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客家民歌

贛南客家民歌

贛南客家民歌是流傳於江西省贛南地區的傳統民歌。作為民眾之歌,民眾之聲,是客家先民在長期勞動生息中,不矯揉造作,不修飾應景,以自然流露出來的真情實感傳唱的口頭文學。由於贛南地處山區,山歌常出現在深山密林或田野山坑,為求傳得遠聽得清,一般音調高揚,聲音綿長。其最高音往往在第一句中就出現,起到先聲奪人或呼喚的藝術效果,然後逐漸下行至主音結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贛南客家民歌
  • 分類:傳統民歌
  • 地區:江西省贛南地區
贛南風俗,客家民歌,客家人,民歌創作,情歌,歷史發展,古代,近代,當代,藝術特色,興國山歌,傳承者,

贛南風俗

贛南,宋明時又稱南贛,其自然條件、經濟發展、居民構成、社會風土以及行政設施等方面都有相對完整的體系,因而有一定的獨立性。贛南地處贛江流域,上通巴陵,下連吳越。此外,武夷山南嶺不但成為全區的東南屏障,而且余脈伸展,丘陵縱橫,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之說。該地緊靠北回歸線,緯度較低,受亞熱帶森林氣候的影響,林木茂密,是全國十三個主要林區之一。山高林密,田少坡地多,決定了這裡的人們以農牧為主,兼及採伐林木,運送木材,墾殖茶園等園藝業。所以這裡流行的山歌田歌茶歌船歌無不與山、與水緊密相關。秦漢以來,由於戰亂的影響和出於某一特定時期的政治需要,北方居民即開始向還處於“蠻夷之地”的越地移民。從此,大量的北方士民定居贛南,特別是唐宋之際大量離井背鄉的中原居民的遷入,他們在此開墾荒地,傳播先進的耕作技術和文化,使這一地區的經濟有了飛躍發展。所以贛南民歌不論是行腔還是用語都有明顯的客家特點。
贛南客家民歌贛南客家民歌

客家民歌

客家人

客家人自幼熱愛勞動,放牛之事則由兒童承擔,那小孩趕大牛的情景在民歌中形象而逼真:“放牛崽子好吃虧,戴個笠笸坎坎累;攆得笠笸牛又走,追得牛來陣(伴)又歸。”
客家人還常以小修小補出門謀生,如於都民歌:“肩挑擔子當呀當,挑起擔子走四方;好比於都打鐵佬,漂洋過海到南洋。

民歌創作

高爾基曾說:“從太古以來,民歌總是親切地伴著歷史,它們有自己的意見……不知道人民的口頭創作是不能了解人民真正歷史的。”客家民歌雖然是口頭創作,但文學性、知識性、藝術性、哲理性都很強,如以字形或筆劃加減為內容的民歌“白字加水就是泉,車加走鳥嫩嬌連;門字肚裡加月字,搭信妹妹唔;化字加草一枝花,言字加舌妹有話;馬字上面兩個口,歸去就怕爺娘罵。”
還有把普通而平凡的動物或用具,根據其性能、特徵放到大自然中去,從中找出規律,得出結論,使人們在平凡中見偉大,在普通中見特殊。感悟知識,擷取教益:“什麼上山尾拖拖,什麼上山穿綾羅;什麼上山溜溜走,什麼上山會唱歌;狐狸上山尾拖拖,鷓鴣上山穿綾羅;南蛇上山溜溜走,畫眉上山會唱歌。”
贛南客家民歌贛南客家民歌
用歇後語組成的民歌,雖然數量不多,但哲理性強,質量很高:“鹹菜入缸‘屈了心’,三弦唔和‘走了音’;六月老酒‘反了腳’,?情妹子‘反了心’。”
客家人不僅具有勤勞勇敢、團結務實、艱苦樸素的美德,而且性格幽默詼諧,風趣樂觀,如民歌:“早上爬起食顆米,打只山歌來充飢;以為唱歌唱得飽,唔曉越唱越肚飢。”
客家民歌真實地反映和記錄了客家人的愛與恨、興與衰、情與志,如早期客家先民南遷來到贛閩粵山區,靠勤勞的雙手,在荒山野嶺墾荒種茶,謀求生存,過著艱苦生活,如民歌“話起茶農真可憐,半碗酸菜一撮鹽;吃杯老茶算是酒,吃碗豆腐算過年。”

