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腰豆(原變種)

豬腰豆(原變種)

別名:大莢藤、牛白藤、牛肚子。分布於熱帶亞洲,纏繞植物;奇數羽狀複葉通常有小葉3-7枚;小葉對生;花小,密集為總狀花序或稀為圓錐花序;苞片顯著,不脫落;小苞片闊;萼5裂,上面3裂片較長;旗瓣圓形,具短柄,基部有附屬體,翼瓣與龍骨瓣近長圓形,均具稍長的柄;雄蕊10,二體(9+1),花葯同型;子房具柄,有胚珠1-3顆,花柱內彎;莢果卵形或長圓形,腫脹,不開裂,莢縫無翅;種子大,橢圓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豬腰豆(原變種)
  • 外文名:Pig kidney beans (original variant)
  • 實質:灌木
  • 形狀:長達20餘米。嫩莖圓柱形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長達20餘米。嫩莖圓柱形,密被銀灰色平伏絹毛或紅色直立髯毛,皮赭黃色,光滑無毛,折斷時有紅色液汁,老莖樹皮條裂,灰褐色。羽狀複葉長25-35厘米;葉柄長占5-8厘米;托葉狹三角狀線形,長約6毫米,先端長漸尖,脫落;小葉 (6-) 8-9對,近對生,紙質,長圓形,長6-10厘米,寬2-3.5厘米,先端鈍,漸尖至尾尖,基部圓鈍,兩側不等大,全緣,初時兩面疏被銀灰色平伏絹毛,後禿淨,僅中脈有毛,側脈7-9對,近邊緣處弧曲上彎,兩面均隆起,細脈網狀,甚清晰;小葉柄長3-4毫米,被毛;小托葉無毛或有時被絲狀毛,早落。總狀花序生於老莖或當年側枝上,先花後葉,長8-15厘米,數枝聚集成大型的複合花序,密被銀灰色絨毛,乾後變黃褐色;苞片大,膜質,卵狀橢圓形,長達2厘米,漸尖頭,被絹毛,小苞片幾不明顯;花長約2.5厘米;花梗細,長約2厘米,花萼淺杯狀,長約7毫米,寬約8毫米,密被細絨毛,上方2齒大部分連合,具雙尖,下方3齒三角形,等長,無短於萼筒;花冠堇青色至淡紅色,旗瓣圓形,外被細毛,基部兩側具耳,有2囊狀附屬體,瓣柄長約4毫米,翼瓣和龍骨瓣狹鐮狀長圓形,弓狀彎曲,基部內側有耳,瓣柄長約8毫米,花瓣均近等長;子房線形,被柔毛,具長柄,花柱細,斜葉,與子房等長,胚珠2粒。莢果大型,紡錘狀長圓形,長約17厘米,寬約9厘米,密被銀灰色絨毛,表面具明顯斜向脊棱,果瓣木質,內果皮白色,海棉質甚厚,內具斜向木質纖維,果梗甚粗壯,通常有種子1粒;種子豬腎狀,長約8厘米,寬4.5厘米,熟後暗褐色,光滑。種臍甚狹長,長3.5-4厘米。花期7-8月,果期9-11月,果宿存於枝上。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250-1300米的山谷疏林中。

分布範圍

廣自西、雲南。模式標本采自雲南思茅東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