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爬岩鰍

貴州爬岩鰍

貴州爬岩鰍,學名:Beaufortia kweichowensis (P. W. Fang, 1931)為平鰭鰍科爬岩鰍屬的一種中國原生魚類,體稍延長。前段較平扁,後段漸顯側扁,尾柄高稍大於柄長。背緣稍隆起,腹面平坦。頭較寬扁。吻端圓鈍,邊緣較薄。吻長大於眼後頭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貴州爬岩鰍
  • 拉丁學名:Beaufortia kweichowensis (P. W. Fang, 1931)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鯉形目
  • :平鰭鰍科
  • 亞科:腹吸鰍亞科
  • :爬岩鰍屬
  • :貴州爬岩鰍
概述,形態特徵,識別特徵,形態描述,生活習性,分類學,地理分布,廣西分布區,

概述

拉丁科名:硬骨魚綱;鯉形目;平鰭鰍科;Osteichthyes;Cypriniformes; Balitoridae
拉丁屬名:硬骨魚;鯉形目;平鰭鰍科;Osteichthyes;Cypriniformes; Balitoridae
種 學 名:Beaufortia kweichowensis kweichowensis

形態特徵

識別特徵

鰭式背鰭iii-8;臀鰭ii-5;胸鰭i—N一26;腹鰭i—19——20。側線鱗62-69。
貴州爬岩鰍
量度:體長為體高的5.6—8.0倍,為體寬的3.3—4.6倍,為頭長的4.3—5.0倍,為尾柄長的11.O—16.o倍,為尾柄高的9.5—12.8倍,為背鰭前距的1.9—2.1倍,為腹鰭前距的2.1—2.4倍。頭長為頭高的1.8—2.0倍,為頭寬的1.0-1.1倍,為吻長的1.5—1.8倍.為眼徑的4.0—6.0倍,為眼間距的1.7—2.2倍。尾柄長為尾高的0.7—1.0倍。頭寬為口寬的2.5—3.5倍。

形態描述

雄性成體自吻端兩側至眼下緣具刺狀疣突。口下位,較大,呈弧形。唇肉質,上唇無明顯乳突;下唇中部稍內凹,左右唇片邊緣無乳突,上下唇在口角處相連。下須前線稍外露,表面具放射狀的溝和脊。上唇與吻端之間具吻溝,延伸到口角。口角溝鉸深而短,延伸到吻褶兩側吁的後外緣。吻溝前的吻裕發達,分3葉,葉端圓鈍,呈半圓狀突出,中葉稍大,吻格吁間具2對小吻須,外側1對稍大。口角須1對,約與外側吻須等大。鼻孔較大,具鼻鎔。眼中等大.側上位。眼間隔寬闊,平坦。鰓裂極小,僅限於頭的背側面。鱗細小,頭部及偶鰭基部的背側面和腹鰭基部之前的腹面無鱗。側線完全,自體側中部平宜地延伸到尾鰭基部。背鰭基長稍大於吻長,起點約在吻端至尾鰭基之間的中點,約與腹鰭的第2—3根分枝鰭條的基部相對。臀鰭基長約為吻長的一半,第1根不分枝鰭條特化為鉸強壯的扁平硬刺,末端壓倒後稍超過尾鰭基部。偶鰭平展。胸鰭基長約與頭長相等,起點在鼻孔中部的垂直下方,末端稍超過腹鰭起點。腹鰭起點至臀鰭起點的距離小於至吻端的距離,基部背面具I接近吻長的肉質瓣膜,左右腹鰭條的最末3叫根分枝鰭條在中部斜向相連,末端折向背面,後緣有較深的缺刻,後緣接近或稍超過肛門。肛門約在腹鰭基部至臀鰭起點間的中點稍後。尾鰭長稍大於頭長,末端斜截,下葉稍長。固定標本體背側棕褐色,腹面淺黃色,頭部和體背部密布暗色小因班。偶鰭外緣白色,內側有1弧形黑線;奇鰭均具由黑色斑點組成的條紋。
貴州爬岩鰍

生活習性

棲息在有較強水流的小溪中,吸附於光滑岩石上,對氧氣有高要求,應該多光照,鼓勵藻類生長,模仿其原生環境平鰭鰍科一向是十分“嬌氣”的,沒有條件的最好不要養。貴爬可算是其中最好養的了,是適合新手的上手品種,也是市面上最常見的。最好有較大空間,以防爭奪地盤而鬥爭。
貴州爬岩鰍

分類學

科屬:平鰭鰍科-腹吸鰍亞科- 貴爬腹部爬岩鰍
貴州爬岩鰍

地理分布

西江水系。
貴州爬岩鰍

廣西分布區

融安 融水 三江 陽朔 臨桂 靈川 龍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