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縣四平調

豐縣四平調

豐縣四平調是江蘇省豐縣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由當地花鼓演變而成,時稱“花鼓改”;1940年開始帶弦(墜琴)演出,始稱“四平調”;1945年後進入成熟期。

豐縣四平調男女演員均用本嗓演唱。其唱腔繼承了當地花鼓的演唱特點,吸收了地方民歌小調和梆子戲的音樂元素,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色和鮮明的地方音樂特徵。板式有“流水板”、“慢板”、“垛板”、“非板”、“清板”等,與伴奏音樂、曲牌構成完整的聲腔體系。

豐縣四平調創始人之一曹桂新開創的曹派藝術,是豐縣四平調延續時間最悠久的主要流派,當前代表性傳承人是第二代傳人曹秀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豐縣四平調
  • 分類:戲曲
  • 地區:江蘇省豐縣
演出劇目,藝人與行當,服飾道具,伴奏樂器,傳統演出場所,傳承現狀,

演出劇目

傳統劇目有近一百出,常演的有:《小二門》、《小姑賢》、《小借年》、《小包公》、《三元會》、《三代人》、《三哭殿》、《三告李彥明》、《雙玉嬋》、《杜十娘》 《四寶珠》、《仁義緣》、《回龍傳》(連台本)、《鐘離劍》、《西湖恨》、《白蛇傳》 《白綾扇》、《寶印盒》、《巧連珠》、《雙下山》、《站花牆》、《孟麗君》、《柳條圈》、《白玉樓》、《挑女婿》、《老少配》、《風神榜》、《珍珠塔》、《鬧天宮》、《訪南陽》、《訪崑山》、《絲絨記》(連台本)、《蜜蜂記》(連台本)、《金鐲玉環記》(連台本)、《大宋金球記》(連台本)、《牆頭記》、《恩仇記》、《茶瓶記》、《姊妹易嫁》、《三不願意》、《半把剪刀》、《武漢殺妻》、《盤夫索夫》、《馬踏冀州》 《羅英訪賢》、《水漫蘭橋》、《陳三兩爬堂》、《薛平貴徵西》(連台本)、《呂蒙正趕齋》、《朱漢臣休妻》、《老黃牛分家》、《白金鴿私訪》、《孔雀東南飛》、《雷寶童投親》、《謝瑤環》、《樊梨花》、《擋馬》等。
現代戲有:《楊立貝》、《劉連仁》、《劉介梅》、《焦裕祿》、《消毒記》、《江姐》、《瓊花》、《奪印》、《考驗》、《槐樹莊》、《沙崗村》、《紅珊瑚》、《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年輕的一代》、《社長的女兒》、《兩面紅旗》、《雪嶺蒼松》、《紅色種子》、《紅色戰鬥》、《浪里飛舟》、《南方烈火》、《耕耘序曲》、《箭桿河邊》、《接姥姥》、《拾棉花》等。

藝人與行當

(角色) 豐縣四平調行當有生、旦、淨、醜,以小生、小旦行當為主,藝人按行當規範表演角色。

服飾道具

豐縣四平調擁有全套古裝戲劇服飾、道具。

伴奏樂器

豐縣四平調樂隊文場以高胡為主弦,另有二胡、中胡、大胡、三弦、琵琶、笙、笛子、悶笛、嗩吶等;武場以板鼓為統領,另有大鑼、鐃鈸、小鑼、堂鼓、錐子鼓等,錐子鼓為該劇種特有的伴奏樂器。

傳統演出場所

作為一種傳統民間藝術,豐縣四平調早期的演出與廟會、堂會、傳統習俗密切相關,後在街頭地攤、廣場、劇場演出,“大戲”的舞台藝術特徵得到充分體現。

傳承現狀

豐縣四平調創始人王漢臣、鄒玉振、燕玉成、張心魁、甄友明、鄒慶蘭、曹桂新等早年分別流入河南商丘、山東成武、金鄉等地區,成為當地四平調 劇團創始人。
豐縣四平調成建制的最後一次公演是1969年。如今老藝人相繼去世,健在的不足10人,已喪失演出能力;較年輕的藝人也在40歲以上,不足20人,演出困難很大。豐縣四平調藝術已瀕臨失傳之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