者們能夠試著考慮一下書中所舉的內容。如果能讓那些固執地認為“只有自殺才能解決問題”的人們有所思考,稍微打開一下禁閉著的心靈之門,那本人將感到無上喜悅。
另外,本書也獻給那些即將失去親人、朋友卻又無能為力的人們。他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繼續生活,實在令人尊敬。
“只有自殺才行”這種消極絕望的觀念有著令人超乎想像的傳染力。它會在不知不覺中傳染給自殺者身邊的人,讓這些人陷入與自殺者相同的心理誤區中。相信本書對怎樣接受自殺者發出的求救信號,怎樣幫助他們擺脫心理陰霾等都會有所幫助,希望有這些煩惱的人能從書中找到擺脫困境的方法。
使用“自殺”一詞本身就會給想自絕性命的人或他周圍的人一種消極影響,因此很多人建議換種說法。我也有同感。但是,雖然可以用各種各樣的辭彙來代替這種直截了當的說法,可是我在整理本書時,實在沒有找到真正合適的替代詞來表達這個意思。為了避免產生歧義,希望讀者可以允許我繼續使用這個辭彙。
本書所舉的例子是我作為精神科醫生所遇見的、親身經歷過的事情,是基於與眾多人實際交往之後所總結的例子。但為了保護個人隱私,與當事人有關的一切信息均被改寫。也就是說,書中所描述的事例全部是些虛構的人物。如果能幫助您理解那些被自殺危險所逼迫的典型事例,那么我也就萬分欣慰了。
著者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