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腰豆

豬腰豆

豬腰豆,又名大莢藤、細梗惠特木、白藤花,為蝶形花科大型攀援藤本植物,長可達20餘米。羽狀複葉長為25-35cm;小葉6-9對,近對生,紙質,長圓形,全緣;小托葉無毛或有時被絲狀毛,早落。總狀花序生於老莖或當年側枝上。大型莢果,紡錘狀長圓形,密被銀灰色絨毛,表面具明顯斜向脊棱,果瓣木質;種子豬腎狀,熟後暗褐色。花期不同地區有差異,《中國植物志》上記載為7-8月,但版納地區一般在每年的2-3月開花。

分布廣西及雲南南部。長生於山谷疏林及林緣,生長海拔一般在250-1300米。

豬腰豆的花,在滇南的思茅、版納及滇東南的綠春等地常被當地村民用來炒吃,炒熟後顏色及口感都不錯,是一種可口的食花野菜植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豬腰豆
  • 拉丁學名:Whitfordiodendron filipes (Dunn) Dunn
  • 別稱:大莢藤、細梗惠特木
  • :植物界
  • :蝶形花科
  • 分布區域:產廣西、雲南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民間吃法,

形態特徵

大型攀援灌木;長達20餘米。嫩莖圓柱形,密被銀灰色平伏絹毛或紅色直立髯毛,皮赭黃色,光滑無毛,折斷時有紅色液汁,老莖樹皮條裂,灰褐色。羽狀複葉長25-35厘米;葉柄長占5-8厘米;托葉狹三角狀線形,長約6毫米,先端長漸尖,脫落;小葉 (6-) 8-9對,近對生,紙質,長圓形,長6-10厘米,寬2-3.5厘米,先端鈍,漸尖至尾尖,基部圓鈍,兩側不等大,全緣,初時兩面疏被銀灰色平伏絹毛,後禿淨,僅中脈有毛,側脈7-9對,近邊緣處弧曲上彎,兩面均隆起,細脈網狀,甚清晰;小葉柄長3-4毫米,被毛;小托葉無毛或有時被絲狀毛,早落。總狀花序生於老莖或當年側枝上,先花後葉,長8-15厘米,數枝聚集成大型的複合花序,密被銀灰色絨毛,乾後變黃褐色;苞片大,膜質,卵狀橢圓形,長達2厘米,漸尖頭,被絹毛,小苞片幾不明顯;花長約2.5厘米;花梗細,長約2厘米,花萼淺杯狀,長約7毫米,寬約8毫米,密被細絨毛,上方2齒大部分連合,具雙尖,下方3齒三角形,等長,無短於萼筒;花冠堇青色至淡紅色,旗瓣圓形,外被細毛,基部兩側具耳,有2囊狀附屬體,瓣柄長約4毫米,翼瓣和龍骨瓣狹鐮狀長圓形,弓狀彎曲,基部內側有耳,瓣柄長約8毫米,花瓣均近等長;子房線形,被柔毛,具長柄,花柱細,斜葉,與子房等長,胚珠2粒。莢果大型,紡錘狀長圓形,長約17厘米,寬約9厘米,密被銀灰色絨毛,表面具明顯斜向脊棱,果瓣木質,內果皮白色,海棉質甚厚,內具斜向木質纖維,果梗甚粗壯,通常有種子1粒;種子豬腎狀,長約8厘米,寬4.5厘米,熟後暗褐色,光滑。種臍甚狹長,長3.5-4厘米。
豬腰豆
豬腰豆

生長環境

花期7-8月,果期9-11月,果宿存於枝上。

分布範圍

產廣西、雲南。生於山谷疏林中,海拔250-1300米。模式標本采自雲南思茅東山。

民間吃法

豬腰豆的花,在滇南的思茅、版納及滇東南的綠春等地常被當地村民用來炒吃,炒熟後顏色及口感都不錯,是一種可口的食花野菜植物。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食法,如思茅的景谷一帶將花拿來炒韭菜吃及煮蠶豆、豌豆吃;綠春一帶拿來炒酸菜、豆豉吃。
豬腰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