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郎·端午

《賀新郎·端午》是宋代詞人劉克莊創作的一首詞。此詞寫端午節的風俗人情,托屈原之事,抒心中怨憤之情。上片以清新歡快的語言描繪端午節的場景風物,下片用嬉笑怒罵的筆調嘲弄往江中投粽子以饗屈原的傳說和歷史遺習。全詞從院內寫到陌頭,是一幅端午風俗圖,但深有寄託,暗含著年華已逝,壯志未酬的抑鬱不平之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賀新郎·端午
  • 作品別名:賀新郎·深院榴花吐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全宋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劉克莊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賀新郎·端午
深院榴花吐。畫簾開、 綀衣紈扇,午風清暑。兒女紛紛夸結束,新樣釵符艾虎。早已有、遊人觀渡。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靈均標緻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醑。誰信騷魂千載後,波底垂涎角黍,又說是、蛟饞龍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聊一笑、吊千古。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賀新郎:詞牌名。又名“金縷曲”“乳燕飛”“貂裘換酒”。雙調一百十六字,前後片各六仄韻。
⑵綀(shū)衣:葛布衣,指平民衣著。
⑶結束:妝束、打扮。
⑷釵符:又稱釵頭符,端午節時的一種頭飾。《抱朴子》:“五月五日剪采作小符,綴髻鬢為釵頭符”。艾虎:舊俗端午節用艾作虎,或剪彩為虎,粘艾葉,戴以辟邪。《荊門記》:“午節人皆采艾為虎為人,掛於門以辟邪氣。”
⑸觀渡:觀看龍舟競渡。《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人傷其死,故命舟楫拯之。”
⑹逢場作戲:原指藝人遇到合適的地方就表演,後指嬉遊的活動。慵:懶得,表明“我”不想參加。
⑺陌頭:裹著頭巾。陌:頭巾。爭旗鼓:搖旗擊鼓,為龍舟助威。
⑻靈均標緻:屈原風度。屈原字靈均。
⑼紉蘭佩:聯綴秋蘭而佩於身,意謂品德高雅。
⑽椒:香物,用以降神;醑(xǔ):美酒,用以祭神。
⑾角黍(shǔ):粽子。
⑿把似:假如。
⒀差無苦:幾乎沒有什麼痛苦。差,差不多。

白話譯文

深深的庭院中石榴花剛剛吐艷,我撩起畫簾,穿著葛衣搖著絹扇,讓風兒把暑氣驅除。少男少女各自誇耀著自己的新裝,頭上插戴著式樣新穎的釵符和艾虎。早已有人在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我年紀老大,懶於前去湊趣,任憑裹著頭巾的兒郎搖旗擊鼓。船槳打起水珠如急雨迸濺,江面上一片浪花飛舞。
屈原的形象是如此高大,暗想他平生佩帶蘭草以示芳潔,又懷揣香酒禮神肅穆。誰相信千載之後,他會在波濤之下垂涎角黍?又說什麼怕蛟龍嘴饞發怒。倘若他清醒地活到今天,還不如當年醉死,免受這般痛苦。姑且以此作為笑談,來憑弔他英靈千古。

創作背景

宋度宗鹹淳三年(1267)端午節,劉克莊看到路上行人精心打扮,一片喜悅氛圍,殊不知國家危如累卵,又想到自己年近八十,卻“前後四立朝”,仕途坎坷,屢遭挫折,胸中有許多牢騷不平之氣,便借屈原事一吐為快,創作此詞。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詞借屈原之事,抒自己的怨憤之情。上片寫端午節時當地的民俗風情及作者的感受。
開篇三句點明時節。作者用物巧妙,石榴花開於五月,照應端午。 “畫簾開、綀衣紈扇”寫出氣溫特點,清爽宜人。接下寫自己的輕閒自在,意在筆外,實質也含有“閒愁最苦”的意味,從反面見意。“兒女”三句寫青年們爭夸裝束,興高采烈,遊人觀渡,萬人空巷,熱鬧非凡。雖純系寫景,卻寓含深意。“紛紛”二字描繪出少年們爭先恐後、興高采烈的模樣,詞人這裡用少年的年輕活躍為下文襯托自己的年老疏懶做鋪墊。自己的“綜衣紈扇”與兒女們的“新樣釵符艾虎”對比鮮明,以兒女們的歡樂反襯出自己的無聊及年華已逝的落寞心緒。而“釵符艾虎”四字再次寫實景點節令,切題之“端午”。“老大”與少年”、“慵”與“爭”相對比,“作戲”與“旗鼓”相呼應,生動地刻畫出詞人旁觀者的姿態。“溪雨急,浪花舞”本是自然景色,這裡借自然景色的變化描繪年輕人爭渡的場面,極富動態之美。在這生龍活虎的“少年”的襯照下,字裡行間所流露出的那種年華已晚,身遭廢棄的抑鬱不平之情,隱然可感。
下片寫對屈原的懷念及歌頌,對投粽民俗表示不認同的態度,頗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意味。
換頭“靈均標緻高如許”一句是對屈原的高度評價和讚揚,使作者對屈原的崇敬躍然紙上。“憶平生”二句回想以前自己以屈原為楷模,但卻生不逢時。“紉蘭佩” “懷椒醑”則是引用《離騷》中的詩句,展現出原生前的高風亮節。“誰信”三句,詞人認為投粽入江祭屈原的風俗屬無稽之談。“誰信”是反詰,意即不信。詞人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往水裡投幾個粽子無濟於事,那些神話傳說荒誕不經,倒不如學一學屈原精忠為國、高潔不污的品格,比搞這些表面文章強多了。“蛟饞龍怒”暗指嫉賢讒能的陰暗小人,此處詞人實質上是表達了對現實的不滿與憤懣。最後“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聊一笑、吊千古”幾句憂憤尤深,意謂屈原若在今世,還會憂憤滿腔再度投江的。與其清醒而苦惱,還不如“醉死差無苦”。這既是說屈原,也是說自己。如今當政者苟且偷安,不思振作,自己難以有所作為,只有長歌當哭而已。“聊一笑”,實是苦中作笑,含淚的笑,足見詞人對當權者極度的失望乃至絕望之情。

名家評價

明代楊慎詞品》:“此一段議論,足為三閭千古知己。非為靈均雪恥,實為無識者下一針砭。思理超超,意在筆墨之外。”

作者簡介

劉克莊(1187—1269),南宋詩人、詞人。字潛夫,號後村居士,莆田(今屬福建)人。以世家子入仕,淳祐六年(1246)賜進士出身。累官秘書監、工部尚書兼侍讀、中書舍人、兵部侍郎,以龍圖閣直學士致仕。一生關心國事,喜直言極諫,故屢進屢退,四次入朝,任職時間都很短。詩詞多感慨時事之作,渴望收復中原,振興國力,反對妥協苟安。是南宋江湖詩人和辛派詞人的重要作家。詞風粗豪肆放,慷慨激越,有明顯的散文化、議論化傾向。著有《後村先生大全集》《後村別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