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別鄭煉赴襄陽

《贈別鄭煉赴襄陽》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該詩首先交代離別的家國背景及個人的孤微身世,再訴說與友人鄭煉離別之感傷,最後詩人把時間推向未來,從而寄語友人該詩時空並馭,表達了詩人與朋友鄭煉的依依惜別之情,亦蘊含了杜甫對自身遭際的感喟和對時局國運的殷憂。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贈別鄭煉赴襄陽
  • 作者:杜甫
  • 創作年代:唐代
  • 出處:《杜工部集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贈別鄭煉赴襄陽
戎馬交馳際,柴門老病身。
把君詩過日,念此別驚神。
地闊峨眉晚,天高峴首春。
為於耆舊內,試覓姓龐人。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戎馬交馳:寶應元年,史朝義陷營州;羌、渾、奴刺陷梁州;吐蕃陷秦、成、渭等州。
②柴門:指草堂。老病身:杜甫自況。
③把君詩:捧著您的詩章。過日:打發時光。
④驚神:神情不安。
⑤峨眉:山名,在四川I成都市西南方,此指代作者所居的蜀地。
⑥峴(xiàn)首:峴山,在湖北襄陽市東南,此指代鄭煉所赴之襄陽。
⑦耆(qí)舊:舊交。
⑧覓:尋覓。 姓龐人:指東漢襄陽隱士龐德公。躬耕於峴山,劉表屢邀而不出,後隱居鹿山,採藥不返。這裡借“覓姓龐人”,既暗示鄭煉所赴之地襄陽,又表達了詩人歸隱襄陽山中的意願。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軍馬交相賓士之際,我在草堂拖著又老又病的身子。
拿著你的詩拜讀以度時日,想到此次分別內心就不能平靜。
我所在的峨眉日色晚,你要去的峴首春意生,地闊天高再難以相見。
請為我在襄陽年高望重的人中,嘗試尋訪像龐德公那樣的高士。

創作背景

此詩當寫於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春,詩人已居成都草堂,生活剛剛有所穩定,但整個社會局勢仍危機四伏、暗流涌動。該年,鄭煉自劍南西川I節度使從事罷歸故里襄陽,他與杜甫同籍,杜甫作此詩送別。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杜甫創作該詩當時社會危機四伏,首先是西北一帶常有羌、渾、吐蕃等異族侵擾。其次是各地武將叛亂時有發生,蜀中亦受影響。此時杜甫的個人狀況也是貧病交加、精神苦悶;其度隴入蜀、棄官漂泊的原因,除卻關輔饑荒,政治上倍受排擠以至被徹底邊緣化,陷入“邊緣情境”才是最主要的。對此,該詩首聯“戎馬交馳際,柴門老病身”就是最形象的反映。詩人開篇即是傾訴的情感姿態:在這戰亂不息的時代里國步多艱,我老杜也是困守柴門既老且衰,別人無官一身輕,我卻無官一身病!贈別詩一般會從具體的別時情形寫起,杜甫在這裡卻嗟老嘆病恨國運,寫法獨特。不過,首先交代離別的家國背景及個人的孤微身世,這種“大小相形”的感懷應該含有詩人的遺恨與無奈:此身空老矣,“無補聖明朝”。或者說,還有一些激憤:今我轉蓬客西蜀,果真“官應老病休”。杜甫與友人應是同病相憐了,因為鄭煉這次遠赴襄陽屬於罷官歸養。正是兩人境遇相似,又意趣相投,他們才會以詩傳情而締結深厚友誼,於是便引出該詩頷聯:“把君詩過日,念此別驚神。”在潦倒困厄之中,是你的詩歌溫暖了我的每一天;想到如今一別,怎不令我心驚神傷欲斷腸。這兩句在誦讀時,句型已有變化,變成了“上三下二”的格式,即“把君詩/過日,念此別/驚神”,這樣讀起來就有別時哽咽的意味。
詩的頸聯“地闊峨眉晚,天高峴首春”是對“別”字的形象化的補充,將“驚神”的感受化作了兩個“時空並馭”的鏡頭。上句的“峨眉”是空間概念,代指送者即詩人所在的蜀地,“晚”是時間概念,一個令人傷感的時分,“地闊”是對空間特點的說明;下句的“峴首”是空間概念,代指行人即鄭煉的將往之地襄陽,“春”是時間概念,一個懷人的季節,“天高”也是對空間特點的說明。“地闊”句言別離之際的時空,詩人的感受是:你這一去,讓我頓覺蜀地之空闊寂寥、暮色暝暝,恐見汝之遙遙無期矣。“天高”句懸想揣度,言別後鄭煉對自己的思念:料想你到襄陽之後,也會在春天的傍晚翹首雲天,只覺天高地迥,再也見不到我的多病之身。如此前實後虛地並置兩個“時空句”,離別的萬千思緒盡在其中,含蓄至極。因是離亂時期的別離,“地闊”“天高”各置於句首而言之,則又有一別如雨、前途難料、生死未卜的傷感。依依不捨、憂心忡忡見於言外。這兩句的組句特點及對表達情感的作用與上述之“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基本相同。
再看尾聯“為於耆舊內,試覓姓龐人”,詩人把時間推向未來,從而寄語友人。這聯的情感比較複雜、糾結。尋訪隱逸高士不過是盛唐詩人的時尚,詩人也的確仰慕龐德公能“處士節獨苦”;但山林之思並不一定就是杜甫的真實意願。這裡,仍似有志莫能申的牢騷——“未有涓埃答聖朝”(《野望》)。其實,詩人報效朝廷的理想仍未泯滅。“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這是他在《奉送嚴公入朝十韻》中說的。他對嚴武說:“我這一輩子哪能終老蜀地?如果壽長的話,我定要重回長安為國效勞!”這才是真正的杜甫,其牢騷處亦正是忠君愛國處。

名家點評

明末清初學者黃生:三四承次句,五六又承三四,首句至尾聯始應,尾聯又承六句而下,章法與《銅瓶》詩一例。龐公隱居不出,本以世亂之故,結法全不露意,只從首句映出,極淺極深,極近極遠,極平極奇,然亦因其所往之地,姑借古人以寓意耳。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唐代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