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帶絛蟲

豬帶絛蟲

豬帶絛蟲屬人畜共患的寄生蟲。幼蟲也可侵入人體。豬帶絛蟲的成蟲寄生在人的小腸中,中間寄主為豬故得名。被寄生的豬肉通稱“米豬肉”、“豆豬肉”或“珠仔肉”。人是該蟲唯一的終宿主。成蟲寄生於人的腸道,可引起消化不良、腹痛、腹瀉或者便秘等症狀。如果囊尾蚴寄生於人體,其危害性比成蟲大得多,嚴重者導致死亡。吡喹酮、氯硝柳胺或檳榔驅蟲有效。輕度感染囊尾蚴的豬肉要經無害處理後才能出售,但是肉的質量大大降低;感染嚴重的豬肉必須銷毀。

基本介紹

簡介,外部形態,體壁營養,排泄系統,神經系統,生殖系統,生活史,預後預防,預後,預防,流行病學,簡介,臨床表現,預防,

簡介

豬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是由豬帶絛蟲(Taenia solium)的幼蟲囊尾蚴(Cysticercus ceUulosae)寄生於人或豬等而引起的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畜牧業生產的人畜共患寄生蟲病。該病呈世界性分布,主要流行於中非、南非、拉丁美洲、東亞和南亞等地區,在我國主要流行於黑龍江、吉林、雲南、河南、河北、山東和廣西等31個省(市、自治區)。據全國人體寄生蟲分布調查。我國豬帶絛蟲的感染率為0.112%.局部地區高達0.66%~6.00%。感染人數126萬,囊蟲的感染率為0.14%~3.20%,感染人數300萬。2.30%~25.00%的豬帶絛蟲病患者由於自身感染而伴有豬囊尾蚴寄生。該病常用吡喹酮阿苯達唑甲苯達唑等化療藥物進行防治,但是長期使用化療藥物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且易產生抗藥性。目前豬帶絛蟲基因工程疫苗大致可分為重組抗原疫苗、核酸疫苗和合成肽疫苗3類,取得了較大進展。

外部形態

成蟲白色帶狀,全長為2m一4m,有700—1000個節片(Proglottid)。蟲體分頭節(scolex),頸部(neck)和節片3個部分。頭節圓球形,直徑約為lmm,頭節前端中央為頂突(rostellum),頂突上有25~50個小鉤,大小相間或內外兩圈排列,頂突下有4個圓形的吸盤,這些都是適應寄生生活的附著器官。生活的絛蟲以吸盤和小鉤附著於腸黏膜上。頭節之後為頸部,頸部纖細不分節片,與頭節間無明顯的界限,能繼續不斷地以橫分裂方法產生節片,所以也是絛蟲的生長區。節片愈靠近頸部的愈幼小,愈近後端的則愈寬大和老熟。依據節片內生殖器官的成熟情況可分為未成熟節片(Inmmature proglottid)、成熟節片(mature proglottid)和孕卵節片或稱妊娠節片(gravid Proglottid)3種。未成熟節片寬大於長,內部構造尚未發育。成熟節片近於方形,內有雌雄生殖器官。孕卵節片長方形,幾乎全被子宮所充塞。

體壁營養

絛蟲的體壁與吸蟲的基本相同,不同點是在皮層的表面具有很多微毛(microtriches),能增加表面積。絛蟲沒有消化系統,沒有口及腸,而是通過皮層直接吸收食物,它比吸蟲的更為突出,微毛的存在增加了吸收的表面積。在皮層內具有大量的線粒體,這表明吸收可能需要能量,可能有主動運輸(active transport)的過程。皮層也可通過寄主的酶促進食物的消化作用。絛蟲吸收的營養物主要以糖原的形式儲存於實質中。通過厭氧呼吸以獲得能量。

排泄系統

排泄器官也屬原腎管型,由焰細胞和許多小分枝匯入身體兩側的兩對側縱排泄管(一對在背面,一對在腹面)組成。在每個節片的後端2條腹排泄管問又有一橫排泄管相連,在成熟節片中背排泄管消失,在頭節2對排泄管間形成一排泄管叢,在最末一個節片的後方左右二腹排泄管會合,並由一總排泄孔通出體外,若該節片斷離身體,則兩條縱排泄管末端與外界相通的孔即為排泄孔,不再形成總排泄孔。

