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傷之獅(徐悲鴻中國畫作品)

負傷之獅(徐悲鴻中國畫作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負傷之獅》是抗日戰爭時期徐悲鴻創作的一幅中國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負傷之獅
  • 類別:中國畫
  • 年代近代
  • 畫家徐悲鴻
創作背景,作者簡介,

創作背景

1938年的新年,中國的抗戰形勢愈加緊張。1月上旬,時任中央大學藝術系主任的徐悲鴻與摯友吳蘊瑞流寓重慶,談論國難民情之時,徐悲鴻情有所觸,奮筆揮毫,頃刻便寫就了一幅寄寓著無限深意的激情之作——《負傷之獅》並在畫的右上角寫上題識,以記述這幅作品誕生的不尋常經歷——“……國難孔亟,時與麟若先生同客重慶,相顧不懌,寫此聊抒憂懷。這是一幅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傑作。中國被稱作東方的“睡獅”,現在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了中國東北大部分國土,“睡獅”已成了負傷雄獅。這頭雙目怒視的負傷雄獅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準備戰鬥、拼搏,蘊藏著堅強與力量。”後來徐悲鴻將作品留贈給了吳蘊瑞
負傷之獅負傷之獅

作者簡介

徐悲鴻(1895—1953年),江蘇宜興人。中國現代美術事業奠基者之一,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自幼承襲家學,研習中國水墨畫。1919年留學法國,學習油畫、素描。1927年回國後曾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北平藝專校長。新中國建立後,任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等職。徐悲鴻堅持現實主義藝術道路,創作了《田橫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對現代中國畫、油畫的發展有著巨大影響的優秀作品。在中國美術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重大作用。
負傷之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