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河

走馬河

走馬河位於成都,《宋史·河渠志》稱“馬騎”,《四川通志》稱“雙清河”。成都走馬河起於走江閘,止於郫縣兩河口,是都江堰內江的主要乾渠之一。長26.7公里,過水能力297立方米/秒。灌溉農田49萬餘畝,其中郫縣16萬多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走馬河
  • 外文名稱:Go horse river
  • 地理位置:成都
  • 著名景點:柏木河
  • 長度:26.7公里
流經範圍,分支,地圖信息,

流經範圍

走馬河原在灌縣馬爾墩從岷江分水,李冰建都江堰時改由寶瓶口進水。從進水口至郫縣兩路口鄉兩河口一段為走馬河,兩河口以下改稱為清水河,流入成都市郊名錦江。 走馬河流至新勝鄉金沙村江西灘抵縣界,經過邋遢堰、龍家灣、兩河口、釋迦橋、花石橋、青龍場、毛家橋,到合作鄉順江村垮河坎以下出縣界,流入成都市郊金牛區。

分支

走馬河分為五斗河、柏木河等13條支渠,另於聚源閘分為徐堰河,於兩河口分出沱江河,從13條支渠中分出斗渠48條。
1.柏木河。原在走馬河左岸灌縣朝天堰起水,至先鋒鄉橫山子以西入縣境,到新民場鄉兩合水匯入徐堰河。灌溉農田近5萬畝,其中,郫縣農田2.5萬餘畝。1970年,灌縣段改直,起水口下移到五陡河口對岸。新渠改從橫山子上瓦窯入郫縣境,至蘇家堰復入舊河。1971年開先鋒渠引柏條河水入柏木河,先鋒電站以下的灌區,改從柏條河分支先鋒渠引水灌溉。柏木河灌溉郫縣農田面積縮小到2300多畝。
2.五斗河。在走馬河右岸灌縣五陡口起水,分甲、乙、丙、丁四支由花園鎮入縣境。甲支在德源場以上落入漏沙堰;乙支分散入甲支和丙支;丙支合牛星堰和攔河堰之水後名“小河子”,在合作鄉詹家灣附近落入清水河;丁支在邋遢堰以上流入走馬河。共有分支112條,
其中郫縣段80條。共灌溉農田7萬多畝,其中,郫縣農田3萬餘畝。1970年渠系改造時被廢,其灌區分別改由紅塔堰、向陽渠、友愛渠、紅旗渠引水灌溉。
3.紅塔堰。在走馬河右岸灌縣陳家沱起水,至郫縣花園鎮境內還河。灌溉農田約4000畝,其中,郫縣農田1300餘畝。1970年,灌縣利用其堰口新開支渠,尾水在灌縣土橋落入江安河。灌田1.8萬多畝,其中,各斗渠尾水灌郫縣農田900多畝。
4.油子河。據《蜀水考》記述,油子河屬古郫江的一段故道。在走馬河左岸灌縣油子口起水,至陳家堰以下入縣境。流至澗槽堰分為兩股,一股經油子橋,另一股經趙家碾,在秦家碾合流,於團結鄉永定橋以下落入府河。有分支22條,灌溉灌縣農田2200餘畝、郫縣農田8萬餘畝。1971年渠系改造時被廢,其灌區分別改由豐收堰、永興渠、紅星渠和紅光左支引水灌溉。
5.豐收堰。在走馬河左岸灌縣崇義鄉楊家灣起水。原名竇家堰。1971年渠道改造後,將新勝支渠以上原油子河灌區併入,更名豐收堰。灌溉農田約3900畝,其中郫縣農田200餘畝。
6.老堰溝。在走馬河左岸灌縣崇義鄉老堰口起水,渠水分散落入太平堰和烏龍堰。灌溉郫縣農田3000餘畝。1971年被廢,渠口改為新勝渠渠口。
7.新勝渠。1971年新開橫支渠,在走馬河左岸灌縣崇義鄉老堰口起水,利用老堰溝一段舊渠後,折向東北截斷油子河,橫穿成灌公路,至新勝鄉幸福橋落入徐堰河。渠長2.639公里,底寬3—4米。有斗渠三條,灌溉郫縣農田2.1萬多畝。屬原油子河及老堰溝灌區。灌區平面上窄下寬,利用余水較少,春灌時下游用水比較緊張。該渠集雨面積8.5平方公里,洪水威脅不大。
8.向陽渠。1970年新開橫支渠。在走馬河右岸灌縣崇義鄉江西灘起水,至該渠所屬三斗渠以下入縣境。在縣境內橫截五陡河甲、乙、丙、丁支及雙澗槽、竇家堰,至花園鎮駱家灘入江安河。1980年冬,另鑿七斗渠以下渠道,出水口下移700米,使七斗渠以下渠道降加大到1.5‰,過水能力提高到每秒45立方米,與該渠21平方公里的集雨面積基本相適應。渠長6.371公里,底寬4—5米。共有斗渠10條,灌溉郫縣農田3.2萬多畝,大部分屬原五陡河灌區。
9.烏龍堰。又名“興隆堰”。在走馬河左岸新勝鄉興隆村起水,至兩路口鄉長生橋落入沱江河。灌溉農田1萬餘畝。1971年渠道改造後,灌溉面積縮小到4300多畝,尾水落入永興渠。
10.白家碾堰。在走馬河左岸邋遢堰以上1華里處起水,灌溉附近河壩田80餘畝。尾水在興隆橋下還河。1973年被廢,其灌區改從烏龍堰引水灌溉。
11.邋遢堰。在走馬河右岸興隆橋以下起水,流至龍家灣還河。灌溉農田2000餘畝。1957年建花園電站時,改從電站上側引水。1970年渠系改造後,灌溉面積縮小到800多畝。
