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與富

貧與富

貧與富主要分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貧富只是一種生活狀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貧與富
  • 外文名:Rich and poor
  • 性質:生活狀態
  • 分類: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
  • 衡量辦法基尼係數
  • 平衡辦法:國家巨觀調控等
論語的貧富,物質的貧富,知識的貧富,品德的貧富,佛學貧與富,

論語的貧富

論語》給了我們啟示。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意思是,不是不追求富貴,但貧窮是照樣能粗茶淡飯,曲肱而枕,樂在其中。這樣的貧窮,誰又能說是真貧窮呢?而富有卻沒有給別人帶來什麼,你的富有不代表你優越。如此貧者樂貧,富者好禮,這個社會就多了幾分和諧。

物質的貧富

陶潛在《詠貧士》里說:“貧富常交戰”,貧與富是一對古老的矛盾。貧與富的矛盾處理得好,國泰民安,欣欣向榮;處理得不好,危機四伏,民怨四起。
富,從來都是有先富,還有後富。在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能夠有效地縮小貧富差距,可是,一定時期內不可能根絕貧富差距。既然富人與窮人將長期存在,那么,社會就有理由要求富人會當富人,窮人會當窮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是古人對富人和窮人的最低要求;“貧則見廉,富則見義”是古人對窮人和富人的高標準要求。
“富則見義”,這義,就是走正道。致富要靠勞動來致富,不能賺黑錢,“淫人富謂之殃”。“義”還包括富幫窮,先富幫後富是先富者應盡的義務。先富者之所以能先富起來,其中有後富者的貢獻。先富者幫後富,也是第二次分配的一個方面,第一次的按勞、按資分配是合理的,第二次的按道德準則的分配也是合情的。從市場經濟上講,幫困也是改善投資環境,擴大市場購買力。“以富人而下人,何人不尊;以富人而愛人,何人不親。”同在一個天底下,你愛別人,別人尊你,大家和諧相處,乃是人生的大幸。
“人窮志不窮”,這應當是窮人的行為準則。經濟上的貧困雖然會不利於窮人做善事,但是,不要忘了“古來忠烈士,多出貧賤門”的歷史事實。戰國時期的大改革家商鞅是窮人。至於說寫《紅樓夢》的曹雪芹,倘若他的家庭沒有由富變窮,我想也是斷不能寫出這部古今大書來的。窮人有權利思富,有理由變富,可是,由窮變富也要運用正當手段。用正當手段由窮變富,光榮;用不正當手段由窮變富,可恥。唐代詩人姚崇有句話值得記取:“與其濁富,寧此清貧。”
當然,如果貧富差距過大,也是個問題。用來衡量貧富差距基尼係數超過0.4,就是超過了社會警戒線。國家在解決貧富矛盾中的巨觀調控作用自然是不可忽視的。國家要依法提高所得稅、遺產稅利息稅稅種的稅率,儘快把基尼係數從社會警戒線上降下來。
解決貧富矛盾,既是社會發展的平衡機制,也是動力系統。解決矛盾就是和諧。矛盾不斷產生,不斷解決,不斷進入和諧狀態,社會便會奔騰向前。

知識的貧富

這裡的知識不僅僅指一個人上了什麼學,讀了幾本書,還包括思想上的成熟,信息的獲取。
1.教育的落後造成了貧困的代際傳遞
一般而言,教育的收益不僅為受教育者所擁有,它的邊際收益可以擴大到家庭。
2.教育在人力資本的形成起重大作用
傳統農業經濟的農作技術是通過父子相傳完成代際傳播,但現代經濟部門中的任何一門技能都很難通過這種傳統方式完成,尤其是在知識更新相當快的今天,技術的發展縮短了產品周期,並大大加速人力資本的貶值。不少國家為了培養一支能跟上技術發展不斷變化潮流的勞動力大軍,不斷在加強高等教育和技術培訓。對於象我國這樣存在近一億文盲與5000萬殘疾及弱智者的人口大國來說,還有一個基本問題,那就是讓人民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如寫字、識數與分析推理能力,這些技能是未來勞動力市場競爭所必需的。
3.教育可以增強國民環境保護的知識
如同其他開發中國家一樣,我國目前在繁榮的背後,面臨著環境劣化的巨大壓力。根據去年對長江水災的反思,可以發現一點,文化水準越低的人群,對環境保護的認識越差。越是貧困落後的地方,人們受的教育越少,在環境生態上也就越容易出現竭澤而漁的情況。在近幾年的調查中發現,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環保意識也越強。而下一個世紀中國的主要問題就是人口與環境問題,要想成功地傳播環境管理的知識,讓國民了解人類活動與生態系統之間的關係,必須先普及教育。此外,經濟政策也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
在教育方面的投資不足最終會引起社會與經濟問題。美國曾進行過一項調查,這項調查顯示,在1992年的任何一天中,18-34歲男性輟學者中幾乎有1/4處於坐監獄、緩刑事或假釋的狀態,但他們只占該年齡組別高中畢業生的4%。我國雖然沒有這方面的全面調查,但從高智慧型犯罪之外的一般刑事犯罪中可以了解到,刑事罪犯中的大多數都是沒有受過多少教育的人。因為這些人受到的教育少,缺乏知識與技能,在合法的勞動力市場上尋求工作的機會較少,這種狀況迫使他們轉而尋求其他的謀生手段。

品德的貧富

改革開放快30年了,在“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口號下,湧現出了一批先富者,他們為社會做出了巨大的物質貢獻。但在此過程中,也出現了一批鬥奢、縱慾、寡慈、不仁的人,他們雖然為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物質貢獻,但在精神文明建設中,卻是乏善可陳,甚至是帶壞了社會風氣。他們用金錢衡量是富有的,在道德的天平面前,他們卻是可悲的貧窮者!可能就在這樣一些動輒鬥富的精神侏儒影響下,我們有些並不寬裕的人也在崇尚著金錢拜物教,比如為了可笑的“面子問題”,即使在人後節衣縮食也要在人前無度揮霍。甚至一些涉世未深的學生,也把追逐奢華當作人生的目標,把節衣縮食的父輩完全當作了在經濟上壓榨的對象。這種物質和精神的雙重貧乏,於己於人都十分危險。貧富心理上在於心裡的健康。

佛學貧與富

在佛學上,貧與富是與布施相關。佛家相信,此生富裕,是因為前世財布施的結果;此生技能高超,是前世法布施的結果。佛家講究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其實就是現代意義上的“財散人聚、人聚財聚”的意思。從管理學意義上也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布施就是利益分配,把員工利益和公司利益凝聚一體,這次才能持續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