神經系統

頭節上的神經節不發達,由此發出的神經索貫串整個節片,最大的一對神經索是在兩縱行排泄管的外側,節片邊緣之內側。沒有特殊的感覺器官。

生殖系統

十分發達。雌雄同體。在每個成熟節片內,都有成套的雌雄生殖器官。雄性生殖器官:在成熟節片的背側有150~200個泡狀的精巢散布在實質中,每個精巢都連有輸出管(輸精小管),輸出管匯合成輸精管,輸精管稍膨大盤旋曲折,成為儲精囊(有人仍稱為輸精管),其後為陰莖,被包在陰莖囊內,開口於生植腔。由生殖腔孔與體外相通。雌性生殖器官:卵巢分為左右兩大葉,在靠近生殖腔的一側有一小副葉(此為該種特徵之一),由卵巢發出的輸卵管通入成卵腔,成卵腔之周圍有梅氏腺。由成卵腔向上伸出一直囊狀的子宮,向下通過卵黃管與卵黃腺相連、並由成卵腔伸出一管稱為陰道(或稱膣),通至生殖腔,可以接受精子。
受精可以是同一節片,或不同節片,或2個個體互相受精。精子從陰道到成卵腔,一般在成卵腔或陰道內受精,並在成卵腔內由卵黃細胞分泌成外殼。梅氏腺的分泌物對卵起滑潤作用。受精卵由成卵腔到子宮,子它逐漸長大,節片中的其他部分逐漸消失,最後子宮分成許多支,其中儲存很多卵,此時的節片稱為孕卵節片。孕卵節片的子宮分支,豬帶線蟲一般每側分成約9支(7-13支)。蟲體後端的孕卵節片,常數節連在一起,逐漸地和蟲體脫離,隨寄生糞便排出體外。被排出體外的節片,其子宮內的卵已發育成六鉤蚴(oncoospere或 hexacanth ermbryo)具 3對小鉤,卵為圓形。直徑約3lum~43um,其外殼在卵排出時已消失。但在卵外包有較厚的具放射狀紋的胚膜

生活史

蟲體後端的孕卵節片、隨寄主糞便排出或自動從寄主肛門爬出的節片有明顯的活動力。節片內之蟲卵隨著節片之破壞,散落於糞便中。蟲卵在外界可活數周之久。當孕卵節片或蟲卵被中間寄主豬吞食後,在其小腸內受消化液的作用,胚膜溶解六釣蚴孵出,利用其小鉤鑽入腸壁,經血流或淋巴流帶至全身各部,一般多在肌肉中約經60~70天發育為囊尾蚴(cysticercus)。囊尾蚴為卵圓形、乳白色、半透明的囊泡,頭節凹陷在泡內,可見有小鉤及吸盤。此種具囊尾蚴的肉俗稱為米粒肉或豆肉。這種豬肉被人吃了後,如果囊尾蚴未被殺死,在12指腸中其頭節自囊內翻出,借小鉤及吸盤附著於腸壁上,經2~3個月後發育成熟。成蟲壽命較長,據稱有的可活25年以上。
此外,人誤食豬帶絛蟲蟲卵,也可在肌肉、皮下、腦、眼等部位發育成囊尾蚴。其感染的方式有:經口誤食被蟲卵污染的食物、水及蔬菜等,或已有該蟲寄生,經被污染的手傳入口中,或由於腸之逆蠕動(噁心嘔吐)將脫落的孕卵節片返入胃中,其情形與食入大量蟲卵一樣。由此可知.人不僅是豬帶絛蟲的終寄主也可為其中間寄主。豬帶絛蟲病可引起患者消化不良、腹痛、腹瀉、失眠、乏力、頭痛,兒童可影響發育。豬囊尾蚴如寄生在人腦的部位,可引起癲痛、陣發性昏迷、嘔吐、循環與呼吸紊亂;寄生在肌肉與皮下組織,可出現局部肌肉酸痛或麻木;寄生在眼的任何部位可引起視力障礙,甚至失明。此蟲為世界性分布,但感染率不高,我國也有分布。

