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職能說

貨幣職能說是貨幣名目論的一種代表學說。用貨幣的職能來解釋貨幣的本質。認為貨幣是從商品發展而來的,但貨幣產生後已逐漸從商品中、從幣材的價值中獨立出來。貨幣的價值不在幣材實體的價值,而在其發揮作用的職能價值。並不是因為貨幣有價值才能夠流通和支付,而是因為其流通與支付才具有價值。貨幣之所以成其為貨幣,就在於貨幣的職能,貨幣就是發揮著貨幣職能的東西。貨幣職能說的先驅為法國古典學派的創始人布阿吉爾貝爾,他從否定金屬貨幣的使用價值開始,進一步否定金屬貨幣自身內在價值的存在,否定貨幣是一種獨立的財富。認為貨幣唯一的意義並不在於它本身,而在於它作為商品流通的媒介時所執行的那個職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貨幣
貨幣職能說的產生,貨幣職能說的主要理論,折衷派的職能說,邊際效用派的職能說,

貨幣職能說的產生

此外,法國經濟學家海爾弗里希(1872-1924年)也是該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貨幣職能說認為,貨幣是從商品發展演變而采的,但是貨幣一旦產生之後,它就逐漸脫離商品脫離貨幣材料的價值而獨立存在。這時,貨幣材料的價值對貨幣本身來說已經沒有了決定意義。貨幣的價值不是貨幣材料實體的價值,而是貨幣職能的價值。貨幣並不是因為具有價值才能流通,而是因為能夠流通才有價值。因此,貨幣之所以能成為貨幣,而貨幣之所以具有價值,完全是因為貨幣是具有流通職能和支付職能的手段,即完全是由於貨幣的職能。紙幣雖然沒有價值,但由於它能夠完成貨幣的基本職能,因此成為貨幣。貨幣職能說還把貨幣的職能看作是一種經濟財富。現代的邊際效用學派認為,貨幣的效用在於增加的貨幣可以和貨幣存量(原有的貨幣量)一樣去交換貨幣,其效用的大小在於每增加一個單位的貨幣所能購得多少商品,並會和其他商品的邊際效用一樣,因其數量不斷增長而遞減。

貨幣職能說的主要理論

貨幣職能說在其發展過程中又根據對貨幣職能的不同理解而分為兩派:

折衷派的職能說

即兼採金屬論、名目論的主張,一方面認為貨幣也是一種價值物,具有與一般商品相當的價值;另一方面又認為並非一切貨幣自身都具有價值,即使本身沒有價值的東西如紙幣、銀行券等,一旦被用作交換媒介與支付手段而具有貨幣的職能後,也就因這些職能的反映而具有了價值。因此,貨幣之所以成其為貨幣,既非由於其幣材性質,也非由於其為法律制度的產物或一種權利票券,而是由於在商品交換的歷史發展中它逐漸具有了一般交換媒介的職能,這個職能的獲得使其占有了和其他商品對立的地位,從而成為貨幣。折衷派職能說的主要代表為德國新歷史學派的瓦格勒。此外,德國的勒克錫斯、赫爾弗里黑,美國的瓦爾加爾和拉福林,都是折衷派職能說的信奉者。

邊際效用派的職能說

即以邊際效用價值論來解釋貨幣的職能價值,認為貨幣的效用在於具有交換其他商品的職能,因而貨幣價值的大小應以其所能換得的商品的邊際效用而定。商品的邊際效用隨數量的增加而遞減,貨幣也一樣。當貨幣數量增加時,一方面貨幣的所有者可因貨幣量的增加而增購其主觀上認為邊際效用較低的商品,從而使貨幣在其所有者主觀上的邊際效用隨之降低;另一方面由於貨幣數量增加會引起商品價格上漲,貨幣的購買力下降,從而使全體貨幣客觀上的邊際效用隨之降低,於是貨幣的職能價值也降低。邊際效用派職能說的主要代表為奧地利的門格爾、維塞爾和米塞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