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崗塔

赤崗塔

赤崗塔位於廣州大橋東南面的新市頭,是廣州市現存的古塔之一。地處赤崗,故名。興建於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是繼琶洲塔蓮花塔之後修建的第三座“風水寶塔”。琶洲塔位於廣州城東南40里,蓮花塔位於城東南80里,赤崗塔則位於東南城下,構成“鎖二江”“束海口”的“珠江三塔”,以聚“扶輿之氣”。因此塔雄偉高聳,與東鄰琶洲塔相呼應,成為珠江經廣州出海口的風水雙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赤崗塔
  • 外文名稱:Red Stone Hill Pagoda 
  • 地理位置廣州市海珠區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免費
  • 興建時間:1619年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廣東省廣州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區熱度指數,簡介,歷史,塔名由來,結構特點,建築特點,建築風格,修復,特色景點,交通線路,

簡介

赤崗塔所處之地多為紅色砂岩,故稱赤崗。海拔20至30米,四周原處珠江河水中,後被淤填為農田和魚塘,明、清時已形成村落。
赤崗塔赤崗塔
該塔與佛教舍利塔造形相似,為八角形樓閣青磚塔。塔高50多米,外觀為9層,塔內為17層。
塔底直徑為12.5米,高約50餘米。
首層辟有3個門,每個門口均砌以石階。
進首層塔心室,記憶體“神前拜台”花崗石板一塊,北門塔壁曾被拆去大片青磚,民國時期用紅磚修復,並於修復處嵌0.36x0.27米花崗石碑一塊,上刻番禺縣政府禁盜塔磚告示。
西門有梯級上2層 (暗層)塔心室。梯級為穿心壁繞平座式,盤旋至頂層,現木樓板已圮,不可登。
塔每級設神龕。塔基用紅砂岩砌成,表層為灰色斑岩,東邊在後來修復時以花崗石補鋪。
3面開門處有石階至基面。
和塔體一樣,塔基也成八角形,每邊長5.5米,高1米,各邊有“外國人形象的托塔力士”石刻造像,神態生動,為不可多得的明代石刻佳作。
塔表刷以白灰,每層八角均豎有一紅色依柱,柱頭有額坊,疊以牙磚。
二層以上每層都逸出腰檐,檐上以磚牙挑出平台,登臨者可從塔內走出,於平台上向外眺望。
塔體上端為一個八角攢尖塔頂。附近舊有塔剎,今不存。

歷史

赤崗塔是建於明代的風水塔,坐落在廣州市海珠區赤崗一紅砂岩山崗上。明萬曆四十七年 (1619年)由直指王命璇倡建。
西洋“力士”西洋“力士”
工程未半時,因費用告絀而停頓,至天啟年間(1621一1627)由後來官至戶部尚書的佛山人李待問續建而成。
赤崗塔是廣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廣州市明代建築中較具特色的古塔之一,與琶洲塔、蓮花塔並稱為廣州明代三塔
該塔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七年 (1619年),為樓閣式青磚塔,平面為八角形,內膛八角直井式,塔高53.7米,首層直徑12.5米,外觀9級,內分17層。
1998年,廣州市文物管理部門籌集資金160萬元,對赤崗塔進行搶救保護,維修工程於1999年6月1日完工並通過質量驗收。
清代廣州河南地區有兩座古塔,以前因為高聳入雲而非常矚目,但因為附近高樓大廈林立而顯得失色不少,故此很多廣州市民往往忽略了它們的存在。
這兩座古塔,一座是位於琶洲的“海鰲塔”,即“琶洲塔”;另一座是位於赤崗的“赤崗塔”。
這兩座古塔無獨有偶,均是建於明朝神宗萬曆年間。
琶洲的“海鰲塔”是在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間開始動土,而“赤崗塔”則遲至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才開始動工,所以廣州是先有“海鰲塔”,後有“赤崗塔”。

塔名由來

赤崗塔基是建在一座紅砂岩的小山崗上,附近赤紅色一片,所以崗稱“赤崗”,而塔便稱“赤崗塔”。赤崗塔所處之地多為紅色砂岩,故稱赤崗。

結構特點

此塔為樓閣式青磚塔,平面為八角形,內膛八角直井式。外觀9級,內分17層,高約50餘米。首層直徑12.5、壁厚3.8米,辟3門,南北門進首層塔心室,記憶體“神前拜台”花崗石板一塊,北門塔壁曾被拆去大片青磚,民國時期用紅磚修復,並於修復處嵌0.36x0.27米花崗石碑一塊,上刻番禺縣政府禁盜塔磚告示。西門有梯級上2層 (暗層)塔心室。梯級為穿心壁繞平座式,盤旋至頂層,現木樓板已圮,不可登。塔每級設神龕。塔基座平面為八角形,每邊長5.5、高1米,紅砂岩壘砌,基面原為灰色斑岩鋪砌,東邊在後來修復時以花崗石補鋪。3面開門處有石階至基面。塔基八角均鑲有16、17世紀西方人形像的托塔力士,神態生動,是廣州明代石雕佳作,也是研究明代石雕與廣州海外貿易的重要實物資料。塔下崗土岩石皆呈紅色,地名赤崗,海拔20至30米,四周原處珠江河水中,後被淤填為農田和魚塘,明、清時憶形成村落。
可進入第二層塔的門可進入第二層塔的門