預後預防

預後

本病的病程很長但預後多良好。

預防

1.普查普治
2.加強衛生宣教
3.嚴格肉類檢疫
4.改變養豬方法

流行病學

簡介

豬帶絛蟲病
豬帶絛蟲病在中國廣泛分布,各地均有散發病例在東北與華東較牛帶絛蟲病多見,其比例為8∶1與7.1∶1,感染率由不足1%到15.2%。在雲南、河南、黑龍江、吉林廣西壯族自治區等地均有地方性流行。
傳染源
感染豬帶絛蟲成蟲的人是本病的傳染源在中國農村豬仍以分散飼養為主豬常在圈外活動覓食,故誤吞入人糞中豬帶絛蟲節片或蟲卵機會較多。特別在經濟落後或邊遠地區缺乏廁所,人在野外隨地大便或以豬圈為廁所,故豬患囊蟲病感染率甚高。在這些地區,人患豬帶絛蟲病亦相應較多
傳播途徑
人因食用生的或半生的含豬囊尾蚴的豬肉而被感染。在烹炒時未煮熟透,或嘗生的肉餡或吃生肉片火鍋或生熟刀具不分等都可食入活囊尾蚴
易感人群
人對豬帶絛蟲普遍易感感染豬帶絛蟲後人體可產生帶蟲免疫對宿主再次感染有保護作用國內患者年齡最小者僅6個月,最長者85歲,一般以青壯年居多,男性多於女性。
病因
豬帶絛蟲又稱豬肉絛蟲、鏈狀帶絛蟲、有鉤絛蟲,是中國主要的人體寄生絛蟲成蟲較牛帶絛蟲小,薄而透明,體長3~5m。頭節近圓球狀,不含色素,0.6~1mm。頭節除有四個吸盤外頂端具頂突其上有25~50個小鉤,排成內外兩圈。頸部纖細。鏈體節片數較少約數百個。成熟節片近方形妊娠節片窄長,子宮分支數較少,7~13個,呈多樹枝形狀分布。蟲卵與牛帶絛蟲卵難以區別。
豬帶絛蟲成蟲寄生在人小腸內,其妊娠節片從鏈體脫落,隨糞便排出體外。當中間宿主豬吞食糞便中妊娠節片後,蟲卵在其十二指腸內受消化液作用破裂六鉤蚴逸出並循腸壁血流或淋巴到達宿主體內各部位。蟲體逐漸生長,中間細胞溶解形成空腔並充滿液體,約經10周發育為成熟囊尾蚴豬體內的囊尾蚴以肌肉最多,其中以股內側肌為最多成熟囊尾蚴呈橢圓形,約20mm×11mm.,乳白色半透明。人誤食入生的或半生的帶囊尾蚴的病豬肉後在胃內囊尾蚴囊壁被消化,在十二指腸內囊尾蚴頭節外翻,固著於小腸壁發育為成蟲,約2~3個月後糞便中即可發現蟲卵(圖1)。
成蟲在人體內大約可存活25年左右。人有時也可因食入被蟲卵污染的食物或在驅蟲時節片反流到咽部而被吞下造成攝入蟲卵。蟲卵在人體內亦可發育為囊尾蚴而罹患豬囊尾蚴病,當囊尾蚴寄生在人重要臟器如腦、眼等處則可危及生命或造成嚴重損害。
發病機制
豬帶絛蟲成蟲致病情況與牛帶絛蟲相似,但由於豬帶絛蟲頭節具有小鉤對腸黏膜損傷較重,甚至可穿透腸壁引起腹膜炎。成蟲也可移行到腸外造成異位寄生。但人體如患豬囊蟲病則常有顯著病理改變與免疫反應。

