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陽樓

賓陽樓

賓陽樓原名“寅賓樓”, 俗稱東門樓,始建於明代,清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重建。1987年8月,由國家文物保護科研所設計修復完善,1987年正式向中外遊客開放。整個樓台高9。5米,東西寬12。65米,南北長34米,採用大木框架結構,氣勢宏偉,造型別致,保持了明代建築的風格,“賓陽樓”三個金色的大字由趙朴初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賓陽樓
  • 別名:寅賓樓、東門樓
  • 始建時代明代
賓陽樓的馬道旁專門用木版搭成上城的階梯,拾級而上,賓陽樓里的三國著名人物立即跳入眼帘。劉備、張飛、關羽、諸葛亮、趙子龍的仿銅巨塑或座或立,栩栩如生。賓陽樓外環繞而立的也是馬童周倉等三國武士的仿真彩塑。《三國演義》120回,就有72回與荊州有關,荊州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散發著三國風雲人物的氣息。
賓陽樓
賓陽樓
原有的賓陽樓始建於明代,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重建,後損毀。1986年至1987年,按照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科研所設計,大木構架的賓陽樓重建起來。其通高12.9米,南北面闊18.9米,東西深約11.6米。其結構為重檐歇山頂,保持了明代建築的風格。屋面青灰筒瓦覆蓋,屋脊翼角翹起,各飾帶獸。城樓分為上下兩層,重800餘噸,全部由36根、直徑35厘米左右的圓形木柱支撐。上層天花為祥龍圖案,梁架仿明代青綠點金旋子彩畫,四周繞以迴廊,供遊人環樓遠眺。檐下懸掛8盞6面型龍頭宮燈。下層檐下有著名書法家趙朴初先生題寫的“賓陽樓”匾額,金邊黑底,長2.6米,寬1.1米,金色陽文。南北兩門各裝一對鍍金虎頭門環,門檻包以青銅。四周原設有平座,中間陳列有仿製的關羽、張飛的大刀、長矛。兩層角脊上飾有鰲魚和獸頭。門窗均為四抹頭斜方格眼隔窗門窗,城樓內地面鋪有1.2市尺方形青石。南北兩端牆角設有木梯各一架,供遊人直上二層,觀賞風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