情歌

客家民歌中情歌居首,數量最多,運用最廣,有以歌抒情,以歌寄情,以歌贊情,以歌逗情,以歌思情和以歌成親之多,往往觸景生情,隨口而唱,直抒其情,如民歌唱道:“山歌好唱口難開,楊梅好吃樹難栽;白米好吃田難種,鮮魚好吃網難開。十七十八唔唱歌,風流日子幾多;再過兩年打一老,歡喜少來愁較多。”
產生愛情的媒體,大山是溶匯愛情的搖籃,只要有情就有歌,也因唱歌才知情。以歌唱表達心意,傳遞心聲,如:“大河漲水小河清,唔曉河下有幾深;撩個石頭試深淺,唱支山歌試妹心。”
人的本能,但客家人不但注重貌美且重視人品。如:“南風唔當北風涼,蘭花唔當桂花香;老妹好比桂花樹,大風一吹滿村香。”
男女逗情能增加樂趣,加深了解,是發展感情的手段之一:“阿哥砍柴就砍柴,唔要回頭來看俺;手上砍刀鋒鋒利,割到手指莫怨俺。”
贛南客家民歌贛南客家民歌
思念之情,思念之真,思念之切,直言不諱,寄於歌唱:“想你想你真想你,請個畫匠來畫你;把你畫在眼珠上,看在哪裡都有你。”
客家情歌中,相互表白,生死相依,永結同心,以歌唱把感情推向高潮,如《藤樹歌》出語天真,想像奇特,把堅貞愛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崖系山中長年樹,你系山中百年藤;樹死藤生纏到死,樹生藤死死也纏。”
常言道:“唱戲一半假,民歌句句真。”客家民歌就是這樣真實地伴隨著客家人勞動生息與繁衍發展,成為客家人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糧。

歷史發展

古代

作為一種傳統民間音樂,古代贛南民歌的發展大體可分為以下三個時期:第一時期為遠古時期,時為秦漢以前。這時贛南居民多從事伐木和墾殖業。因此這時的民歌以山歌為多,伐木歌即是其代表;第二時期為唐宋時。這一期間贛南的農業有很大的發展,尤其是種植業空前興盛,居民以種五穀桑麻為主。因此這時的民歌中,大多為田歌;第三時期為明清兩代。這時,贛南由於茶葉生產日益發展並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到了清朝不但生產“貢品茶”,而且還隨著航海業的發展而遠銷國外。每年春茶上市時,海內外人士雲集,十分熱鬧。居民從事茶葉生產的增多,茶歌便成了這時贛南民歌的突出代表。

近代

近代,即從鴉片戰爭五四運動時期的贛南民歌,除了反映贛南人民生活和鬥爭的一般民歌外,尤其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隨著鎢礦的發展,增添了反映鎢礦工人苦難生活的礦工歌。

當代

當代,贛南民歌從遠古的伐木歌,發展到茶歌以及從內容到形式都面目一新的紅色山歌。這些新民歌是贛南勞動人民走過的艱難曲折道路的真實寫照,是贛南社會發展的生動反映。贛南客家山歌產生於客家勞動人民中間,人們在山上砍柴、摘木梓、伐木放排、鏟松油、挑擔及田間勞動時,或為尋覓同伴,以驅野獸強盜;或為消除疲勞對歌打趣:或訴幽怨;或泄憤懣;或表男女愛慕之情等等,都用山歌的形式來表達。“唱戲一半假,山歌句句真”其豐富多彩的內容,是客家人民生活的一面鏡子。而其中又以情歌數量最多,也最富特色。正如山歌所唱:“自古山歌唱風流”,“ 山歌唔唱唔風流”。諸如愛慕、試探、追求、初戀、熱戀、拒愛、送別、相思、斷情等等,均用大量形式各異的山歌來表達。如上猶的一首山歌唱道:“高嶺埂上打呼咒,細妹屋家吃晏晝;細妹聽到呼咒響,筷子一扔碗一丟。”表現了細妹聽到情哥唱山歌的喲嗬聲,便無心吃飯的天真活潑形象。又如興國的《生死纏》:“入山看到滕纏樹;出山看到樹纏藤;樹死滕生纏到死,滕死樹生死也纏。”歌隨人走,這首表現愛情生死不渝的山歌,不僅廣泛流傳於贛南,且在粵東閩西西和台灣都有傳唱。
贛南客家民歌贛南客家民歌

