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道

貧道

“貧道”是一種謙稱,道者的自我稱呼,同貧僧。“貧”表示“本”,含謙遜、謙卑之意。“貧道”就是“本道士”的意思,是對人恭敬尊敬的自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貧道
  • 拼音:pín dào
  • 釋義:是一種謙稱
  • 意思:有謙卑之意!
詞語出處與詳解,釋義,

詞語出處與詳解

僧道自稱的謙辭。
晉 、 南北朝 時,朝廷定製僧人自稱貧道。 唐 以後僧人改稱貧僧,道士謙稱“貧道”。
1、《晉書·王坦之傳》:“初, 坦之 與沙門 竺法師 甚厚,每共論幽明報應,便要先死者當報其事。後經年,師忽來云:‘貧道已死,罪福皆不虛。惟當勤修道德,以升濟神明耳。’言訖不見。”
2、《法苑珠林》卷七五引 南朝 齊 王琰 《冥祥記·蔣小德》:“難云:‘貧道自出家來,未嘗飲酒。’”
3、宋 葉夢得 《避暑錄話》卷下:“ 晉 宋 間,佛學初行,其徒猶未有僧稱,通曰道人……‘貧道’亦是當時儀制,定以自名之辭,不得不稱者,疑示尊禮,許其不名云爾,今乃反以名相呼而不諱,蓋自 唐 已然,而‘貧道’之言廢矣。”
4、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斬于吉 碧眼兒坐領江東》:貧道得之,惟務代天宣化,普救萬人,未曾取人毫釐之物,安得煽惑人心?
5、明 郎瑛 《七修類稿·事物六·鄭老遇仙》:“頃間,見一黃冠豐體長髯者,飄飄然至神前而揖,徘徊乃出。 鄭 曳其裾,懇以求度,黃冠曰:‘貧道無能,偶遇神祠,特入瞻仰,何以度汝?’”
6、《花月痕》第四八回:“ 采秋 便問道:‘鍊師何來?’道姑笑道:‘貧道雲遊之人,腳跟無定,是從來處來。’”

釋義

這個貧道的道,原本是屬於道士的專稱,而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逐漸變成不是道教的專利,當然,最早這么稱呼的,肯定是道士。漢朝佛教開始傳入中國時,佛教僧人也跟著自稱貧道。貧道是修道之人、有道之士的謙稱,說自己德行和智慧不足,又一個意思是將生死道漸漸減弱的意思,最為重要的意思是告誡自己憂道不憂貧不要只顧名聞利養,把修行證果給忘記了。後來,貧道成為道士的專利,僧人則又自稱貧僧了。所謂謙虛是一種美德,就像世人稱自己為“鄙人”,稱自己的夫人是“賤內”、“拙荊”......如此而已。
引例:《唐傳奇 古鏡記》“大業九年正月朔旦,有一胡僧行乞而至度家。弟出見之。覺其神采不俗,更邀入室,而為具食,坐語良久,胡僧謂曰:“檀越家似有絕世寶鏡也,可得見耶?”曰:“法師何以得知之?”僧曰:“貧道受明錄秘術,頗識寶氣。檀越宅上每日常有碧光連日,絳氣屬月,此寶鏡氣也。貧道見之兩年矣。今擇良日,故欲一觀。”出之,僧跪捧欣躍。又謂曰:“此鏡有數種靈相,皆當未見。但以金膏塗之,珠粉拭之,舉以照日,必影徹牆壁。”僧又嘆息曰:“更作法試,應照見腑臟,所恨卒無藥耳。但以金煙薰之,玉水洗之,復以金膏珠粉如法拭之,藏之泥中,亦不晦矣。”遂留金煙玉水等法。行之,無不獲驗。而胡僧遂不復見。”
貧——古代的道觀,裡面的修行者,大多數都是比較貧窮的(也有高道擔任國師之類的顯貴),稱之為貧,意思是貧苦、窮的意思,不過,千百年來,人類為超凡入聖,修得正果,修行之人會自動捨棄不必要的名利,造就了存在此類現象。加之,真正的修行者根本不重物質享受,不畜財帛,兩袖清風,謂之——貧。什麼都沒有,只有一顆追求超脫的心,所以,自稱之為“貧道”。
這也體現了道家超凡、不同世俗的出世觀念,更有一種高人的意境在其中,真人不露相!祖師曾一再告誡吾輩;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與這句真理是一致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