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唐紀·李林甫當政

在某種程度上說,是李林甫的才能與吏乾、為人處世的方式,契合了玄宗在當時的需要,因此他成了玄宗為當時朝局選中的宰相。

在《通鑑》的記載中,李林甫就是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這基本上可以代表傳統史學的觀點。

李林甫在玄宗時期長居相位十九年,舉凡玄宗後期的種種舉措都和他有關。從太子瑛的廢黜,張九齡的罷免,天寶時期目標指向太子亨的數次大獄,也包括了當時相關的政治經濟軍事措施。當然,李林甫的排除異己和忌賢妒能也都相當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資治通鑑·唐紀·李林甫當政
  • 出自:資治通鑑
  • 主角:李林甫
  • 官位吏部侍郎
原文,注釋,譯文,評析,

原文

開元二十二年吏部侍郎李林甫①,柔佞②多狡數,深結宦官及妃嬪家,侍候上動靜,無不知之。由是每奏對,常稱旨③,上悅之。時武惠妃④寵幸傾後宮,生壽王清,諸子莫得為比,太子浸疏薄⑤。林甫乃因宦官言於惠妃,願盡力保護壽王;惠妃德之,陰為內助,由是擢黃門侍郎。五月,戊子,以裴耀卿為侍中,張九齡為中書令,林甫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⑥。
初,上欲以李林甫為相,問於中書令張九齡,九齡對曰:“宰相系國安危,陛下相林甫①,臣恐異日為廟社之憂。”上不從。時九齡方以文學為上所重,林甫雖恨,猶曲意事之②。侍中裴耀卿與九齡善,林甫並疾之③。是時,上在位歲久,漸肆奢欲④,怠於政事。而九齡遇事無細大皆力爭;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傷之。
上之為臨淄王也,趙麗妃皇甫德儀、劉才人①皆有寵,麗妃生太子瑛,德儀生鄂王瑤,才人生光王琚。及即位,幸武惠妃,麗妃等愛皆弛②;惠妃生壽王瑁,寵冠諸子。太子與瑤、琚會於內第,各以母失職有怨望語。駙馬都尉楊洄尚鹹宜公主,常伺③三子過失以告惠妃。惠妃泣訴於上曰:“太子陰結黨與,將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語宰相,欲皆廢之。九齡曰:“陛下踐祚④垂三十年,太子諸王不離深宮,日受聖訓,天下之人皆慶陛下享國久長,子孫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聞大過,陛下奈何一旦以無根之語,喜怒之際,盡廢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輕搖。昔晉獻公驪姬讒殺申生,三世大亂⑤。漢武帝信江充之誣罪戾太子,京城流血⑥。晉惠帝用賈后之譖廢愍懷太子⑦,中原塗炭⑧。隋文帝納獨孤後之言黜太子勇,立煬帝,遂失天下⑨。由此觀之,不可不慎。陛下必欲為此,臣不敢奉詔。”上不悅。林甫初無所言,退而私謂宦官之貴幸者曰:“此主上家事,何必問外人!”上猶豫未決。惠妃密使官奴牛貴兒謂九齡曰:“有廢必有興,公為之援,宰相可長處。”九齡叱之,以其語白上;上為之動色,故訖九齡罷相,太子得無動。林甫日夜短⑩九齡於上,上浸疏之。
林甫引蕭炅為戶部侍郎①。炅素不學,嘗對中書侍郎嚴挺之讀“伏臘”為“伏獵”。挺之言於九齡曰:“省中豈容有‘伏獵侍郎’!”由是出炅為岐州刺史③,故林甫怨挺之。九齡與挺之善,欲引以為相,嘗謂之曰:“李尚書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門,與之款昵。”挺之素負氣,薄林甫為人,竟不之詣;林甫恨之益深。挺之先娶妻,出之,更嫁蔚州④刺史王元琰,元琰坐贓罪下三司按鞫⑤,挺之為之營解。林甫因左右使于禁中白上。上謂宰相曰:“挺之為罪人請屬所由。”九齡曰:“此乃挺之出妻,不宜有情。”上曰:“雖離乃復有私。”
於是上積前事,以耀卿、九齡為阿黨①;壬寅,以耀卿為左丞相,九齡為右丞相,並罷政事。以林甫兼中書令,仙客②為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領朔方節度③如故。嚴挺之貶沼州④刺史,王元琰流嶺南。
上即位以來,所用之相,姚崇崇尚通,宋璟崇尚法,張嘉貞崇尚吏,張說崇尚文,李元絨、杜暹崇尚儉①,韓休、張九齡崇尚直,各其所長也。九齡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無復直言。
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視聽,自專大權,明召諸諫官謂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將順之不暇,烏用多言!諸君不見立仗馬①乎?食三品料,一鳴輒斥去,悔之何及!”
李林甫為相,凡才望功業出己右及為上所厚、勢位將逼己者,必百計去之;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①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注釋

