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隅

負隅

負:依靠;隅:山勢彎曲、險阻的地方。憑依山曲、依恃險要的地常作負隅頑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負隅
  • 拼音:fù yú
  • 含義:依靠險要的地勢
  • 近義詞:負嵎
  • 出處:《孟子·盡心下》
簡介,解釋,故事,

簡介

fù yú (敵人或盜賊)依靠險要的地勢(抵抗)。
亦作“ 負嵎 ”
負:依靠;隅:山勢彎曲險阻的地方。
常作“負隅頑抗”:憑藉險阻,頑固抵抗。指依仗某種條件,頑固進行抵抗。

解釋

孟子·盡心下》:“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 趙岐 註:“虎依陬而怒。” 漢 馬融 《廣成頌》:“若夫鷙獸毅蟲,倨牙黔口,大匈哨後,緼巡歐紆,負隅依阻,莫敢嬰御。”後多指殘敵憑險頑抗。 清 錢泳 《履園叢話·景賢·書會寧令李君守城事》:“ 石峰 在萬山中……賊踞為巢穴,築壘開溝,為負隅計,實絕地也。” 清 袁枚 《新齊諧·趙大將軍刺皮臉怪》:“怪至中堂挺然立作負嵎狀,家丁相視,無敢前。” 孫中山 《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 陳炯明 等跳梁於 東江 , 鄧本殷 等負隅於南路。”
2.背靠牆角。 郭沫若 《海濤集·我是中國人》:“我成了一隻鐵欄里的野獸,只是在牢房裡兜圈子。偶爾也負嵎。在草蓆上胡坐一下。” 冰心 《寄小讀者》二七:“看見過力士搏獅么?當他屏息負隅,張空拳於猙獰的爪牙之下的時候,他雖有震恐,雖有狂傲,但他決不暇有蕭瑟與悲哀。”
古時通“隅”,角落。  (5)莫:沒有(人)。 攖(yīnɡ):接觸,觸犯。  (6)趨:古時慢走叫步,快走叫趨。  (7)攘臂:捲起袖子。  (8)士者:古代統治階級中次於卿大夫的一個階層。

故事

戰國時,有一年齊國發生饑荒,許多人餓死。孟子的弟子陳臻(zhēn)聽到這個訊息,急忙來找老師,心情沉重地說:“老師,您聽說了嗎?齊國鬧饑荒,人都快餓死了。人都以為老師您會再次勸說齊王,請他打開棠地的穀倉救濟百姓。我看不能再這樣做了吧。”孟子回答說:“再這樣做,我就成為馮婦了。”接著,孟子向陳臻講述了有關馮婦的故事。 馮婦是晉國的獵手,善於和老虎搏鬥。後來他成為善人,不再打虎了,他的名字也幾乎被人們忘掉。 有一年,某座山里出現了一隻猛虎,常常傷害行人。幾個年輕獵人聯合起來去打虎,他們把老虎追至山的深處,老虎背靠著一個山勢彎曲險要的地方,面向眾人。它瞪圓了眼睛吼叫,沒有人敢上前去捕捉。就在這時,馮婦坐車路過這兒。獵手們見了他,都快步上前迎接,請他幫助打虎。馮婦下了車,挽起袖子與老虎搏鬥起來,經過一場拼搏,終於打死了猛虎,為民除了害。年輕的獵手們高興地謝他,可是一些讀書人卻譏笑他。  “負隅頑抗”這則成語的“負”是依靠;“隅”是山勢險要的地方。比喻依仗某種條件頑固抵抗。  被人追趕的老虎,逃到了山的角落裡,背靠山角,借勢回頭反撲追捕它的人。成語“負隅頑抗”由此而來。比喻敵人被追趕到無路可逃的時候,態度頑固,抗拒投降;也比喻有人幹了壞事被揭穿後,死不認賬,狡辯抵賴。  成語“再作馮婦”,也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故事中說馮婦又幹了一次自己說過不再乾的打虎事情。今天這個成語有兩種用法:拿來說自己,有受人囑託,不得不再乾的意思;拿來說別人,含有譏諷別人舊習難改,說話不算數的意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