建築特點

“赤崗塔”的建築形格與“海鰲塔”大同小異;兩塔均是八角形,內部均是17層高,而且底層均有西洋人形象的“力士”承托;可見這兩塔關係密切。琶洲的“海鰲塔”仍能拾級而上,大可登臨縱目。但可惜“赤崗塔”年久失修,重門深鎖而只得從外望塔興嘆。然而,因建築老化,塔身嚴重傾斜,廣州市有關部門將斥資百萬元搶救、復修將倒塌的赤崗塔。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赤崗塔,坐落在廣州市赤崗一紅砂山崗上。該塔建於明代萬曆四十年(1627),為八角形樓閣式青磚塔,內膛八角直井式。外觀9 級,內分17 層,高約50 米。梯級為穿心壁繞平座式,盤旋至頂層。塔基八角鑲有16、17 世紀西方人形象的托塔力士,神態生動,是廣州明代石雕佳作,也是研究明代對外交往的實物資料。
赤崗塔赤崗塔

建築風格

明代,嶺南建築一般仍沿襲傳統手法,又具簡潔明快的地方特色。赤崗塔、琶洲塔風格都相近,保留了明代晚期樓閣式磚塔的特色。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由直指王命倡建。工程未半,因經費告絀而停頓。天啟年間(1621~1627)由尚書李待問續建而成。清道光二十 四年(1844),伍崇曜潘仕成捐資重修。塔為平面八角形,南北門進首層塔心室,內有刻“神前拜台”花崗岩石板一塊。西門有梯級上二層暗層,為穿心壁繞平座,每級設定神龕,塔身塗刷白色灰漿,轉角塗刷朱紅色倚柱,柱頭塗刷朱紅色額 枋,額枋上出跳六層菱角牙磚疊澀出檐,二層以上各出腰檐,各腰檐上出跳四層菱形牙磚疊澀出平台。塔頂為八角攢尖頂,塔剎不存,上蓋兩鐵鑄復盆,一復盆上鑄 有:“欽加布政使銜在籍即選道番禺潘仕成即選內部正郎南海伍崇曜重修大清道光廿四年歲次甲辰季春吉日濟和爐造”等字。塔基平面為八角形,每邊長5.5米、高1米,紅砂岩石砌築,基面原為灰色砂岩鋪砌,東面部分用花崗岩石補鋪。首層塔門處石階級至基面,塔基角均有西方人形象的托塔力士,神態生動。塔身北面嵌一0.36米0.27米花崗岩石碑一塊,上刻民國年間番禺縣政府禁盜塔磚告示。 該塔於1989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赤崗塔赤崗塔

修復

赤崗塔自建成以來歷代曾有維修,但因多年來泥磚老化,其破損十分嚴重。塔身各層角柱、檐缺,塔 外壁牆體開裂,基礎下沉,最為危險的是前年經專家測定已傾斜1.05 米,隨時有倒塌的危險。根據“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針,廣州市文化局早在1996年已完成該塔的搶救維修方案,但由於經費不足等原因,一直未能實施。廣州市將斥資150 萬元,本著保持文物原狀的原則,對赤塔身扶正、加固,修補裂縫等面目的搶救復修。

特色景點

特色景點 赤崗塔佛光初現
在作為市級文保單位的赤崗塔上,翻新工程接近完工,而配套的光亮工程亦花盡心思。據介紹,整個塔用了6套燈光系統來點綴。首先是各層的瓦面,然後是各層的護欄部分,分別用兩套燈光來照亮;塔身的八個牆面則每層都用暖黃色洗牆燈打亮,而牆面上凹進去的佛龕部分則用白色洗牆燈打光,形成不同的色溫;塔頂上,又是另外的16盞暖黃燈系統以突出塔頂;最花心思的是塔底四周,8盞探照燈正在安裝,安裝結束後。“這些射程遠及兩到三公里的探照燈會分不同時段,不同顏色拼合出不同主題的圖案,其中一個會是‘佛光初現’的效果。”

交通線路

捷運三號線廣州塔站A、B出口直達
周邊公交:(赤崗塔站)121A臨時支線 121 204 夜42 468 旅遊2線 夜66 旅遊觀光1線
赤崗北路(藝州路口) 262 765
地理位置
赤崗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