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糖瓜糖餅

賣糖瓜糖餅

賣糖瓜糖餅的營生是老北京七十二行之一。此行當專門從事老北京傳統民俗中“祭灶貢品——“糖瓜糖餅”的加工。“賣糖瓜糖餅”的夥計,用麥芽糖做成“糖瓜糖餅”,也稱“糖瓜粘”設列攤上,賣於人們祭祀——祭灶神之用。每歲臘月二十三灶君上天之日,均賣此,焚香供祀。取其甜言蜜語,可為一家之主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賣糖瓜糖餅
  • 屬於:老北京七十二行之一
  • 來源:麥芽糖
  • 用於:焚香供祀
過年,民俗,關聯,

過年

——北京民謠:“糖瓜祭灶,新年來到”,首先進入節日的食品是“祭灶”用的糖瓜、關東糖等小食品,由膠狀麥芽糖製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兒,在生活不太富裕的時代,這是極好的美食。而且,家中有了糖瓜和關東糖,預示著春節已經不遠了。當然,“灶王爺”不食人間煙火,這種希冀“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賄賂”,自然成為孩子們的口中之物。——老北京人,特別講究“過年”,於是便有了:“老婆老婆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謠。民謠中列舉的臘八粥、炸豆腐、燉羊肉等等,都是春節老北京的美食。在今天,這些都是家常便飯,但在五六十年代只能在過年時方可大飽口福。
——春節時僅有以上幾種食物,當然不算是豐富,像古代祭神祭祖用的糕點——蜜供、薩其馬等,不僅是北京地區滿蒙等少數民族食品,亦是北京人家中必備的食物。一些小康的北京人,昔日還有除夕夜食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為名目,後來則與“吉慶有餘”的吉祥話相聯,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至於除夕之夜的餃子,其中的素餡餃子要用來敬神,大家吃的則是肉餡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則以肉、菜混合為餡。即便最窮的人家,過年時吃餃子的“程式”是不會少的。在餃子、年糕這些眾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家還要打“豆兒醬”,即一種由肉皮、豆腐乾、黃豆、青豆、水芥等等做成的冷盤,色如琥珀,類似於“肉凍兒”。此外還有“芥末墩兒”,這是用來佐酒和開胃的冷盤。節日中人們食用油膩食品多,易於“生火”、“生痰”,這些冷盤可以彌補這一缺陷。
——當各式葷素大菜已備齊時,北京人還備糖果、乾果、瓜子和“雜拌兒”,所謂“雜拌兒”是今日之什錦果脯。當年這些小食品是人們圍爐閒坐、守歲辭歲時的美食。

民俗

——甜甜的,黏黏的糖瓜(又稱關東糖、麻糖)很多人小時候都吃過,當你嘗到這甜蜜的味道的時候,也就代表著春節來了。我國的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臘月二十三用糖瓜祭灶,形式熱鬧隆重而又風趣幽默,所以把這一天稱為“過小年”。
——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
——傳說中,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端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灶中間,看著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壞事都詳細記錄下來;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到了臘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間,根據玉帝的旨意懲惡揚善。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
所以人們在臘月二十三都要祭灶,並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獻給灶王,粘住灶王爺的嘴,讓它“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兒童們則把這一天當作春節的序幕和“彩排”。
——昔日北京,每到陰曆臘月上旬,大街小巷的油鹽店、雜貨鋪、南紙店、百貨攤都代賣“灶王爺”神像。這種要木版水印的神像,大多來自華北的“版畫之鄉”天津楊柳青。那和藹、肅穆、善靜的灶王爺、灶王奶奶盛裝端坐,給人們以莊重的感覺。
每年一度,人們都要“請”回來一幀新的灶王像來代替被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煙燻火燎得陳舊不堪的舊灶王像。這似乎是在向人們預告,除夕馬上就要來到了。

關聯

——祭灶的風俗由來已久。《禮記·月令》云:“祀灶之禮,設主於灶徑。”灶徑即灶邊承器之物,以土為之者。那時祀守被列為五祀之一。《戰國策·趙策》云:“復滌偵謂衛君曰:臣嘗夢見灶君,”唐羅隱送灶詩亦有“一盞清茶一縷煙,灶君皇帝上青天”的名句。可見兩千多年前已有祭灶之禮,且歷代相沿成習。
——由於各地風俗不同,民間還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動。 “跳灶王”是民間由古代“驅儺”發展而來的一種活動形式,主要是乞丐們的活動,由臘月一日至二十四日是“跳灶王”的日子。進入臘月後,乞丐們三五成群,扮灶公灶婆拿竹枝鬧於門庭,乞錢,謂之“跳灶王”,也含有驅邪之意。這一活動主要在我國的東南方進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