12.安德電站溝。1968年新開。在走馬河左岸安德鄉葛家灣起水,流過電站還河。灌溉農田100多畝。
13.永興渠。1971年新開橫支渠。在走馬河左岸龍家灣以下起水。渠道東北向,橫穿成灌公路,三截油子河,到新民場鄉牛王堰之上落入徐堰河。渠長5.945公里,底寬4—4.8米,有斗渠10條,灌溉農田4萬多畝,大部分屬原油子河灌區。該渠集雨面積21平方公里,渠道排洪能力不足。
14.友愛渠。1970年新開橫支渠。在走馬河右岸兩河口以上起水。南流截斷五陡河甲、乙、丙支和雙澗槽,至漏沙堰落入江安河。渠長4.6公里,底寬4—4.8米。有斗渠8條,灌溉農田1.8萬多畝,大部分屬原五陡河灌區。該渠集雨面積21平方公里,渠道排洪能力不足,攔截五陡河故道處易潰決。
15.沱江河。1970年上升為分乾渠,詳見本章第八節。
16.磨底河。在走馬河左岸兩路口鄉兩河口起水,至成都市百花潭還錦江。灌溉農田約7萬畝,其中,郫縣農田5萬餘畝。1970年渠系改造時,其灌區分別改由晨光渠、紅光右支和成都市郊金牛渠引水灌溉。
17.皮家堰。在清水河左岸兩路口鄉兩河口以下起水,尾水分別落入磨底河和馬河。原灌溉農田1000餘畝。1970年渠道經過改造,原磨底河和馬河的上游灌區改由該渠引水,灌溉面積擴大到8100多畝。下游分兩支注入晨光支渠。
18.龍鳳堰。在清水河右岸清河鄉清溪村起水,南穿郫花公路,尾水落入小河子。灌溉農田3000餘畝。1970年渠系改時,被友愛渠取代。
19.馬河。在清水河左岸清河鄉馬河口起水,到合作鄉曹家寺分為兩支,左支在楊家橋附近入磨底河;右支到金牛區天成寺匯入清水河。灌溉郫縣農田2萬餘畝。1970年渠系改造時被廢,其灌區分別改由皮家堰、晨光渠、紅光右支和金牛渠引水灌溉。
20.解放電站溝。1969年新開。在清水河左岸釋迦橋以上起水,共灌溉農田2700多畝,屬原馬河中段灌區。尾水落入晨光支渠。
21.牛星堰。在清水河右岸清河鄉方家橋以上起水,尾水匯入小河子。灌溉農田6300多畝。1970年被廢,堰口改為紅旗渠渠口。
22.紅旗渠。1970年新開橫支渠。在清水河右岸清河鄉原牛星堰口起水,渠道南流,橫截五陡河丙支,與漏沙堰暗交於兩合水,再與黃土堰明交,至溫江縣萬春鄉報恩村落入江安河。全長約6公里,郫縣境內長4.104公里,底寬3—5米。共有斗渠10條,郫縣段6條。灌溉農田3.3萬畝,其中,郫縣農田1.7萬畝。集雨面積19平方公里,渠道排洪能力不足。
23.太平堰。在清水河左岸晨光鄉清江村方家橋起水,尾水至花石橋附近還河。1970年渠道改造後,尾水跨晨光渠分散落入晨光五斗渠和清水河。灌溉農田1200多畝。
24.攔河堰。原在清水河右岸德源鄉花石橋以上起水,尾水匯入小河子。1977年改造清水河時,與德源鄉預留電站溝合併。渠道經過改造後,尾水落入紅旗一斗渠。灌溉農田1200多畝。
25.唐家堰。在清水河左岸晨光鄉青馬村起水,沿清水河東南流,至青龍場附近落入黃土堰,灌溉農田5000餘畝。1977年改造清水河時被廢,其灌區分別改由晨光五斗渠和合作鄉預留電站溝引水灌溉。
26.團結渠。1970年新開橫支渠。在清水河右岸合作鄉詹家灣起水,南穿小河子、漏沙堰、黃土堰,至溫江長安橋流入江安河,全長約8公里,郫縣境內長1.7公里,底寬4—5米。共有斗渠13條,灌溉農田5.4萬畝。其中,一斗渠灌溉郫縣農田3300多畝。
27.合作鄉預留電站溝。1977年改造清水河時,為合作鄉日後建設電站預留的引水渠。進水口與團結渠口相對。灌溉渠在引水渠側分水,沿清水河下流,灌溉原唐家堰的部分灌區及黃土堰的全部灌區。灌溉農田6800多畝。尾水落入紅光右支。
28.黃金堰。在清水河左岸合作鄉黃金包漏濠中起水,尾水落入黃土堰。灌溉農田100餘畝。1970年渠系改造時併入唐家堰。
29.黃土堰。在清水河左岸青龍場以上起水,沿清水河流至毛家橋以下還河。灌溉農田2000餘畝。1977年併入合作鄉預留電站溝。
30.丁家堰。在清水河右岸青龍場以上起水。沿清水河南岸流入溫江縣境。原灌溉農田約1000畝,毛家堰併入後增至2000餘畝。1970年渠系改造時被廢,其灌區改由團結一斗渠引水灌溉。
31.毛家堰。在清水河右岸青龍場以下引水,沿清水河流至姜家碾落入天王堰。灌溉農田300餘畝。1965年併入丁家堰。
32.天王堰。在清水河右岸合作鄉回龍村起水,經毛家橋流入溫江縣境。灌溉農田3400多畝,其中,郫縣農田約150畝。

地圖信息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半島西南(走馬河西路下段北)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