臨床表現

豬帶絛蟲病的症狀與牛帶絛蟲病相似,一般無明顯症狀。人腸內寄生蟲數一般為一條,偶亦可有兩條或以上,國內報告最多為19條臨床症狀可有腹痛噁心、消化不良、腹瀉體重減輕,蟲數多時偶可發生腸梗阻。與牛帶絛蟲病相似,患者多以糞便中發現節片而就診。
豬帶絛蟲病的重要性在於患者腸道內成蟲有導致囊蟲病自體感染的危險。豬肉絛蟲患者在腸道逆蠕動或驅蟲時脫落的妊娠節片均有反流入胃的可能,經消化孵出六鉤蚴而造成自體感染囊蟲病。此種途徑比因衛生習慣不良或蟲卵污染食物而吞入蟲卵更為重要。國外報告囊蟲病450例中,21.6%有腸絛蟲病史,國內則為28.6%~67.3%;而豬帶絛蟲患者有2.3%~25%同時並發囊蟲病,且感染期愈長,自體感染危險性愈大。特別在皮下型和癲癇型囊蟲患者,有腸絛蟲病史者各占48.1%和48.6%因此,對豬帶絛蟲患者不能因症狀不明顯而忽視早期徹底治療。
併發症
可並發闌尾炎腸梗阻,以及囊蟲病等。
豬帶絛蟲病 - 診斷 大便中有排出絛蟲節片史尤其伴有囊蟲皮下結節或有癲癇樣發作者均應考慮豬帶絛蟲病。病史與實驗室檢查結合可使絕大多數患者診斷明確。因為豬帶絛蟲病可並發危險的囊蟲病故應與牛帶絛蟲病認真鑑別。兩者節片鑑別要點為:①頭節:豬帶絛蟲較小,圓球形,有頂突及小鉤;牛帶絛蟲較大,近四方形無頂突及小鉤;②成熟節片:豬帶絛蟲卵巢三葉;牛帶絛蟲分兩葉;③妊娠節片:豬帶絛蟲子宮分支每側有7~13個呈樹枝狀;牛帶絛蟲子宮分支每側有15~30個成對分支狀。
鑑別診斷
因為豬帶絛蟲病可並發危險的囊蟲病,故應與牛帶絛蟲病認真鑑別。
豬帶絛蟲病 - 檢查 與牛帶絛蟲病相同血象中有時可見嗜酸性粒細胞輕度增高。糞便或肛門拭子檢查蟲卵陽性率不高且無法區別蟲種。從糞便中排出的妊娠節片內的子宮分支形狀和數目有助於與牛帶絛蟲鑑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可檢出患者糞中抗原成分;聚合酶鏈反應(PCR)可擴增糞便中蟲卵或蟲體的種特異性DNA,以檢測人體內豬帶絛蟲成蟲,亦可幫助診斷。
治療
豬帶絛蟲病有並發囊尾蚴病(囊蟲病)的危險,故患者需注意隔離並及早徹底治療此外注意個人衛生,便後飯前洗手,以防止自體感染。
驅蟲治療方法與牛帶絛蟲病基本相同,且效果較好。吡喹酮5mg/kg體重,治療豬帶絛蟲病即可獲95%以上有效率。研究發現,吡喹酮治療豬帶絛蟲病時,有激發患者並發豬囊尾蚴病出現症狀的現象,如癲癇發作劇烈頭痛等在流行區大規模治療時,可能有少數豬帶絛蟲患者並發有腦囊尾蚴病,使用吡喹酮驅絛蟲同時可引起腦內囊尾蚴蛻變死亡破裂,刺激腦組織水腫與炎性反應,導致危險的腦水腫甚至腦疝形成。故在以吡喹酮治療個別確無囊尾蚴病並發的豬帶絛蟲患者時可採用5~10mg/kg體重療法但在神經系統豬囊尾蚴病高度流行區,特別在現場大規模治療時,以採用2.5mg/kg體重小劑量療法為宜,既可保持驅絛蟲的高效,又可避免發生嚴重副作用。
驅治豬帶絛蟲病應防止噁心嘔吐,以免妊娠節片反流入胃或十二指腸造成蟲卵自體感染導致囊尾蚴病驅蟲前可先服小劑量氯丙嗪12.5mg服驅蟲藥後2小時應服瀉藥50%硫酸鎂60ml。並發腦囊尾蚴病的豬帶絛蟲患者驅蟲治療應住院,在嚴密觀察下進行一般在治療囊尾蚴病的同時腸內絛蟲亦可一併驅出,詳細方法參見囊尾蚴病。
豬帶絛蟲病 - 預後預防 預後:
本病的病程很長但預後多良好。

預防

1.普查普治 人為豬帶絛蟲惟一有流行病學意義的終宿主,故徹底治療患者是控制傳染源的有效措施,不僅可使患者得以治癒,而且可減少豬囊蟲病發病率國內東北地區推行的“驅絛滅囊”工作已取得很大成績,豬帶絛蟲病和豬囊蟲病發病率明顯下降。
2.加強衛生宣教 教育民眾改變不良的生食、半生食豬肉的飲食習慣,嚴格執行生熟炊具分開注意個人衛生。加強飲食攤點的衛生檢疫,患豬帶絛蟲病者不得從事飲食行業工作。
3.嚴格肉類檢疫 屠殺生豬必須經國家指定衛生部門檢疫後方可進入市場,嚴禁“米豬肉”上市買賣。豬毛經氫氧化鈉或氯化鐵顯色液處理後其毛根部毛鞘的顏色可由健康豬的白色變為病豬的褐色或棕色,準確率可達81.2%~100%,可推廣套用。屠宰後如將豬肉在-12~-13℃下冷藏12h,其中囊尾蚴可完全殺死。
4.改變養豬方法 提倡圈養,不讓有接觸人糞而感染的機會。國內曾試用豬全囊蟲勻漿(Q83抗原)配以弗氏佐劑給豬進行免疫接種3年總保護率為91.39%;用Q83抗原弗氏佐劑一次接種3ml可達到100%保護率,安全保護期可達7~8個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