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黃

走黃,中醫病名。走黃是疔瘡火毒熾盛,早期失治,毒勢未能及時控制,走散入營,內攻臟腑而引起的一種全身性危急疾病。其特點是:瘡頂忽然陷黑無膿,腫勢迅速擴散,伴見七惡證。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疔瘡
  • 發病部位:繼發於疔瘡部
  • 相關西醫疾病:全身性急性化膿性感染
  • 其他名稱:癀走
  • 傳染性:無
  • 疾病分類:外科—瘡瘍
名詞解釋,病因,病機,臨床診斷,辯證論治,治療原則,證治分類,其他療法,預防調護,文獻摘要,

名詞解釋

走黃是疔瘡火毒熾盛,早期失治,毒勢未能及時控制,走散入營,內攻臟腑而引起的一種全身性危急疾病。其特點是:瘡頂忽然陷黑無膿,腫勢迅速擴散,伴見七惡證。

病因

走黃多因火毒熾盛,毒入營血,內攻臟腑。

病機

生疔之後,因早期失治,未能及時控制毒勢;或因擠壓碰傷,或因過早切開,造成毒邪擴散;或誤食辛熱之藥及酒、肉、魚、腥等發物,或加艾灸,更增火毒,促使火毒鴟張,以致機體防禦功能破壞,疔毒走散,毒入血分,內攻臟腑,而成走黃之病。

臨床診斷

1.臨床表現:原發病灶處忽然瘡頂陷黑無膿,腫勢散漫,迅速向四周擴散,皮色暗紅。出現寒戰高熱,頭痛,煩躁不安;或伴噁心嘔吐、口渴喜飲、便秘腹脹或腹瀉;或伴肢體拘急、骨節肌肉疼痛;或伴發附骨疽、流注等;或伴身發瘀斑、風疹塊、黃疽等;甚至伴神昏譫語、囈語譫妄、咳嗽氣喘、脅痛痰紅、發痙發厥等。
2.輔助檢查:血白細胞總數可達25×10/L以上,中性粒細胞80%一90%。尿中可出現蛋白。膿液和血液細菌培養多為陽性。還應根據病情作肝腎功能和電解質測定,以及心電圖、胸部X線攝片、B型超音波檢查等。

辯證論治

治療原則

須中西醫結合綜合救治。內治可參照溫病辨證論治,急投重劑清熱涼血解毒之品,直折其勢,隨證靈活加減。外治主要是處理原發病灶。

證治分類

1.氣陰兩燔證
證候:寒戰高熱,汗出口渴,頭痛煩躁,小便短赤;舌質紅絳,苔黃乾,脈洪數。
治法:清氣泄熱,解毒涼營。
方藥:黃連解毒湯合清營湯加減。
常用藥: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犀角(水牛角)、生地、金銀花、連翹、玄參、黃連、竹葉、丹皮、麥冬。
2.熱人營血證
證候:壯熱持續不退;夜晚加重,躁擾不安,神識昏蒙,嚴重時可見神昏譫語,痙厥抽搐,皮膚瘀斑;舌紅絳,苔少而乾,脈細數。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清營。
方藥:犀角地黃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
常用藥:犀角(水牛角代替)、生地、芍藥、丹皮、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其他療法

1.瘡頂陷黑處用八二丹,蓋以金黃膏,四周用金黃散或玉露散冷開水調製以箍圍,並時時濕潤。
2.抗生素開始時可根據原發病選用相應的抗生素;在治療中可根據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結果選擇有效抗生素,劑量應足夠大,二種以上聯合使用。
3.支持療法補液,糾正水、電解質酸鹼平衡;補充維生素;必要時多次少量輸注全血或血漿。
4.對症治療高熱可用退熱劑或物理降溫;有感染性休克時,可用升壓藥物,或套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預防調護

1.本病危重,應嚴密觀察病情。病室要保持清潔衛生,注意通風,保證病員充分休息。
2.患病後應絕對臥床休息,並固定患部,減少活動。
3.疔瘡尤其是顏面部疔瘡切忌擠壓、碰傷、過早切開。
4.壯熱惡寒無汗者,勿使袒露胸腹和當風受涼;壯熱不惡寒,頭昏煩躁,氣急脈數者,頭部可用冰袋降溫。
5.飲食宜清淡,忌葷腥發之物及甜膩之品,視病情給予素半流質或素普食。

文獻摘要

《瘡瘍經驗全書·疔瘡》云:“療瘡初生時,紅軟溫和,忽然頂陷黑,謂之‘癀走’,此證危矣。”
《外科正宗》云:“凡見是瘡,便妄加艾灸,殊不知頭乃諸陽之首,……中等灸,火益其勢,逼毒內攻反為倒陷走黃之證作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