李林甫:出自皇族。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收買嬪妃宦官,探得玄宗動靜,迎合意旨,因而獲得信任,掌握大權。在相位十九年。
②佞(nìnɡ):用花言巧語諂媚。
③稱旨:符合皇帝心意。
④武惠妃:唐開元中,後宮皇后以下,立惠妃、麗妃、華妃三位,為正一品
⑤浸疏薄:漸漸疏遠,關係淡薄。
⑥侍中、中書令、同中書門下三品:均為宰相。裴耀卿:中唐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主要功績是整頓漕運。張九齡:唐代有名的賢相。
①相:以……為宰相。
②曲意事之:委曲己意而奉承別人。
③疾:恨。
④肆奢欲:放縱慾望,喜好奢侈。
趙麗妃皇甫德儀、劉才人:開元時期後宮中皇后以下,立惠妃、麗妃、華妃三位,為正一品。才人七人,正四品
②弛:這裡指失寵。
③伺:探察。
④踐祚(zuò):登基稱帝。
⑤“昔晉獻公”兩句:晉獻公聽信驪姬的陰謀,殺了太子申生,逼走公子重耳夷吾,獻公去世之後,傳位驪姬之子奚齊,很快為大夫里克所殺。
⑥“漢武帝”兩句:詳見前文“戾太子事件”。
⑦“晉惠帝”句:晉惠帝賈皇后誣陷太子司馬通造反,唆使惠帝廢黜太子,後來又暗殺了他,引起群情激憤,引發了八王之亂。譖(zèn),無中生有地說人壞話。
⑧塗炭:陷入泥沼,墜入炭火。比喻極其艱難困苦。
⑨“隋文帝”三句:見上文“楊廣奪嫡”條。
⑩短:指責別人的缺點。
①炅:(jiǒnɡ)。戶部侍郎尚書省戶部長官副手,掌財政。
中書侍郎中書省長官副手,職掌詔命。
岐州:今陝西鳳翔
蔚州:今河北蔚縣
⑤三司:管理司法的衙門,大理寺御史台、刑部。按鞫(jǔ):審問。
①阿黨:結黨營私,相互勾結。
②仙客:即牛仙客。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秋,赴任朔方行軍大總管。不久升任宰相。
③朔方節度:治所在今寧夏靈武。
④沼州:今河北永年。
立仗馬:朝會上儀仗中的馬,待遇優厚,但是有很嚴格的訓練。
①啖(dàn):引誘。

