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抓綜合徵

病因,傳播途徑,症狀表現,診斷檢查,治療,

百科名片

貓抓綜合徵又叫“巴通賽體”感染,俗稱貓抓病,貓抓綜合徵是一種由特殊的革蘭氏陰性菌漢賽巴通體引起的具有自限性的全身性疾病。其病原體主要通過貓等家畜的接觸或抓、咬破皮膚感染人體。典型臨床特徵為原發性皮膚損害、淋巴結腫大,一般為良性自限性。但少數患者可出現嚴重全身性損害,如肉芽腫性肝炎、肝脾腫大、神經炎及腦膜腦炎等。整個病程1~4個月。

病因

(一)發病原因
漢賽巴通體為纖細、多形態的棒狀小桿菌,約(0.3~1.0)μm×(0.6~3.0)μm大小,革蘭氏染色陰性、氧化酶陰性,是一種營養條件要求苛刻的需氧桿菌,在培養基中生長緩慢。漢賽巴通體存在於貓的口咽部,跳蚤是貓群的傳播媒介。人通過貓的抓傷、咬傷或人與貓密切接觸而轉移到人體,引起人體感染。
(二)發病機制
病原體進入人體後,可通過淋巴系統或血源播散,引起全身多器官損害。其致病機制尚不清楚,可能與漢賽巴通體隨貓蚤的糞便侵入人體破損的皮膚,繼而感染淋巴結,漢賽巴通體的某些成分使機體產生遲發性變態反應有關。
(三)病理生理
主要的病理改變是肉芽腫樣和化膿,包括淋巴結肉芽腫、淋巴結被膜增厚、淋巴結纖維細胞增生、淋巴結膿腫。在人體免疫功能低下時,病理反應則是血管增生。感染早期可通過電鏡檢查在血管內皮細胞內發現多形性病原體。

傳播途徑

貓抓綜合徵病原體主要通過貓等家畜的接觸或抓、咬破皮膚感染人體。

症狀表現

貓抓綜合徵潛伏期一般為3到10天,此後皮疹、局部淋巴結腫大(約2周后)相繼出現。貓抓病的整個病程多在4個月以內,但健康攜帶者可帶菌數月至數年甚至幾十年。
1.局部症狀 大多數患者自抓傷後約3~10天會出現原發性皮膚損害,主要表現為斑丘疹、結節性紅斑、環形紅斑、皰疹、瘀斑、膿皰、結痂、蕁麻疹等。多見於手足、前臂、小腿及顏面等處,一般持續約1~3周,個別可在1~2個月後才癒合。皮膚上僅可見纖細的、白色的纖維性瘢痕或結痂。在1~2個月中陸續會發生血管瘤病變,表現為0.5~2.0cm大小的皮膚小結節,可持續數月。
2.淋巴結症狀 皮膚傷口癒合後繼而出現淋巴結出現腫大,先是近端皮膚淋巴結腫大,依次見於頜下、頸部、腋下、腹股溝及耳部等處。大小約1~8cm,質中等硬度,邊緣不整,與周圍組織粘連,有壓痛,少數化膿。有自限性。
3.全身症狀 主要表現有低熱、頭痛、寒戰、全身乏力、不適、厭食、噁心或嘔吐等。
4.眼部症狀 貓抓病的眼部病變較少見,多發於兒童患者。以結膜炎、脈絡膜炎、葡萄膜炎為主。常見的有:(1)帕里諾眼-腺綜合徵(Parinaud’s oculoglandular syndrome,POGS) 不典型貓抓病的最常見形式。眼肉芽腫或耳前淋巴結病引起腮腺區域腫脹伴結合膜炎,出現結膜紅腫、充血和有分泌物;(2)勒伯爾星狀視網膜病(Leber stellate retinopathy) 出現視網膜血管炎、視力減退、視盤腫脹、星狀斑形成,1~3月內視力恢復。
5.其他症狀 (1)神經系統症狀 發生率較低,約2%。表現為腦炎、腦膜炎、脊神經根炎、視神經網膜炎、多發性神經炎、脊髓炎等。(2)肝臟、脾臟症狀 肉芽腫,腹部超聲或CT掃描肝臟和(或)脾臟可見多個低回聲、低密度區。
本病可根據患者貓狗接觸、抓咬史,染色法、皮膚試驗、血清試驗檢測出漢賽巴通體即可確診。