藝術特色

在修辭手法上,從詩歌最基本的“賦、比、興”,到雙關對偶歇後排比頂針(尾駁尾、撿腳跟)、反覆重疊等各種修辭手法都有套用。在唱法上,有假嗓本嗓和細嗓三種。假嗓,包括真假嗓結合唱,主要用於高腔山歌;本嗓,為常見形型,它潤腔複雜多變,擅長即興編詞對歌;細嗓,多為婦女單獨自吟自唱,音量小,音調寧靜細膩,委婉動聽。前兩種唱法,歌之頭尾還常加歌號子“嗬——餵”。在句法結構上,主要有二句體和四句體。前者運用上下句不斷反覆而成,一字一音,重在表達歌詞內容;後者是在前者基礎上發展而成,一般歌首有一長拖腔。

興國山歌

贛南客家山歌,最具地方風格的是“興國山歌”有固定的“過山溜"。興國山歌,有固定的歌頭格式:“哎呀嘞——哎”,音調既高且長,迴蕩山谷,意在引人注意。中間是字多腔少的數板性音調,然後又經過一個固定的句式:“心肝格”或“心肝哥(妹)” (蘇區時期改為“同志哥”),預示著歌唱將要結束。如:“哎呀嘞哎!打只山歌過橫排,橫排路上石崖崖;行了幾多石子路,心肝格,著爛幾多禾草鞋。”過山溜,產生於龍南縣揚村鄉。過去這裡山高林密,人煙稀少,常有虎豹出沒,人們走山路時,便唱起過山溜:“喔喂,打嗒——啊喂......"聲音激越高亢,可傳數里.以此一則邀集同伴,二則驚散猛獸,故一般都用假嗓高腔或真假嗓結合唱, 技巧性很高,難度較大。

傳承者

“由於你的歌,才知道世上有那么美的一塊土地。”夏日的贛州,微風習習。一位藝術家每天動情地唱著,痴情地寫著,孜孜不倦。他就是袁大位。
贛南客家民歌贛南客家民歌
滿頭銀髮的袁大位站在窗前,深情地說:“紅土地——天籟般的神奇,引我踏上音樂人生的旅程;新時代——人民深切的呼喚,給我創作的激情和靈性。人民是母親,作為她的兒子,我願再求索,再攀登,以傾心回報母親的恩情。”這位73歲的老人用詩情畫意的語言表達他對家鄉的熱愛,眼眶中充盈著淚水。
袁大位從事民歌的蒐集研究已經有40多年了,年逾七旬的他仍然活躍在樂壇和民眾中間,歌唱和寫作幾乎成了他生命的惟一追求。他忘不了第19屆世客會開幕式大型文藝晚會演出時的情景:“那催人淚下的激情,那經久不息的掌聲與熱情洋溢的場面,使我充分感受到了震撼力;那情景歷歷在目,印象是十分深刻、難以忘懷的。”正是那曲《長長的紅背帶》,令所有到場的客家兒女感動不已。
創造音樂的是人民,經過袁大位的提煉和升華,他又把音樂還給了人民。他常常說,“我的這些錄音資料是寶貝,誰都別給我弄丟了。”
有一次,有人把自己蒐集的歌拿來給他聽,聽過之後他覺得不錯,就跑到山裡去找歌者,但人已經去世了。原生態民間音樂人的逝世常常令他難過萬分,因為所有的民歌都來源於民間,對他來說,他們的去世就仿佛是瑰寶的流失,悲痛卻又無可奈何。他說:“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而存在必須有一些有代表性,有自己特色的東西。民族音樂的生命力比較強,是最能代表一個民族的精神的,是經久不衰的。我只有盡我最大的努力去保護好它們,把我所知道的東西介紹給大家。”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也給袁大位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創作源泉。本土的民間文化是一個民族精神情感的載體,民族特徵的直接表現,民族凝聚力之所在。民間文化在本民族文化中的位置,抑或在當代世界文化中的位置都愈來愈重要。而人們普遍認為,袁大位最大的業績在於:他通過自己的音樂創作,繼承和豐富了贛南民間音樂,賦予它鮮明的時代特徵和新的生命並把它們介紹給了整個贛南乃至全國的人民,從而使客家音樂在音樂的大花園中更為光彩奪目的綻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