譯文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吏部侍郎李林甫,狡猾又擅長花言巧語,與宦官及後宮妃嬪家的結交很深,對玄宗的行動止息無不了解。因此每每奏對都能符合皇帝的心意,玄宗很喜歡他。當時武惠妃寵冠後宮,生壽王李清,其寵幸程度遠過於其餘諸子,太子和皇帝的關係也日漸疏遠。李林甫於是就通過宦官進言武惠妃,表示願意盡力保護壽王。武惠妃很感激李林甫,就暗中幫助他,因此李林甫很快就升任為黃門侍郎。五月戊子,以裴耀卿為侍中,張九齡為中書令,李林甫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當初,玄宗想用李林甫為相,詢問中書令張九齡的意見,張九齡答道:“宰相關係到國家安危,陛下如果用林甫為相,臣擔心他以後會成為國家的禍患。”玄宗不聽。當時張九齡正因為文學才能為玄宗器重,李林甫雖然恨他,但仍然努力奉承他。侍中裴耀卿與張九齡相處友善,李林甫非常痛恨他們。當時玄宗在位日久,漸漸地放縱慾望,對政務也開始懈怠了,而張九齡遇事無論大小都要力爭,李林甫小心觀察玄宗的心思,每天都在考慮如何中傷張九齡。
玄宗為臨淄王的時候,趙麗妃皇甫德儀、劉才人都有寵,麗妃生太子李瑛,德儀生鄂王李瑤,才人生光王李琚。玄宗即位,寵幸武惠妃,麗妃等都失寵;武惠妃生壽王李瑁,所受寵愛超過其他皇子。太子與李瑤、李琚在內廷住所聚會,因為各自生母的境遇而出言抱怨。駙馬都尉楊洄娶了鹹宜公主,經常探察三位皇子的過失告訴武惠妃。武惠妃向玄宗哭訴說:“太子暗中結黨,將要謀害臣妾母子,他們還指責陛下。”玄宗大怒,告訴了宰相,想要廢黜這三位皇子。張九齡說:“陛下登基將近三十年,太子諸王不離深宮,得以經常聽到陛下的教導,天下人都覺得陛下享國久長,子孫昌盛,都為陛下高興。如今三位皇子都已成人,沒有聽說犯過什麼大錯誤,陛下怎么能突然因為無根的傳言,在發怒的時候就要全部廢黜他們呢?何況太子為天下的根本,不可輕易動搖。以往歷史上晉獻公聽信驪姬的讒言殺申生,晉國三世大亂。漢武帝相信了江充的誣告降罪戾太子,造成京城流血的慘劇。晉惠帝聽了賈后無中生有的話廢了愍懷太子,最後中原塗炭。隋文帝因為獨孤後之意見廢黜太子楊勇,立煬帝,最終丟掉了天下。可見廢黜太子不可不慎重。陛下一定要這樣做,則臣不敢奉詔。”玄宗不高興。李林甫開始並沒有說什麼,退朝後私下對玄宗寵信的宦官說:“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問外人!”玄宗猶豫不決。武惠妃秘密派官奴牛貴兒對張九齡說:“有廢必有興,太子廢立之時,如果您能夠加以援手,自然可以長保宰相之位。”張九齡斷然斥責,並把她說的話告訴了玄宗。玄宗聽了為之變色。因此直到張九齡罷相,太子都安於其位。李林甫則隨時隨地在玄宗面前講張九齡的壞話,玄宗漸漸地疏遠了張九齡。
李林甫引蕭炅為戶部侍郎。蕭炅向來不學無術,曾經在中書侍郎嚴挺之面前讀“伏臘”為“伏獵”。嚴挺之對張九齡說:“省中豈容有‘伏獵侍郎’!”於是將蕭炅外放為岐州刺史,因此李林甫怨恨嚴挺之。張九齡與嚴挺之友善,想要引薦他為相,曾對他說:“李尚書正受陛下器重,足下應當上門拜望,與他相處和睦親近。”嚴挺之一向自恃意氣,輕視李林甫為人,終究不肯上門拜望。李林甫更加恨他。嚴挺之原先娶妻,後來休了她,他的妻子改嫁蔚州刺史王元琰,王元琰因為犯貪贓罪交付三司衙門審問,嚴挺之努力營救他。李林甫趁機通過宦官將這件事告訴了玄宗。玄宗對宰相說:“挺之營救罪人是有私人原因的。”張九齡說:“這是挺之休掉的妻子,不應當還有私情。”玄宗說:“雖然仳離,還是有私情的。”
於是玄宗聯繫到以前的事,認定裴耀卿、張九齡結為朋黨;壬寅,以裴耀卿為左丞相,張九齡為右丞相,同時罷免政事。以李林甫中書令牛仙客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仍然領朔方節度。嚴挺之貶為沼州刺史,王元琰流放嶺南。
玄宗即位以來所任用的丞相,姚崇主張通變,宋璟提倡法制,張嘉貞講究吏治,張說擅長文學,李元絨、杜暹推崇節儉,韓休、張九齡則因忠直著名,各有所長。張九齡得罪被貶斥以後,朝廷之士都顧慮安身保位,不再直言。
李林甫想要堵塞玄宗的耳目,自己專擅大權,於是公開召集各諫官對他們說:“如今明主在上,群臣順從遵行旨意做事都來不及,哪裡用得著多說話呢!各位沒看過立仗馬嗎?平時吃的是三品官的食料,一旦在儀仗中叫一聲就被拉出去,到時後悔也晚了。”
李林甫任丞相時,凡是才能、聲望、功業超過自己以及受到玄宗器重,在權位上對自己造成威脅的,必定想方設法地除去;尤其忌憚文學之士,有時候會表面與人友善,說些好話而暗中加以陷害。世人說李林甫是“口蜜腹劍”。

評析

在某種程度上說,是李林甫的才能與吏乾、為人處世的方式,契合了玄宗在當時的需要,因此他成了玄宗為當時朝局選中的宰相。
在《通鑑》的記載中,李林甫就是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這基本上可以代表傳統史學的觀點。
李林甫在玄宗時期長居相位十九年,舉凡玄宗後期的種種舉措都和他有關。從太子瑛的廢黜,張九齡的罷免,天寶時期目標指向太子亨的數次大獄,也包括了當時相關的政治經濟軍事措施。當然,李林甫的排除異己和忌賢妒能也都相當著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