診斷檢查

1.病原體培養和分離
從患者血液、淋巴結膿液和原發皮膚損害處可分離培養出漢賽巴通體,則診斷肯定。但該病原體大多呈細胞壁缺陷型,培養條件要求較高,只有在含鮮血或朱古力培養基,在35℃二氧化碳孵箱中培養6周才可生長,再用Warthin-Starry銀浸染色法可見多形性革蘭陰性桿菌。因而不能作為早期診斷方法,在臨床套用上受到限制。巴爾通體表現為一種細小的、灰白色的、不透明的粘聚性菌落。
2.免疫學檢查
(1)間接免疫螢光抗體試驗(IFA):用螢光素標記的抗原,測定患者血清中的漢賽巴通體特異性抗體,其效價≥1∶64為陽性。Demers等研究提示,採用免疫螢光抗體進行血清巴爾通體抗體檢測,特異性和敏感性均達到100%。病程早期及4~6周以上兩份血清效價有4倍以上增長,對診斷也有意義。本試驗是一種簡便、快速、靈敏及特異確診本病最易推廣套用的方法。
(2)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IgM):檢測抗漢賽巴通體IgM抗體,敏感性強,特異性較好,有臨床診斷價值。ELISA~IgG抗體敏感性較低,不能作為實驗室診斷標準。
(3)皮膚試驗:採用從淋巴結穿刺液經加熱殺菌後作抗原,取抗原0.1ml前臂掌側皮內注射,48h出現直徑≥5mm的硬結者為陽性,周圍有30~40mm水腫紅暈,此紅暈一般存在48h,硬結可持續5~6天或4周。皮膚試驗為遲髮型變態反應,較靈敏與特異,其假陽性約在5%。間隔4周反覆2次尚陰性可除外貓抓病診斷。感染後皮膚試驗陽性反應可保持10年以上。
上述IFA和ELISA-IgM抗體作為貓抓病血清學診斷標準,兩者在血清型上很少有不同,並與五日熱巴通體有交叉反應。若需分型應作細菌培養,以進一步明確。
3.分子生物學檢測
近年來採用PCR、巢式PCR或PCR原位雜交技術,從淋巴結活檢標本、膿液中檢出漢賽巴通體DNA,陽性率可達96%。但這種特異性及敏感性高的方法實驗條件要求較高,難以作為臨床常規檢查。漢賽和五日熱巴通體DNA的PCR檢測,其CAT1、CAT2一對特異性引物,其核苷酸序列(5’→3’)為GATTCAATTGGTTTGAA(G和A)GAGGCT和TCACAATCACCAGG(A和G)CGTATTC,可擴增出414bp片段產物。
4.病理組織學檢查
對於活檢組織作Warthin-Starry和Brown-Hopps組織染色或組織電鏡檢查,在組織細胞中發現多形性革蘭陰性的病原體有助診斷。但組織染色不能區別巴通體的不同菌型或其他病原體。
5.血常規
病程早期白細胞總數減少,淋巴結化膿時輕度升高,中性粒細胞增多,血沉加快。

治療

(一)治療
對貓抓綜合徵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藥物。一旦出現症狀,應儘早就醫,進行對症處理。當疾病處於急性期或者出現全身症狀時可套用抗菌素。
1.對症及局部治療 根據不同的病情,可適當進行對症治療,如套用些退熱、止痛等藥物;用消毒液清洗受損皮膚處,被抓撓後,套用肥皂和清水徹底洗乾淨撓傷處。
2.抗病原治療 病情嚴重時可套用抗生素治療。貓抓病巴爾通體對多種抗菌藥物敏感。常用的有慶大黴素及磺胺甲惡唑/甲氧苄啶(複方磺胺甲惡唑),慶大黴素套用劑量為5mg/(kg·d),可肌內注射或靜脈滴注,療程5天;慶大黴素靜脈用藥時最有效,但套用於兒童時需謹慎。磺胺甲惡唑/甲氧苄啶中磺胺甲惡唑(SMZ)30~60mg/(kg·次)、甲氧苄啶6~12mg/(kg·次),2次/d,口服,療程7天。其他藥物如阿米卡星、妥布黴素、氨苄西林、頭孢類、環丙沙星、利福平、紅黴素、多西環素等均對貓抓病有治療作用。聯合用藥對於並發有腦炎等重症患者或有免疫缺陷基礎患者效果更好。
3.手術治療 如果淋巴結明顯腫大、疼痛、化膿,可進行手術引流。此外,用藥物治療結合手術切除腫大淋巴結的方法,可以大大縮短療程。
(二)預後
本病為良性自限性疾病,一般經2~3個月可自愈。有嚴重併發症時套用抗菌藥物治療及結合手術治療多能治癒。當機體有免疫功能障礙時,預後較差,甚至可因免疫功能障礙嚴重時引起死亡。整體而言本病病死率底,約在1%以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